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剛剛成立兩個多月的八一電影製片廠,迅速組成戰地攝製組,開赴抗美援朝前線。攝製組成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機智勇敢、頑強拼搏,將電影攝影機鏡頭對準硝煙瀰漫的前沿陣地和被譽為「生命線」「鋼鐵運輸線」的後勤運輸保障工作,用電影膠片真實記錄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熱情歌頌了「最可愛的人」,也充分展示了新中國第一代軍隊電影人的壯麗風採。
高慶生:用生命保護攝影器材
國慶節剛過,八一電影製片廠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成立戰地攝製組隨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前往朝鮮,拍攝紀錄片《慰問最可愛的人》。攝製組的成員有導演夏國瑛,攝影師謝祀宗、文英光,攝影助理陳毓中、高慶生,劇務黃寶善等。
10月17日上午,攝製組一行隨慰問團抵達朝鮮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裡,這裡是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為從冰河裡搶救朝鮮落水兒童崔瑩而英勇犧牲的地方。攝製組拍攝了朝鮮群眾隆重祭奠羅盛教的感人場面,下午又採訪了羅盛教所在部隊的領導。
整整忙碌了一天,攝製組成員才走進一所學校裡與志願軍官兵一起吃飯,剛剛端起飯碗,突然響起了防空警報聲,響起了密集的槍炮聲,炸彈也隨聲而落,官兵們趕緊躲避。危急時刻,黃寶善和陳毓中卻不顧個人安危,迎著炮火、衝進硝煙搶救攝影機和電影膠片。
為確保攝製任務順利完成,攝製組共帶了兩臺攝影機。大家深知攝影器材的重要性,對其十分珍惜,作為新中國第一代軍隊電影人,他們深深懂得:攝影機就如同參戰時手握的鋼槍,平時坐車趕路時,為防止汽車顛簸損壞設備,就把機器緊緊抱在懷裡。他們心裡有著一個共同信念:人在武器在。緊要關頭,寧可丟掉性命,也要保護好攝影機。
當黃寶善和陳毓中正忙著搶救機器和膠片時,高慶生也奮不顧身地衝了過來,二話沒說,就把黃寶善手裡那臺蘇制艾姆攝影機接過去,轉身就往外跑。黃寶善抱著另一臺攝影機緊隨其後,陳毓中提著裝膠片的箱子緊隨其後。這時,敵機衝著他們投下兩枚炸彈。隨著一陣巨響,黃寶善的耳膜穿孔,頓時失去聽覺。和他們一起參加搶救行動的另一位攝影師文英光也負了傷。
敵機轟炸結束後,卻不見高慶生的蹤影。大家急忙分頭去找,結果在不遠處發現了已經英勇犧牲的高慶生,他的身體被炮彈炸爛,而那臺攝影機卻因被他護在身下而完好無損。
高慶生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犧牲的第一位攝影師。10月18日,攝製組和朝鮮人民軍一起,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將年僅25歲的高慶生安葬在羅盛教墓地的旁邊。隨後,攝製組的成員擦乾眼淚,扛起這臺戰友用生命保護的攝影機走向戰場,繼續完成他未競的事業。
1952年12月,解放軍原總政治部授予高慶生烈士稱號並追認他為模範青年團員。赴朝鮮慰問團歸國後,在天津為高慶生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慰問團在憑弔輓聯上寫到:英魂永伴羅盛教,烈魄常依礫沼河。高慶生犧牲的地方,在朝鮮的礫沼河附近,正是羅盛教壯烈犧牲的地方。
八一電影製片廠把高慶生搶救的攝影機命名為「光榮號」,並系上大紅花一直珍藏在榮譽室裡,這臺攝影機教育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八一電影人傳承英烈精神、續寫新的輝煌。
彭德懷司令員稱讚:拍電影的同志辛苦啦
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利用空中優勢對我志願軍交通運輸線進行瘋狂的戰略性轟炸,妄圖切斷我軍前線部隊的物資供應,阻擋我軍前進。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當即下令:必須建立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確保前方物資能夠源源不斷供應。志願軍官兵在朝鮮軍民的大力協助下,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憑著頑強的戰鬥意志,一次次將敵人炸毀的運輸線恢復起來,為前線提供了有力的物資保障。
為了真實地記錄「鋼鐵運輸線」上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中央軍委決定拍攝一部戰爭紀錄片。八一電影製片廠接到命令後,馬上選調精兵強將,組建一支攝製組,再次赴朝鮮拍攝。
第一任廠長陳播親自點將。很快,一支由26人組成的《鋼鐵運輸線》攝製組成立了,其中,年齡最大的是薛伯青,43歲,而年齡最小的沈友春,只有18歲。攝製組配備了3名導演、2名劇務、2名照明、1名美工。為了減少傷亡,攝製組將其餘18人分成6個小組,每組3人,小組之間也經常對人員進行輪換。
攝製組的同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一到朝鮮,他們就活躍在陣地上,開始拍攝空襲、談判及部隊指戰員英勇奮戰、日常生活等場景。薛伯青、張倫、楊映梅這一組,先是在指揮所拍攝志願軍首長參加的軍事活動,後來又去軍事分界線和上甘嶺拍攝。
看到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製組的同志,迎著敵人的炮火再次出現在陣地上,彭德懷司令員格外高興,指示指揮所和部隊各級全力支持攝製組的拍攝工作。一次,攝製組需要拍攝志願軍首長召開軍事會議的鏡頭。彭德懷得知後,專門把有關領導召集在一起配合拍攝,並親切地稱讚說:「拍電影的同志辛苦啦!」
志願軍總部其他首長對拍攝工作也十分重視,特意交待,除特殊要求外,指揮所的所有重大活動,都允許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同志參加。得知攝製組的同志帶著沉重的拍攝設備,日夜奔波於各個部隊和各個陣地上,經後勤部洪學智部長特批,為攝製組配備了車輛,使拍攝工作如虎添翼。
用鋼鐵般的意志拍攝《鋼鐵運輸線》
戰地攝製組在拍攝工作中,時常會有踩上地雷、碰到定時炸彈,遭遇敵機偷襲等險情,但他們都臨危不懼,從容不迫。
1953年4月初,張倫等到某軍部拍攝資料。拍攝工作結束後,軍機關的同志特意安排他們晚上在招待所休息,但他們執意不肯,堅持連夜趕回駐地。因為那裡每天都有敵機轟炸,如果能隨同打擊敵人的志願軍官兵一起行動,就可以搶拍到難得的逼真戰鬥場面。他們謝絕了軍機關同志的好意,將攝影器材、行李裝上車就出發了。
路上,他們遭遇8架美軍「油挑子」飛機的襲擊,敵機向他們的吉普車投下4枚炸彈,多虧駕駛員眼疾手快,迅速將車開進樹林裡,才避免了傷亡。
1953年5月26日上午,薛伯青帶領攝製小組到身彌島陣地拍攝海上運輸的場景。這裡落潮後,小島和陸地之間有條用石子鋪成的汽車公路就會顯露出來,漲潮時公路又會被海水淹沒。平時,大伙兒都是掌握潮漲潮落的規律,搶在漲潮前把物資運到小島上。
為了保證拍攝效果,薛伯青決定選擇10時左右漲潮前的這個時段,搶拍部隊官兵和朝鮮群眾緊張運送物資的場面。不料10點剛過,海水就開始上漲。官兵和群眾也開始與潮水爭奪時間,奮勇搶運。
這時,突然有20多架「油挑子」敵機從上空飛過。發現我方軍民的行動後,很快,便有兩架敵機返回來對我運輸隊實施猛烈轟炸,彈片落在薛伯青的身邊,一股熱浪向他湧來。附近的同志急得直喊:「老薛,趕快跳海!」
此刻,頭頂上的敵機仍在不停地盤旋、投彈。為了使手中的攝影機不受海水浸泡,薛伯青半蹲在海水裡,雙手將攝影機託舉出水面。隨著海水不斷上漲,薛伯青也不停地變換著身體的姿勢,最後只能踮起腳尖支撐。直到空襲結束,他才撤回到島上。他說:「攝影機就是我們電影人的武器,必須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愛惜它,確保機器始終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
拍攝期間,攝製組冒著戰火硝煙,克服重重困難,無論是拍攝反絞殺、反轟炸、反破壞和抗登陸,還是拍攝物資搶運、修築橋梁,都以飽滿的戰鬥熱情,搶佔最佳位置、拍出最佳效果。有的同志在山崖邊站不穩摔倒了,他們爬起來繼續拍攝;有的同志在炮火中被彈片炸傷,他們匆匆包紮一下咬牙堅持;有的同志在拍攝中暈倒過去,其他戰友接過攝影機就扛在自己肩上……
經過一年多時間艱苦卓絕的奮鬥,新中國第一部戰爭紀錄片《鋼鐵運輸線》終於拍攝完成。影片用凝結著鮮血和生命的一寸寸膠片,真實地記錄了志願軍後勤官兵為了保障部隊物資供給,不怕犧牲、不畏嚴寒,戰天鬥地、與敵人鬥智鬥勇的鮮活場面,成為我軍及其珍貴的戰爭史料。
彭德懷司令員在觀看了影片後高度評價說,抗美援朝正面戰場所取得的勝利,一半功勞歸功於後勤戰線的指戰員們。
接著,攝製組又成功拍攝了一部反映志願軍醫護人員事跡的紀錄片《救死扶傷的英雄們》。拍攝時,雖已臨近停戰,沒有敵機轟炸等危險,但拍攝條件仍很艱苦。他們憑著頑強的作風和堅強的意志,出色完成了拍攝任務。
在上甘嶺的坑道裡還原「一個蘋果的故事」
執行拍攝任務期間,攝製組的同志扛著攝影機幾乎跑遍了朝鮮的山川大地,哪裡最危險,哪裡戰鬥最激烈,他們的鏡頭就對準哪裡。在高炮陣地,他們拍下了炮管噴出怒火、敵機冒著黑煙栽向地面的鏡頭;在橋頭上,他們拍下了工程兵、鐵道兵連夜搶修被炸橋梁的場面;在村莊裡,他們拍下了朝鮮群眾與志願軍官兵一起,掃除敵機撒下的三角釘、排除定時炸彈等畫面。
一次,謝祀宗在上甘嶺拍攝時,一枚炸彈在身邊爆炸,強烈的氣浪把他掀翻在地,他爬起來拍了拍渾身的泥土,急忙把攝影機的鏡頭擦試乾淨,在瀰漫的硝煙中繼續拍攝。他還採訪了戰鬥英雄黃繼光、邱少雲的連長及其他戰友,拍攝他們講述英雄犧牲的經過。
最難忘的一次拍攝,是謝祀宗在上甘嶺的一個坑道裡,拍攝一位班長講述一個蘋果的故事,故事中所體現出的志願軍官兵之間濃濃的戰友情,感動得他眼淚流得跟下雨似的,眼前一片模糊:
一名戰士看到,因為嚴重缺水,戰友們嘴唇開裂,手捧炒麵難以下咽。他利用戰鬥間隙翻過一道道山崖到山下,千方百計找到了半麻袋蘋果,冒著敵人的炮火一路摸爬滾打,臉上劃出一道道血痕,身上還負了槍傷,等爬回坑道時,只剩下一個蘋果。這時,班長命令全班9名戰士一起列隊,向這位找蘋果的戰士敬禮,然後拿起蘋果,要求9名戰士每人咬一口,直到將蘋果吃完。然而,戰士們拿著蘋果,有的戰士只咬下了果皮,有的戰士捧著蘋果只是用嘴唇輕輕碰了一下,就傳給了下一位戰友,就這樣,一隻蘋果從第一名戰士手中傳到最後一名戰士手中時,只被咬了三分之一……在這片被炮火反覆轟炸的焦土上,堅強的戰士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流下了不曾輕彈的熱淚。
謝祀宗飽含真情拍下的這組鏡頭,讓無數人為之震撼。
走進板門店記錄停戰談判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中,板門店談判是各國記者聚集的焦點。八一電影製片廠派出的戰地攝製組,是現場唯一將攝影鏡頭聚集談判場景的電影廠家,他們在這裡記錄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
朝鮮停戰談判地點選擇在開城郊外的一個普通村莊—板門店,這裡地處「三八線」,是雙方共同管轄區。談判場所周圍劃定了一個半徑900多米的安全區,雙方派出人數對等的執勤衛兵各負責一半警戒,但記者可以相對自由活動。
隨著談判的進展,遣返戰俘成為攝製組拍攝的重要內容。板門店談判區的中軸線上,用石灰劃出一道粗粗的白線,沿線站立著雙方的衛兵。交換戰俘那天,攝製組的成員們早早就來到這裡架設好機位。良久,終於看到載著志願軍被俘人員的救護車駛入鏡頭,在白線邊停下。
車門一打開,就看到從車裡展出的一面五星紅旗。頓時,所有記者的目光都緊緊盯著車門。突然,車內飛出了一團包裹,不少外國記者以為是炸藥包,嚇得掉頭就跑。而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攝影師卻一動不動地站在攝影機旁,攝影機不停地轉動著。
原來,這是志願軍被俘人員把身上的美式服裝脫掉,用腰帶捆起來憤怒地扔了出去。當他們越過白線,淚汪汪地用眼睛凝視著牌樓上「祖國懷抱」四個大字時,都情不自禁的振臂高呼「祖國萬歲」「毛主席萬歲」等口號。此刻,「沙沙」轉動的攝影機,把這感人的一幕記錄了下來。
拍攝工作結束後,當攝製組離開板門店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官兵排成10公裡長的隊伍夾道歡送,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專門向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製組的同志持槍行注目禮。氣氛熱烈,盛況空前。
站在敞篷汽車副駕駛位置上的攝影師謝祀宗,代表全體攝製組成員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指戰員還禮。當謝祀宗莊嚴地舉起右手時,軍隊電影人的神聖使命感和崇高榮譽感油然而生。
戰火中建立的中朝友誼感人至深
在朝鮮執行拍攝任務的日子裡,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製組的成員們,模範執行群眾紀律,自覺維護中國軍人和中國軍隊電影人的良好形象,與朝鮮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攝製組所到之處都受到朝鮮群眾的熱情接待。攝製組執行拍攝任務時,時常要住在附近的村莊裡,村莊裡的老鄉得知攝製組來了,男女老少都湧向村頭,非常熱情地迎接他們。住宿時,老鄉們讓家人到鄰居家借宿,把最好的房間留給攝製組的同志;做飯時,攝製組成員把米袋子交給老鄉,可老鄉們顆粒不收,堅持讓攝製組的同志吃他們自己親手種的大米。為了給攝製組的同志改善夥食,老鄉們半夜裡就起來忙碌,給攝製組的同志磨豆腐吃。
攝製組成員非常尊重朝鮮人民的風俗習慣,並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有時吃餃子,頭鍋餃子一出鍋,他們先盛上一盆熱騰騰的餃子送給老鄉。
每次攝製組外出拍攝,老鄉們都自發地聚集到村口相送。攝製組回來時,老鄉們聽到吉普車的響聲,就趕緊跑出來迎接,一個個挨著打量,看少了誰,有沒有犧牲和受傷的。攝製組要到別的地方去拍攝,全村的群眾都圍著汽車戀戀不捨……他們流著淚,握著攝製組同志的手動情地說:「你們是最可愛的人,也是用電影膠片記錄中朝友誼的人。你們很偉大,我們永遠愛你們!」
(作者系八一電影製片廠原生產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