因為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中國人普遍都會想要生個兒子,這樣自己老來就能有所依。
即使社會發展至今,養兒防老,依然是農村老人養老的主要模式,尤其是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農村,對生兒子依然有一種執念,而且總是希望能多生幾個,這樣以後可以相互分擔,會輕鬆一些。
但往往事與願違,有時候家中兒子多了,反倒不是件好事,因為他們會相互推卸責任,就會應了農村那句老話: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
「輪官馬」是什麼意思呢?官馬,當然是指政府的馬。輪官馬,就是由百姓輪流餵養官府的馬。
在明朝以前,官馬主要是靠朝廷養。到朱元璋時,為了提高馬匹這個戰略資源,就將馬匹交由百姓飼養,就好比納稅一樣,飼養母馬的百姓家就每年上交小馬,飼養小馬的百姓家就每年上交強壯的成年馬。
因為養馬費用高,又幾乎沒有回報,普通百姓都難以承受,官府於是就想了個「輪養」政策,可以由幾家聯合起來共同養一匹馬。官府原本是想給老百姓減輕負擔,但實際操作起來就背道而馳了。
這些人家中,誰家兒子多,勢力強,就仗勢欺人,不出錢不出力;誰家勢單力薄就得挨欺,又出錢又出力,負擔更重。有能力的不養,沒有能力的養不起,這馬自然就養不好了。
還有一些呢!雖然各家情況都差不多,但誰都不想自家吃虧,讓別家佔了便宜,所以在養馬時都儘量剋扣糧草,這馬飽一餐飢一餐的,就更別想養好了。
「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所反映的就是農村多子家庭,老人養老猶如「輪官馬」一樣的情形。
養兒別養倆,倒並不是說正好是兩個兒子,而是指有多個兒子。老人就好比「輪官馬」中的官馬。農村多子家庭贍養父母,通常是按固定時間輪流著養的,比如這個月住大兒子家,下個月住小兒子家。
原本,老人年紀大了,不適合這麼頻繁的搬來搬去,但因為兒子多,誰也不願獨自承擔下贍養父母的責任,就只好委屈老人了。
而且是一到日子,立馬將老人送到另一家,一刻也不耽誤,生怕遲一天就會多吃一天的虧,這時,老人會覺得自己有種被嫌棄,被掃地出門的感覺,悲從中來。
兒子多了,吃飽是沒問題的,但其他問題卻又會被推來推去。比如老人生了病,有些兒子媳婦頂多也就是自行給老人買點藥吃吃,不太願意帶去看病,因為去醫院太花錢。
如果是臨近月末,就更想拖一拖了,最好能捱到老人搬去另一個兒子家,就跟自己無關了。這樣一來二去的,老人的身體就被拖垮了。
兒子之所以會如此,這和小時候父母的教養分不開。所以生兒子並不是越多越好,生而不養,不如不生,否則只會讓自己晚景悽涼。
關注陌上花,每日給您帶來各種農村趣聞雜談和農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