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膠片是如何記錄聲音的?

2021-02-24 新教育

最近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秒鐘》正在熱映,影片以電影膠片作為故事的線索,演繹了一場惺惺相惜的相遇。勞改犯張九聲(張譯飾)從一封來信中得知自己的女兒出現在第22號新聞簡報裡,但卻沒趕上一分場的電影場次。為了看一秒鐘銀幕裡的女兒,他跟著放映員到下一個生產隊放映地,穿山越嶺,發瘋似地尋找這盤膠片,與想要用廢舊膠片做燈罩的劉閨女(劉浩存 飾),以及放電影從未失誤過的範電影(範偉 飾)結下了不解之緣。

但是你有沒有想到電影膠片裡是如何記錄聲音的呢?

其實膠片電影的聲音信號就儲存在膠片裡,其設計非常巧妙。電影膠片的畫面旁邊都有一條狹窄的黑條,裡面是波浪型的白線,這些其實就是聲音信號。放放映機右下角有個聚光燈,通過聚焦器可以發射出一道光刃,在聚焦器去對面有個光電感應器,他可以把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

當電影膠片聚焦器和光電感應器之間穿過的時候,聚焦器發出的光刃正好投射在膠片的聲軌,本來強度穩定的光線在透過這些深淺或者寬度不同的白線之後,就變成了強度不斷變化的光線,然後被光電感應器接收之後就變成了不斷變化的電流信號,這些電流信號經過放大揚聲器就發出聲音了。

電影膠片的設計非常巧妙,就這麼一條窄窄的膠片可以同時播放圖像和聲音,真是不得不佩服發明者的智慧。

相關焦點

  • 《光影傳奇》:膠片的故事與膠片電影守護人的崇高禮讚
    中國電影誕生至今已有百年之餘的歷史。在人人都愛看電影的今天,我們常談數字電影、普通銀幕與寬銀幕等等,卻很少提及早期電影的物質承載者——電影膠片。  電影膠片不僅記錄著中國電影的發展,還見證著中國的歷史變遷。
  • 用電影膠片記錄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攝製組成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機智勇敢、頑強拼搏,將電影攝影機鏡頭對準硝煙瀰漫的前沿陣地和被譽為「生命線」「鋼鐵運輸線」的後勤運輸保障工作,用電影膠片真實記錄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熱情歌頌了「最可愛的人」,也充分展示了新中國第一代軍隊電影人的壯麗風採。
  • 暗房-好萊塢的鍊金術士之電影膠片曝光及光的化學反應
    如今,像這樣的紀錄片對於了解感光化學工藝的輝煌歷史非常重要,這些工藝可靠的服務於電影行業超過100年,但還是被無情的數碼時代所取代了,而我們很多年輕人甚至都不了解那個時代,而且聽到膠片攝影滿臉的問號,很多喜歡膠片攝影的文藝弟弟妹妹們,對於暗房裡的知識知之甚少,每一個關於你愛好的知識都將是支撐你愛好的強大後盾,了解多一點點,將會成為你高談闊論的資本。
  • 穿越回膠片時代 這間「博物館」帶你回眸電影百年
    你又能否想像,上世紀八十年代,看電影是一種奢侈享受?新民晚報記者近日跟隨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分會、上海科技傳播學會採訪團,走進今天正式開館的、位於江蘇如皋新技術開發區內的華夏電影文化中心,探訪這間「膠片電影博物館」。走進文化中心,一臺臺規格不一的電影放映機令人目不暇接,而牆上張貼的經典海報電影,則將參觀者的回憶拉回到從前。
  • 《一秒鐘》發"範偉告白"特輯 親筆信重拾膠片記憶
    影片圍繞著膠片電影而起,重現膠片電影時代的真實記憶。在當時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甚至沒有電視的年代,兩個月放映一次的電影,成為了人們重要的精神食糧,看一次電影,就像「過年」一樣。正如範偉特輯中所描繪的:「小時候看電影,是萬人空巷,歡呼雀躍的,大夥的臉上洋溢著真摯的笑容。」
  • 評展|「膠片已死」,當藝術展覽遇上電影、汽車與工廠
    走進展廳,首先看到的是大型裝置作品《膠片已死……》,藝術家詹妮弗·韋斯特對膠片的「破壞性」演繹無疑將展覽與電影本身區分開來:她使用口紅、貓砂等物品,以繪畫、素描等方式處理膠片,並且施加錘擊、打孔等「暴力」動作。在展覽現場,能夠看到一卷卷處理過的膠片如同幕簾般懸掛,它們的前面則是由這些膠片製作的影片。
  • 張家口農商銀行行長本行貸款791萬 竟用舊電影膠片抵押
    行長貸款791萬元,電影膠片抵押不僅如此,涉事的陽原農商行浮圖講支行原行長蔣志湘名下還通過自己就職的單位貸款791萬,並且為「其他個人經營貸款」。據反映,2019年8月,浮圖講支行原行長蔣志湘向該行申請貸款791萬元,隨後,陽原縣農商銀行進行審核後進行了發放。
  • 好聲音冠軍單依純獻唱《一秒鐘》推廣曲,致敬電影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睿由張藝謀執導並參與編劇,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將於11月27日正式上映,近日,《一秒鐘》片方發布了電影推廣曲《給電影人的情書》MV,歌曲由2020中國好聲音年度總冠軍單依純傾情獻唱,致敬每一位初心不改的電影人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與咪咕籤約 將對老電影進行膠片修復
    會上,中國移動咪咕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舉行合作籤約儀式,這標誌著雙方的深度合作開啟。屆時,咪咕將利用5G+真4K等超高清技術,為上美影的老電影進行膠片修復,讓這些老電影煥發新光彩。  據悉,咪咕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合作將圍繞四個方面展開。在電影合作方面,咪咕將以聯合出品、聯合宣推等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方式,參與到上美影未來10年影片的製作和發行中來。
  • 張藝謀拍《一秒鐘》的執念:膠片的轉動是最好聽的音樂
    11月27日,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在全國公映。電影的背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西北某地,沒趕上放映場次的張九聲(張譯 飾)悄悄從勞改農場溜出,就是為了看一場電影,膠片中有他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
  • 電影是如何被修復的
    過去儲存電影的介質主要是膠片,而早期膠片都採用硝酸片基,這是一種比紙更易燃的物質,(雖然在1960年之後基本被醋酸片基、滌綸片基取代),但不管是哪種片基,都很難在常溫下保存很久。褪色、撕裂、髒點、黴變、劃痕、酸變、收縮、扭曲,一旦這樣,珍貴的影像就容易離人遠去。一般來說,電影修復分為物理修復、數字修復、藝術修復三大步驟。
  • 太空電影的另一種聲音:革命浪漫主義
    我們已經知道,的電影已經成為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清晰地或選擇性地再現歷史,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的歷史片通常將故事融入意識形態領域,通過再加工帶來不同的效果,比如的電影《至暗時刻》,我們之前分析過這部電影,有美劇《車諾比》,這兩部影視作品的內涵截然相反,一種是對美英導演的一種褒獎是用相反的意識故意中傷國家。
  • 電影: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
    愛迪生的「活動電影放映機」一經面世便受到社會極大關注,很多發明愛好者將精力投入電影放映機改良之中。例如愛迪生的放映裝置因轉速不一,常常造成膠片撕裂,為了延長電影放映時間,萊瑟姆在影片片門上下留下一些膠片鬆弛部段,這樣就避免因拉扯影片而造成的膠片斷裂。
  • 一秒鐘,張藝謀寫給膠片時代的一封情書
    張譯飾演的張久聲是一個出逃的勞改犯,為了看電影前放映的22號《新聞簡報》上出現了一秒鐘的女兒,費盡心力。劉浩存飾演的劉閨女幼年失了父母,與弟弟相依為命,劉閨女想要膠片做一個燈罩補償弟弟弄壞的那個,以防被其他孩子欺負。
  • DIY一款自己的膠片濾鏡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其實所有的膠片濾鏡,原理上就是一系列的色彩調整預設,所以通過Photoshop軟體,我們自己完全可以動手打造一款屬於自己的膠片濾鏡。在本文,筆者將主要介紹兩方面的知識:如何使用PS調出膠片色調,如何使用PS打造最便捷的快速編輯預設。
  • 紀錄電影「阿波羅11號」的壯觀聲音製作幕後 下
    今天帶給大家《阿波羅11號》紀錄片電影聲音的文章的下半部,沒有看的請先點擊:重塑歷史:把「阿波羅11號」的壯觀聲音銜接在一起 紀錄電影聲音製作 上請看中文《阿波羅11號》幕後製作特輯:這種歷史資料製作的紀錄電影其實一直以來並不少
  • 「完美流動」的聲音是怎樣的?物理學家有了記錄
    物理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一種完美流體,並記錄下了這種「完美流動」的聲音。研究人員分析了涉及費米子氣體的數千種聲波,以測定它的「聲音擴散」(即聲音在氣體中消散的速度,與材料的粘性或內摩擦直接相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流體的聲音消散速度非常之低,甚至可以用單個「量子摩擦量」來進行描述。量子摩擦量是由普朗克常數和流體中單個費米子質量確定的參數。
  • 塑造電影居裡夫人傳記電影「放射性物質」的聲音 上
    SF:大約在我開始接手這部電影的兩周後,Jo Jackson(聲音編輯第一助理兼音效編輯)提到他們的一個朋友在Wellcome Collection惠康收藏博物館工作。他們恰巧在談起Jo在這部電影中做聲音,結果發現居裡夫人的一本筆記本是這個博物館收藏的一部分。所以,在這一點上,我想,『好吧,這有點有趣。』
  • 4K、杜比全景聲、4D、巨幕...這些電影放映技術你都知道嗎?
    4K、杜比全景聲、4D、巨幕...現在各大影院都在推廣這些電影放映技術,他們到底什麼意思?杜比廳、巨幕廳、雷射廳、IMAX廳……想選哪一個?看電影應該如何選擇,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科普一下吧!更真實的營造出由遠及近的音效;配合頂棚加設音箱,實現聲場包圍,展現更多聲音細節,提升觀眾的觀影感受。
  • 年度聲音——電影華盛頓郵報
    影片講述的是《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團隊揭露尼克森政府在越南戰爭問題上欺騙美國民眾的故事,即1971年公開了記錄越戰決策秘密歷史的「五角大樓文件」(Pentagon Papers)。凱薩琳·格雷厄姆與本·巴格迪坎要趕在《紐約時報》之前揭露一件歷經四屆美國總統任期、長達三十餘年的龐大掩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