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認證、掃碼支付、人臉識別……最近,一些關於老人被科技「拒之門外」的消息,不斷觸動著網友們的心弦。社交平臺一張「無錫。善……」的圖片,被轉發近4萬、獲贊20餘萬,反映出公眾對智能科技惠及老幼和偏遠落後地區同胞的呼喚與認可。
「技術向善」的美好願景確實需要從知到行、由點及面的推廣過程,而令人欣慰的是,這一進程正在加速推進,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正在被糾正,相關的暖新聞也越來越多。近日,山東一對雙胞胎姐妹成功與失散39年、遠在內蒙古的父母團聚,正是得益於網際網路的力量。
今年8月,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海燕採訪了「山東雙胞胎內蒙古尋親」一事後,同步在快手短視頻平臺發布了尋親消息。視頻發布後,被眾多熱心網友關注轉發。幾個小時的時間裡,播放量達到了500多萬,登上了同城熱搜榜單。視頻發布當晚,這對雙胞胎就通過視頻,來到了海燕的直播間,介紹了自己的詳細情況。
網友轉發擴散尋親視頻
得益於國內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網際網路已經廣泛深入地下沉到了鄉村,而操作門檻偏低的短視頻平臺更是少有的對老年群體用戶友好的手機應用。雙胞胎遠在內蒙古包頭的親生父母,正是刷短視頻的時候,認出了女兒,趕緊通過留言找到了雙胞胎姐妹的帳號。隨後,經過雙方的聯繫比對、DNA檢測,確認「山東雙胞胎」正是「內蒙古老人」失散39年的女兒。最終,一家人終於得償所願,相認團聚。11月17日,雙胞胎姐妹到達包頭,現場認親。
39年、千裡之外的骨肉離散,在網際網路的幫助下,從發出線索到家人重聚,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加速完成。
當年的艱難困苦令我們唏噓;如今的暖心網事讓我們感動。情感之外,理性發問:父母與女兒多年來一直都有尋親渴求,為何時至今日,得以迅速圓夢?
有媒體撰文分析,這正是得益於網際網路的下沉、快手等短視頻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及智能分發——「以尋親為例,有需求的人提供稍微具體一點的信息,比如老家所在地、失散地等,平臺就可以幫助把信息集中推送到那個地方去,如此一來,就可以極大提高尋找的效率。」
包頭的家人們準備了豐盛的宴席歡迎雙胞胎姐妹回家。圖片來源:包頭新聞網
網絡時代,網際網路為尋人尋親、打拐防拐提供了創新的途徑。據科技日報報導,民政系統與公安機關已經藉助「網際網路+」,利用大數據和精準地理彈窗技術實現更快捷地尋人尋親。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企業也依託自己的平臺與技術優勢,積極參與或大力支持公益尋人。「愛心飛翔救助尋親志願隊」便曾通過快手直播向「老鐵們」描述走失者大致年齡、口音等信息,藉助更多網友的力量為走失者尋找家人,還真有過尋人直播尚未結束、家人已聞訊趕來的真實經歷。可以說,每一位為尋人信息貢獻「轉評贊」的熱心網友,也是可敬的公益主體、「正道之光」。在網絡尋人乃至其他方面,黨和政府、企業、網民基於網際網路平臺的通力合作與正向互動,也正是暢通溝通渠道、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精準化水平的題中之義。
┃來源:綜合北京青年報、晶報、科技日報、包頭新聞網、重慶日報客戶端、紅網
┃責編:張玘雲
┃審核:曾繁華
┃覆核:王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