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唐雲路 人間像素
從山東菏澤到內蒙古包頭的 1200 公裡回家路,雙胞胎姐妹馮彥景和柴麗娜花了 39 年。
1982 年的冬天,因為無力撫養,剛出生 7 天的姐妹倆被父母從包頭送到菏澤,在菏澤被各自的養父母領養,分別撫養長大。
直到 2020 年的冬天,兩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作者 | 唐雲路
版式 | 沉鈴
01
長到二十多歲,馮彥景才知道自己並非父母親生的孩子。
雖然從小生活在縣城,但是別的孩子有的,她都有。被一大家子人疼愛呵護了二十多年,才知道將她當成掌上明珠的父母其實是養父母。
「有一次我大(表)姐喝暈了,被我灌暈了,就說露嘴了,她說我是抱養的,我當時也是懵的,我說不可能。然後我又問我姨和我姥姥,那時候她們都不承認,後來家裡人經不起我折騰,才承認確實有這個事兒」。
因為得到了足夠多的愛與關懷,馮彥景很平靜地接受了這件事。
生活一天一天過下去,身世帶來的,似乎只是一顆石子投入水面蕩起的漣漪,很快就毫無痕跡。
直到 2010 年,馮彥景三十歲,她的髮小在街上遇見一個人,長得和馮彥景一模一樣,給馮彥景打了電話才發現自己是認錯了人。
那個人就是馮彥景的雙胞胎妹妹柴麗娜。為了尋找姐姐,當時柴麗娜已經在馮彥景生活的成武縣呆了三個多月,因為柴麗娜的養母告訴她,多年前的冬天,一個婦女抱著剛出生七天的柴麗娜和她姐姐來到成武縣,並稱和她們的親生父母是姑舅關係,當時姐妹倆出生剛七天,因為柴麗娜個子大一些,養母就選了她。
在發小的幫助之下,姐妹倆終於見了面。
「活了三十歲,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跟自己長的一模一樣的人。」相認之前不覺得有什麼,相認之後,兩人就一秒也不想分開了。也是從那一刻開始,姐妹倆才想著要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02
姐妹倆只有一條線索:1982 年的陰曆十月,倆人是從內蒙古包頭被送到山東菏澤的。
她們在各種尋親論壇上發布了信息。「電視、報紙、百度、QQ 什麼的,我們都試過。」馮彥景回憶道。
她們也曾在公安局的血型庫裡採樣比對,姐姐在走失庫裡比對,妹妹在拐賣庫裡比對,一直都沒有結果,也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
2018 年,姐妹倆的養父母第一次見了面。她們互相稱呼對方的養父母也叫爸爸媽媽,但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在哪裡,還是毫無頭緒。
尋找父母的過程裡,姐妹倆多多少少也有些顧慮,擔心家人不肯認她們,也有許多次想放棄。但是隨著姐妹倆自己年紀漸長,如果再找不到的話,再過幾年可能也就見不著了,也就堅持了下來。
03
轉機發生在今年的 8 月,內蒙古包頭的電視記者海燕從朋友圈看到了姐妹倆的尋親消息。
「我是包頭人,她倆是從包頭被送走的,我又是內蒙臺的記者,我就覺得我們這個臺裡面的影響力,包括大屏,還是新媒體的影響力,幫她找一找,是有希望能找到的。」三個月前的細節,海燕還歷歷在目。
那時,海燕剛剛接觸快手不久,正嘗試著將自己的新聞工作經驗轉移到短視頻平臺。
海燕是電視記者,主持一檔地方臺的民生欄目,已經從事這一行 15 年的她,剛開始嘗試著做一名快手主播。
「7 月我們臺裡辦了一場融媒體培訓,快手官方的人來做的,就說電視和手機的大小屏要融合,我們要從傳統的新聞陣地轉向新的新聞陣地。」海燕回憶道,「我就從那時候開始每天直播兩個小時,最開始的時候我只有 2000 個粉絲,直播間也就 20 個人。」
她將馮彥景姐妹倆的信息錄成一條一分鐘的視頻,上傳到了自己的帳號。視頻發布的當晚,姐妹倆就出現在了海燕的直播間,那時的直播間大約有 200 多個觀眾,絕大多數都是包頭本地人。
直播間的反響很熱烈,許多人給姐妹倆出謀劃策,鼓勵姐妹倆。
海燕還曾帶著電視節目的攝像去了一趟山東,到姐妹倆生活的地方採訪,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線索。
柴麗娜有一個姨夫,算是當年的知情人,當年就是這位姨夫將中間人介紹給了柴麗娜的養母。海燕去山東的目的,主要就是與這位姨夫溝通:「我們這檔民生節目在包頭當地很有影響,如果他能說出一些信息,我是有信心通過我們的渠道找到的。」
在與姨夫溝通的現場,海燕也開了一場直播。沒想到,直播間觀眾的質疑,惹毛了那位姨夫。姨夫當即拒絕繼續接受採訪,還告訴柴麗娜,今後也不用來往了。
線索再一次中斷,海燕無功而返,她將那一條幫雙胞胎尋親的視頻在自己的快手主頁上置頂。她說:「後期我有好多播放量特別高的、點讚評論特別好的優質的視頻我都沒置頂,在我內心裏面我就始終有一個希望,我就覺得她們可以找得到(親生父母)。」
馮彥景自己的快手帳號則被官方認證為「新聞當事人」,在她自己發布的一條條視頻下,有許多有同樣經歷的用戶留言發布自己的信息,尋找親人。
04
堅持每天直播的四個月裡,海燕的粉絲從 2000 漲到了 160 萬,在包頭當地,海燕的直播間幾乎天天上熱門,直播間的觀看人數也從最初的 20 人突破了 2 萬人。
海燕說,做電視記者的前些年,走到哪都有人能認出她來,知道這是《新聞天天看》的記者,但是這幾年明顯感覺認識她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沒什麼人看電視了。
當她的身份從一個傳統的媒體人轉向主播記者,她發現許多人回歸了。「他本來是追著電視在看,現在是抱著手機在看,天天晚上在直播間等你。」
這其中,就有馮彥景原生家庭的成員。
「她這個家庭其實特別大,二姐的丈夫有一次去老丈人家吃飯,就跟老丈人說你刷快手不要看那些唱歌啊什麼的,你看看她(海燕),這個記者每天播的事情都是真的,可有意思了。」
馮彥景的父親接過手機,正好趕上海燕上了同城的熱門,他隨手點進海燕的主頁,就看見了幫雙胞胎尋親的置頂視頻。
多年以來,馮彥景的親生父母也在嘗試尋找姐妹倆,只是苦於與中間人失去聯繫而未果,對「山東」「雙胞胎」等字眼都格外敏感,打開視頻一看,「十月初七的生日」「山東菏澤」「雙胞胎」這幾個關鍵詞再加上照片,兩位老人覺得十有八九就是自己的孩子,就讓子女通過平臺聯繫了姐妹倆。
中間人、出生日期等信息都對上了。為了萬無一失,她們還做了 DNA 對比。「我們自己家人建了一個群,每天視頻,打電話,也是迫不及待,就等這個消息等的心焦急的不得了,等消息比等啥都難,就是等這個 DNA。」馮彥景告訴我們。
11 月 16 日,DNA 結果一出來,姐妹倆就開上車,從菏澤出發去包頭。
開了一夜車,在包頭的東興高速口,姐妹倆終於與一大家子人團聚了。
與親生父親相認現場
「不管以前咋著,現在感覺父母身體這麼好,我覺得這也是我們的福分,找到之後,起碼父母都健在,這也挺好的,那種激動的心真的說不出來,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馮彥景說。
05
這是一個大家庭,在馮彥景與柴麗娜上面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姐妹倆是家裡的老五和老六,下面還有一個小妹。
時隔 39 年,雙胞胎擁有了一張全家福
姐妹倆沒吃過家裡的口味,已經八十多歲的母親從聯繫上就盼著,給姐妹倆做頓家常菜。「 媽媽就說,你們從小沒吃過,你們來了我們也不管你們大魚大肉,就讓你們嘗嘗媽媽的菜,讓你們嘗嘗媽媽的味道。」
具體叫什麼菜,姐妹倆都沒記住名字,馮彥景將這些都一一拍下來,還有大姐帶著去吃的稍梅、二姐請客的蒙古包餐廳、開了兩千公裡回來團聚的大哥、給侄子做喜被……那些一直在快手上關注姐妹倆尋親的網友,也跟著姐妹倆的視頻感受著找回親人的喜悅。
到家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姐妹倆和親生父母躺在一張大床上,聊到了凌晨三點鐘。「就是跟我們解釋,為什麼把我們送出去,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訴我們,但是一時半會也說不完。」
11 月 20 日是姐妹倆的生日,海燕又去了一趟山東,將姐妹倆的養父母接到包頭,一起給姐妹倆過生日。
雙胞胎生日會現場
馮彥景的養父也接受了海燕的直播採訪,原因很簡單,因為海燕的那條視頻裡總有人評論說雙胞胎姐妹要找親生父母,對不起養她們長大的養父母。
「他說我要給我姑娘發聲,要告訴大家,我姑娘很好,很孝順我們。」海燕說,
馮彥景和柴麗娜姐妹倆是幸運的,養父母對她們如同己出,即使後來生了自己的孩子,她們也沒感覺出差別。
更多與馮彥景、柴麗娜有類似經歷的人,也開始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信息,希望找到自己的親人。
幾個月來,海燕不斷收到來自山東的留言,說自己也是類似的情況,想要在內蒙尋親。她準備後續建一個群,把大家都拉進來,互相幫忙、一起尋親。
在馮彥景想放棄尋找的時候,她的養父這樣鼓勵過她:「人總要有一個歸屬感,你要知道是從哪來的,你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你就去找吧。」
願仍在尋找親人的他們,願望早日成真。
End.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一條十年尋親路,姐妹倆終於在快手上走完最後一段》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