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讚歌
「70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黨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這是一場正義的勝利、和平的勝利、人民的勝利,值得永遠銘記。所幸,在朝鮮戰場上有一群志願軍「新聞戰士」,他們用筆鋒和鏡頭做武器,在戰火硝煙中奮不顧身,在槍林彈雨中英勇前行,不惜代價擷取戰場上每一個震撼心靈的瞬間,以凝練生動的筆觸和獨特敏銳的視角,記錄戰爭的殘酷,宣揚英雄的無畏,讓革命英雄主義深入人心,讓「最可愛的人」家喻戶曉,為一種時代精神的塑造勾勒出清晰的內核。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讓我們跟隨兩位朝鮮戰場戰地記者的講述,走進戰場深處,重溫盪氣迴腸的戰爭記憶,感懷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
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影記者黃寶善——
以鋼鐵意志拍攝《鋼鐵運輸線》
■王 超 藺芳帥 賈 鵬

圖①:黃寶善在朝鮮戰場留影;圖②:《鋼鐵運輸線》攝製組工作場景;圖③:《鋼鐵運輸線》攝製組合影。作者供圖
「攝製組剛到朝鮮第1周,就有1名同志犧牲,2名同志負傷……」初秋,佇立在幹休所的榮譽長廊,回望崢嶸歲月,滿頭白髮的八一電影製片廠一級導演黃寶善眼眶溼潤,冒著炮火在陣地拍攝的一段段回憶,湧上心頭。
1949年3月,18歲的黃寶善參軍,1952年被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那年9月,適逢國內組織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剛剛成立沒多久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奉命組成攝製組前往朝鮮拍攝紀錄片《慰問最可愛的人》。」
「打仗不分前後方。雖然剛開始攝製組在後方,但每天都得經歷幾輪轟炸。」1952年10月17日,攝製組入朝第8天,隨慰問團總團赴駐朝鮮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裡慰問志願軍第47軍141師。
「那是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從冰河裡搶救朝鮮落水兒童崔瑩英勇犧牲的地方,我們攝製組正好趕上拍攝朝鮮群眾隆重祭奠羅盛教的場面。」
就在當天下午,危險不期而至。攝製組剛剛採訪完羅盛教所在部隊官兵,在學校和大家一同吃飯,突然低空傳來密集的槍聲,炸彈也隨聲而落。「敵機來襲,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是隱蔽,但攝製組人員的第一反應是保護設備和拍攝的資料。攝影機就是我們的『鋼槍』,人在武器在。」
「直到現在只要一想起高慶生,腦海裡就是我最後見到他的那個場景:他從我手裡接過機器,滿臉通紅冒著汗,一句話沒說轉身就跑……」黃寶善老人哽咽著回憶,「高慶生本來是跑出去了,為了搶救他負責的那臺攝影機又折了回來,結果在護送攝影機的途中壯烈犧牲。後來,高慶生被追認為模範青年團員,他搶救出來的這臺攝影機被命名為『光榮號』,一直在我們廠史館裡珍藏著……」其實,黃寶善在轟炸中也負了傷,被轉移到志願軍後勤部醫院,但他很少提起這件事。
「當時心裡很難過,但沒有誰害怕。影片該拍還要接著拍,而且要拍得更好。」經歷這次空襲傷亡後,攝製組反而士氣更高。根據慰問團副總團長、時任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陳沂「重整旗鼓,捲土重來」的指示,攝製組返廠擴充攝製力量。
1953年1月初,擴充後的26人攝製組再次過江。「那時,我們正年輕,攝製組平均年齡25歲,23歲以下的有13人,年齡最大的薛伯青同志43歲。」
時值冬末春初,攝製組入朝要拍攝的是《鋼鐵運輸線》。在志願軍西海岸防禦指揮部報到後,大家冒著極寒天氣立刻分組下到各部隊,拍攝工程兵搶修公路大橋,鐵道兵在刺骨江水中鑿冰挖洞、架設橋基以及搶修清川江鐵路大橋,汽車運輸隊穿行在風雪瀰漫的馬息嶺搶修公路線等實景。
「險情依然不斷,可以說每一寸膠片的背後都凝結著鮮血和生命。」黃寶善說。
在清川江口,攝製組拍攝部隊修築工事時,多次遇到敵機轟炸,一位同志腹部受傷,攝製組張倫冒著敵機的連續轟炸,用急救包為傷員包紮。
在志願軍後勤部二分部,攝製組隨部隊拍攝高炮25營作戰。沒料到,攝影機剛剛架起,敵機就俯衝下來掃射。所幸攝製組成員並無傷亡,只是渾身上下滿是塵土。
在一個隱蔽式的聯絡站,當夥房剛端出午飯,防空警報還沒來得及拉響,敵機的炸彈就呼嘯而落,幾聲沉悶的爆炸聲後,房子劇烈晃動,煮好的飯扣在了地上……結果,飯沒吃成,攝製組就被迫離開聯絡站。
「也有大快人心的拍攝!1953年,咱們的飛機米格-15控制了清川江以北米格走廊的空中區域,敵機不敢隨便來了。在運輸線上,糧食、彈藥和物資都很充足,火車運到站,汽車倒進洞庫,都隱蔽起來。」1953年5月,志願軍後勤工作已扭轉了入朝初期的被動局面。「我們拍攝夏季反擊戰後勤準備時,運輸部隊已給前方送去足夠8個半月供給的糧食和十幾萬噸彈藥,為勝利準備了雄厚的物資基礎。」
經過1年多的努力,新中國第一部戰爭紀錄片《鋼鐵運輸線》拍攝完成。影片真實記錄了志願軍後勤官兵為了保障部隊物資供給,不畏嚴寒,戰天鬥地,與敵人鬥智鬥勇的生動場景,成為極為珍貴的戰爭史料。
結束拍攝回國後,黃寶善先後從事劇務、場記、紀錄片編導等工作。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20周年,黃寶善擔任製片拍攝了第一部以長徵為題材的彩色長紀錄片《在長徵的道路上》。他們沿著革命前輩當年的腳步沿途拍攝,拍攝組一行人的馬匹甚至一度陷入沼澤無法動彈。這樣的經歷,讓黃寶善深刻體會到長徵精神,感悟到革命理想信念的力量。
「我們的使命是為歷史留影,為時代留痕。勇士們把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都獻給了祖國,我們有責任把光輝的歷史和他們的英姿展示給後人,留下永恆的紀念。」黃寶善說。
「敵機來襲,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是隱蔽,但攝製組人員的第一反應是保護設備和拍攝的資料。攝影機就是我們的『鋼槍』,人在武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