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系統治理後,流經我市的最大河流西江常年保持Ⅱ類水質。
近年來,江門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成效顯著。今年5月,我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獲得4000萬元獎勵;2018年和2019年,我市以地級市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省河長制考核「優秀」等次;在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我市連續五年獲得「優秀」等次……
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市優良水體比率上升12.9%;9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率達到100%,創近5年同期最高水平。河湖面貌得到改善、市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日漸提升,我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從「有名」邁向「有實」,一批「江門經驗」的誕生,變「河長制」為「河長治」,「水美僑鄉」畫面越發清晰。
機制先行
將流域水質保護等機制納入地方性法規
整潔的碧道上,修葺一新的騎行道與步行道藍紅相映,老人們在此漫步,小孩在大人的照看下追逐嬉戲,一旁的釜山人行天橋橋面上,不少攝影愛好者採風拍照,這樣一幅人、景、水「交相輝映」的美景圖,便是被網友評為江門市十大「網紅打卡地」之首的城央綠廊碧道。如今這樣的景象,在僑鄉並不是「一角之景」,沙坪河從昔日「黑臭水體」化身植被繁茂、碧波粼粼的生態寶地,開平住家船船民「洗腳上岸」,讓潭江江面「一望無疾」煥發新容顏。
自2018年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我市因地制宜,創新機制打出治水「組合拳」,構建了一整套長效工作機制並不斷完善。「全面推行河長制後,我市率先實行『雙總河長制』,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市、縣、鎮、村四級河湖長制體系構建工作,同時率先在全省將河長體系延伸到自然村一級。」市河長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河長制述職長效機制方面,我市在2019年先行先試縣級總河長向市級總河長述職的基礎上,今年探索實施鎮級總河長向縣級總河長述職制度,通過「述職制度+年度方案」的形式,構建起市、縣、鎮三級「全聯動、全鏈條、全覆蓋」的河長制述職長效機制。
同時,我市是全國較早將流域水質保護、河長監督考核等機制納入地方性法規的地級市。2016年,我市出臺《江門市潭江流域水質保護條例》;2018年,結合河長制工作,我市對保護條例進行了修訂。此外,我市還出臺了全省第一個河長制水質考核獎懲工作方案,將水質汙染指數改善率排名作為主要評判標準,對年度水質綜合考核排名前三位的市(區)給予獎勵,對水質汙染指數同比無改善且排名後三位斷面所在縣級河長實施約談。
「為了更好地推動治水工作落實落細,我市還建立了河長巡河履職『三個清單』(月度水質清單、月度工作清單、月度問題排查清單)制度,讓河長帶著問題去巡河。」市河長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市還通過明察暗訪強監管的方式,聘請第三方社會機構,對全市河湖治理常態化開展暗訪巡查,在媒體設立河湖整治「紅黑榜」,接受社會監督,強化監管效果。數據顯示,自2017年7月以來,我市在不斷完善的機制下紮實推動河長制工作落實落細,3年多來共解決河湖問題2.5萬多宗。
紮實整治
逾4100公裡河道實現常態化管理
2018年,開平市以河長制為引領,組織對住家船「河湖頑疾」進行依法清理、陽光清理、和諧清理。如今,開平城區217艘住家船的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200多戶船民「洗腳上岸」,江河逐漸恢復了原來的面貌。「如今我都是『腳踏實地』,不再像以前在住家船上生活的時候,行走還會搖搖晃晃了。」今年89歲的老船民徐榮說。
住家船的清理整治,是我市開展河長制工作以來「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成效的一個縮影。2018年初,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全市在「五清」專項行動中共投入4.95億元,清理整治入河排汙口1400宗,清理河道漂浮物56.9萬噸,清淤疏浚2170公裡,清理河湖障礙物2726處,清理違章建築物2817處共257.25萬平方米,納入河長制管理的4100多公裡河道全部實行「每年兩次集中清漂+常態化保潔管理」。在「清四亂」專項行動中,江門列入省整治範圍的377宗重要河湖「四亂」問題,列入市整治範圍的459宗侵佔江河湖泊違法違規建設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治銷號。
紮實整治,推動了我市河湖面貌迎來大變樣。「原來這裡都是一些丟棄的垃圾,如今整潔多了,鄉親們的河湖保護意識也增強了很多。」新會區三江鎮河長辦有關負責人看著虎坑水道清波蕩漾、河岸白鷺群飛的美景欣慰地說道。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後,三江鎮通過「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並開展沙仔島治理工程,使島內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島上鳥類越來越多,成為「候鳥花園」。去年12月,9隻「神秘的客人」——國家級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鶴突然現身沙仔島,這是我省首次觀察記錄到白鶴。
加速推進
EPC+O模式全面翻開治水新篇章
來到江門,到江海區的城央綠廊來看一看是個不錯的選擇。「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周圍的景觀改變了很多,綠化、燈光、道路、橋梁等越來越有特色,來這裡的人也越來越多,生活氣息越來越濃。」市民屈景周對近年來我市碧道建設取得的成效讚不絕口。
高標準規劃建設萬裡碧道是廣東省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也是推動廣東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走向「有實」的重要抓手。我市按照「三年見雛形,六年顯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目標要求,計劃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42段共360公裡碧道。去年,我市完成了9公裡省級碧道試點江海城央綠廊和90多公裡市級碧道試點的工程建設。
今年,我市將剩餘的29段共260公裡市級碧道,採用統一打包、統一推進的EPC+O模式推進,並於6月份正式啟動建設,成為全省首個以EPC+O模式全面推進碧道建設的地級市,標誌著江門碧道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今年以來,我市碧道建設已完成投資5.6億元,已建成碧道68公裡,目前碧道建設EPC+O項目已完成所有前期工作,並進入全面進場施工階段。」市河長辦有關負責人說。
今年10月,我市再次通過EPC+O模式,自主實施西江潭江14條跨縣重點支流綜合治理工程,標誌著我市朝著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目標更進一步。據悉,西江潭江14條跨縣重點支流綜合治理工程是我市推進西江、潭江流域41條重點河流(水系)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舉措,將加快解決流域內洪(潮)澇災害頻發的老問題,以及水資源供需矛盾、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汙染等新問題,進一步推動我市堅持治水、治城、治產相融合,全流域、全要素、全方位開展河湖綜合治理工作。
文/圖 皇智堯 彭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