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珠區創新治水模式 清水綠岸造福百姓

2020-12-05 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近年來,海珠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省、市水汙染防治攻堅戰總體部署,結合本區實際,堅持把水汙染治理攻堅放在全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河湖長制為抓手,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不斷探索「黨建+治水、生態+治水、文化+治水、治城+治水、環島碧道+共享濱水空間」等具有「海珠經驗」的治水新路子,日益改善的水生態環境給人民群眾帶來越來越強烈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為這座四面環水的島區創造越來越豐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黨建+治水雙驅動,助力實現水清岸綠

  近年來,海珠區堅持和加強黨對治水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政治功能,把黨建陣地建在治水一線,實現黨建工作與治水工作有機融合,確保政治過硬、方向不偏,凝聚治水工作強大合力,推進全區治水「一盤棋」,「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好畫卷正緩緩展開。

  (一)黨建領航,築牢治水政治根基

  海珠區堅持把黨的建設擺在首要位置,以黨建帶治水,以治水促黨建。在海珠湧東閘建立海珠區機關黨群服務分中心,打造治水文化互動體驗式教育基地。作為海珠區著力打造的「一加三加N」機關黨群服務陣地體系分中心,海珠湧黨建陣地多角度、多方位展示水務系統全面踐行新時期黨建工作的新氣象、新作為。以海珠區治水工作為主要內容,為黨員教育培訓、治水志願活動開展等提供服務,打造黨員幹部學習交流的新平臺,進一步統一思想和行動,持之以恆推動治水工作部署落實落地。

  砥礪治水鐵軍精神,把黨旗插在治水工程一線,選派優秀黨員到工程項目現場工作,黨的建設與水汙染防治攻堅戰有機結合,努力打造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治水鐵軍。以黨建帶團建,組織「青河衛士」—青少年志願者保護海珠河湧主題活動,發揮志願者的宣傳、帶動作用。豐富「黨建+治水」載體,舉辦「愛水護水」系列主題晚會,向群眾充分展示河湖治理成效,構建社會共治共享治水格局,為加快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美麗海珠奠定堅實基礎。

  (二)黨建引領出實招,聚力破解治水難題

  凝心聚力,攻堅克難。海珠區全面落實治水「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擔任區級河長,發揮「頭雁效應」,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撲下身子到治水一線,帶領各級河湖長巡河護河,協調督導解決水環境突出問題。2020年以來,區、街、村居級河湖長巡河湖1.7萬餘次,2019年「廣州河長」APP問題辦結率100%,2020年辦結率99.44%,在全市排名前列。海珠區獲得2018年「廣州城市治理榜河長履職獎」,2019年市河長制工作公眾評價工作位列全市第一,2019年度市河湖長制考核名列第一。

  涉水違法建設是河湖治理的「硬骨頭」,2019年以來,海珠區累計拆除涉水違法建設23.88萬平方米,貫通巡河通道,提升河湖水質的同時,也為生態環境建設及社會經濟發展釋放出更多空間。

  海珠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離不開黨建引領。2019年拆除南箕湧涉水違法建設工作中,為破解違建存量大、「釘子戶」多的難題,海珠區水務局聯合屬地街道成立臨時黨支部,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動員組織區職能部門、街道、村社黨員幹部建立專項攻堅小組,挨家入戶作宣傳溝通,做通居民黨員、群眾思想,促進整治力度、進度。南箕中約西37號黨員業主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主動配合拆除2層建築物,帶動其他觀望業主參與和支持貫通工作,「硬骨頭」最終被順利消化掉。在南箕湧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時,南箕湧邊居住了幾十年的村民吳松坤在自家房子外牆寫上「煥然一新」幾個大字,如今南箕湧水清岸綠,他把「煥然一新」改寫為「鳥語花香」,並題詩一首:「市府號召似春風,海珠領導顯神通。拆屋建樓一蹴就,截汙治澇雙重功。一湧流水變清澈,兩岸花木更蔥蘢。問君散步去何處?最好選擇南箕湧!」

  從「煥然一新」到「鳥語花香」,這是居民群眾對海珠區水環境質量改善的充分肯定,也是海珠區堅持黨建治水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海珠區始終堅持黨建與治水相融合、相促進,深入推進黨的建設,積極踐行「兩山」理念,推動水環境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

  二、石榴崗河水清白鷺飛,碧水滋潤海珠溼地

  立秋時節,石榴崗河碧波蕩漾,兩岸綠樹繁花,古樸宏偉的石榴崗河水閘倒映在波平如鏡的河水中央,白鷺在碧水綠岸間穿梭,給如畫的石榴崗河增添了幾分靈動。

  「幾年前的石榴崗河可不是今天這番模樣,那時河道淤泥堆積嚴重,兩岸環境衛生差,河堤破敗,很少有人到河邊玩。」說到石榴崗河的華麗嬗變,海珠區土華村土生土長的譚偉文對石榴崗河的整治效果讚嘆不已。「現在環境好了,水清岸綠,村民在早晨和傍晚都愛到河邊散散步,這裡也成了釣友們垂釣的好去處。」

  石榴崗河位於海珠區中東部,河長5.22千米,河寬約120米,是海珠湖、萬畝果林和海珠溼地的主要補水通道。石榴崗河與海珠溼地構成了海珠區的「綠心藍脈」,形成了中心城區不可多得的江、湧、林、溼地於一體的江島生態系統。如何為海珠溼地這顆綠心提供源源不斷的藍色血液,進一步提升溼地生態品質?海珠區逐步蹚出了自己的生態治水之路。

  (一)重建石榴崗河水閘,碧水滋潤海珠溼地

  「流水不腐」,為有效解決內河湧和海珠溼地水流動力不足和城市排澇安全問題,海珠區重新修建了石榴崗河水閘,水閘採用潛孔式平板閘,總寬116.5米,順水流長度111.0米。石榴崗河水閘利用潮汐動力和合理開閘時間,最大限度轉換河湧水體,水體經過一定時間沉澱淨化後,再源源不斷注入石榴崗河水系,成為海珠溼地的動力「心臟」。依靠珠江每日潮汐進行調補水等於靠天吃飯,如遇下雨或上遊行洪,補水來源渾濁,水質各項指標則不理想。為解決調補水難題,海珠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在開發利用非常規水資源上下功夫,會同廣州市水投集團、中鐵上海工程局等機構加快建設瀝滘汙水處理廠尾水利用工程,經過緊鑼密鼓勘察設計、技術攻關,不舍晝夜施工,僅3個月就實現了工程達標通水。瀝滘汙水處理廠一、二期尾水共50萬噸/日,三期正式通水後將達到75萬噸/日,處理達標後的尾水極大改善了河湧水質。珠江潮汐水體、石榴崗水閘與瀝滘汙水處理廠尾水為區內河湧和海珠溼地提供了多源補水路徑,進一步穩定溼地生態系統,有效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溼地品質。

  (二)重構河湖水系,打造全域水網連通格局

  海珠區擁有豐富的河網水系,但近年由於受到城市化建設的影響,區內河、湖、窪地等調蓄空間逐漸被侵佔,河網水系不連通猶如「動脈硬化」病症困擾著河湖水質。為改善水系連通性,增強河湧及海珠溼地的水體置換能力,海珠區在石榴崗河、大圍湧、大塘湧、上衝湧、楊灣湧、西碌湧6條河湧交匯處開挖出全市第二大人工湖--海珠湖,內湖水面面積469畝,形成了「一湖六脈」的水網格局。對海珠溼地一、二期範圍的南丫圍湧等多條河湧進行清淤整治、疏通河道。重新梳理河湖水系後,形成了珠江—石榴崗河—海珠湖—海珠溼地—內河湧的河湖水系連通格局,增強河湖水力聯繫,極大改善了海珠區水生態環境。

  海珠區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模式,推動社會資本參與河湧治理,在石溪湧—瑞寶湧、琶洲南北湧等系列水系連通試點工程的基礎上,復建園藝場湧,連通南泰湧和廣紙湧、瀝滘湧和西碌湧、沙湧—赤沙北碼頭湧等斷頭湧,打造全區水域連通格局,營造生態「水城」景象,展現嶺南水鄉的魅力。

  三、石溪片區「騰籠換鳥」,大幹圍湧龍舟戲碧水

  「真沒想到,以前黑臭的大幹圍湧居然又能划龍舟了!希望今後保護好河湧,將我們的龍舟文化發揚光大。」一位在岸邊觀看龍舟賽的石溪村村民感慨地說。2019年11月26日,大幹圍湧邊鑼鼓震天,彩旗飄揚,石溪村年度龍舟賽停辦多年後再次在這裡舉行。

  海珠區石溪片區曾集聚大量印刷企業和作坊,亂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令大幹圍湧不堪重負,日益黑臭,居民無不掩鼻而過。近年來,海珠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兩山」理念,堅持治水與「治城」深度融合,與城市更新、城市景觀及產業等一體統籌、同步推進。「騰籠換鳥」後的石溪片區,經濟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大幹圍湧舊貌換新顏,村民多了一個休憩健身的好去處,石溪村歷史悠久的龍舟文化在這裡得以延續。

  (一)重拳治汙、破舊立新,大幹圍湧龍舟競渡

  重拳治汙,築巢引鳳。海珠區結合海珠創新灣建設,印發實施《石溪片區印刷行業「散亂汙」企業專項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區委領導、街道主抓、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工作體系,堅持「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工作原則,整合科工商信、水務、生態環境、城管、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及屬地街道力量,重拳整治石溪片區涉水違法建設和「散亂汙」企業。目前,共開展聯合執法整治行動293次,責令整改763宗,取締「散亂汙」企業138家,轉移印刷企業94家,成功辦結中央環保督查組石溪片區印刷企業汙染問題案件。全面梳理集體物業禁止入駐的行業、產業門類清單,提高企業準入門檻,通過「三資」交易平臺進行「源頭」把控,加強執法「回頭看」,防止「散亂汙」企業死灰復燃。開展石溪片區水環境生態保護和修復,大力推進石溪湧、大幹圍湧治理工程,建設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優化提升石溪片區河道水網環境,提升區域整體形象,為石溪片區實現「騰籠換鳥」打下良好生態環境基礎。

  「梧桐風光好,鳳凰枝上棲」。海珠區瞄準現代化中心城區發展定位,聚焦高端高新產業,推動石溪片區融入海珠創新灣建設,制定《海珠區產業發展規劃(2018—2035年)》,重點發展新一代新興技術、科技服務、高端商務,培育以智慧醫療、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為特色的新興產業集群,打造集聚前沿技術創新人才的戰略型新興產業創新區。堅持治水與「治城」深度融合,把城中村截汙納管、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合流渠箱雨汙分流、海綿城市和碧道建設等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工程與城中村、舊工業區、舊廠房等更新改造和綜合整治緊密結合,一體推進規劃建設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市政重複建設和水體重複汙染。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社會財富,也是經濟財富。推動石溪片區約10萬平方米村社集體物業升級改造,建成東籬創新谷、廣州佰達1號匯創創意園等科創園區,引入貝海醫療、花生空間等科創企業,推動片區「騰籠換鳥」產業升級,助推所在瑞寶街2019年上半年五大行業GDP增長15.5%,地區經濟實現「逆生長」。

  (二)弘揚龍舟文化,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先進水文化是幸福河的應有之義,海珠區秉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大力推進文化治水。將石溪村龍舟文化元素、嶺南建築風格與現代化建材相融合,建設親水平臺、親水步道、觀景平臺、景觀廊架等設施。比如廊架的設計將龍的元素抽象化處理,從頂部看宛若一條蜿蜒的巨龍臥於廊架頂部。河道欄杆提取了龍舟中船槳的形象,抽象簡化用於欄杆的鋼柱中。條石坐凳貼磚營造的水紋波浪則源於龍紋,簡單形象的龍紋與蜿蜒的河水相得益彰,宛如遊龍戲水,為休閒步道增添文化趣味。

  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大幹圍湧流域打造面積為7250平方米的景觀帶,鋪設黃蠟石、花崗巖;種植喬木、灌木、地被、時花、草坪等錯落有致的水生植物,讓雨水有更多的緩降空間,初步淨化的雨水滲入草地,再流入河湧,從而達到淨化水體、養護植物的目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幹圍湧水質變清了,人居環境改善了,城市品質提升了,村集體物業租金顯著提升,村民的笑容更燦爛了。

  三、建設環島碧道,共享美好濱水空間

  晨曦微露,愛好跑步的林先生起了個早,一身利落運動裝,迎著江邊的風,沿著海珠區閱江路碧道一路暢跑。自上月底閱江路示範段碧道一期建成開放後,這裡便成了他每天晨跑的新選擇。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為群眾打造更多優質的水生態公共產品,實現水體與文化、與產業相融合,實現人與水相親相近、和諧共生,成為當前海珠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課題。近年來,海珠區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島資源稟賦,依託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貫徹綠色創新協調發展理念,按照「大環島+小環島」「環島+溼地」的建設思路,高位謀劃、精打細磨,一幅彩色的海珠環島碧道畫卷正徐徐鋪開。

  (一)串連城市空間,建設黨建引領的環島碧道

  海珠區堅持黨建引領,以百姓心為心,全力建設人民的碧道。閱江路碧道首創「五道合一」,顏色各異的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騎行道、有軌電車道等「五道」無障礙貫通,宛如一條彩帶在珠江邊飄揚。精心打造的兒童活動空間設置安全有趣、色彩鮮豔的兒童活動設施,孩子們歡樂玩耍,珠江邊充滿歡聲笑語。更令人期待的是,這條彩帶碧道將在今年內串聯起大元帥府、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洲頭咀抗英紀念碑、志願者公園、鄧世昌紀念館、南石頭難民營(監獄)遺址等一大批散落在區內的「紅色明珠」,五年內實現43公裡環島碧道全線貫通,直達海心沙、二沙島及中共三大會址。屆時市民不僅可以享受綠色的生態福利,還能暢遊紅色旅遊景點,聆聽歷史的故事。

  (二)提升城市功能  建設產城融合的創新碧道

  人才跟產業走,產業跟環境走。海珠區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水環境治理與產業規劃、城市建設有機融合,做大綠色經濟。閱江路碧道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經過前期水汙染治理、堤岸防洪改造、水生態修復、沿線景觀提升、生活配套完善,這裡變成了生活的樂土、創業的熱土。以廣交會為代表的高端會展區、以琶醍為代表的休閒娛樂區、以香格裡拉酒店為代表的高端酒店區,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等網際網路總部企業,廣州網際網路法院、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等項目紛紛選擇在此落戶紮根。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閱江路碧道強大的生態活力點燃了發展新機,進一步帶動企業、人才、遊客集聚,正為這座城市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3月31日,全面加快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動員活動成功舉辦,涉及琶洲核心片區項目66個,合計總投資1446億元,全部達產預計營業收入3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琶洲地區營收將達5000億元。

  (三)融合海綿城市理念,建設「會呼吸」的原生態碧道

  海珠區在碧道建設中堅持綠色、經濟原則,因地制宜,在原有自然風貌的基礎上,注重節地、節能、節材,精心選用利於環境保護和後期管理,又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的建築材料,讓碧道保留原生態味道。全程融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滲、滯、蓄、淨、排等多種生態措施建設「會呼吸」的碧道生態系統,所有的雨水流經透水鋪裝,收集於生態草溝、雨水花園,通過滲井滲管淨化滲透到地下,再匯入珠江,做到大雨不積水,小雨不溼鞋。會呼吸的碧道進一步改善了水環境質量,提升了海珠溼地生態多樣性,據觀測,海珠區城央鳥類種群數量近3萬隻,種類已增長至178種。

  (四)汲取歷史文化養分,建設具有強盛生命力的文化碧道

  「天涯未覺遠,處處各樵漁」。蘇軾遊歷海珠島時作的《遊海珠寺》描繪了當年珠江漁民捕魚的繁忙景象。張之洞在現在的天字碼頭段修建珠江堤岸並上奏整治海珠湧,世界商船匯聚「鳳浦」的黃埔古港古村、「粵海第一關」。具有深厚底蘊的水文化被融入碧道建設中,實現了歷史與現代的交匯相融。銅板雕刻景觀以廣交會「創辦、成長、崛起、騰飛」四大發展歷程為時間橫軸,介紹了「廣交會」百屆會展歷史,生動展示了廣州改革開放成果。「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海珠區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不斷汲取優秀水文化養分,建設有文化氣息、有強盛生命力的文化碧道。海珠區環島碧道藍圖正一步步成為美麗的實景,不斷成就高品質城市生活,成為百姓的幸福新起點。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隨著河湖長制工作的深入推進,海珠區水環境「顏值」不斷提升,「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目標越來越近,人民群眾小康生活的成色越來越足。

相關焦點

  • 水環境治理:生態優先,提升效能,把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奉獻給市民群眾
    ▲謝曉丹實地察看新街河花都溼地公園段水環境治理情況 11月25日,廣州市委常委謝曉丹仔細聽取新街河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介紹,實地察看新街河花都溼地公園段水質和碧道建設情況,充分肯定治理取得的成效, 要求堅持生態優先,以一抓到底的決心和久久為功的韌勁,抓緊抓細抓實各項工作,提升治理效能,把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奉獻給市民群眾。
  • 視頻丨《美麗中國》第一集——清水綠岸
    該專題片共4集,分別為《清水綠岸》《藍天白雲》《沃土如金》《生態文明之路》。從鮮活的普通人物故事切入,生動反映生態環境改善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第一集《清水綠岸》↓↓2015年,國務院頒布水十條,治水成為國家重要民生工程。2018年,中國全面推行河長制,全國省市縣鄉村共有120多萬名河長。民間河長發現河流汙染隱患,會直接向河長反映,迅速解決問題。現在,保護水生態越來越成為了一個全民行動。2019年6月30日,曾經被取消了13年的龍舟賽,在深圳市茅洲河上重新開賽。清澈一灣河水,清新一座城市。
  • 獻上這份廣州治水成績單——打造幸福河湖永不止步
    支湧完成了47.6公裡支管網建設,上遊6條支湧及植物園湧實現了清汙分流,引入清水(山水)4.6萬噸/日。共完成了流域內9個城中村截汙納管,敷設汙水管網622公裡,安裝立管987公裡。排水單元達標雨汙分流改造16.9平方公裡(佔需整改25.9平方公裡65%)。另外,大觀淨水廠已於2020年6月底上線投產,增加汙水處理能力20萬噸/天。
  • 沈峻峰在 「清水綠岸」提質行動推進會上強調:強化擔當抓推進 合力...
    >26日,縣委書記沈峻峰率隊督查「清水綠岸」提質行動工作,並主持召開「清水綠岸」提質行動推進會,強調要切實增強主動性、積極性,強化擔當抓推進,合力攻堅求突破,為「十四五」全縣水環境持續好轉打下堅實基礎>沈峻峰指出,今年是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也是「清水綠岸」提質行動關鍵之年、突破之年。
  • 區動態 | 金山: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這裡用現代技術打造「水下...
    區動態 | 金山: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這裡用現代技術打造「水下森林」 2020-08-21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這些河湖如何成為全國整治樣本?答案是……
    車陂湧主、支截汙幹管敷設102公裡,對上遊有清水(山水)來源河湧實施了清汙分流,每天引入山水約3.9萬立方米流入主湧。作為廣州市黑臭水體治理中的一項創新措施,「清汙分流」也正在越來越多的河湧治理中實施。在車陂湧,除了市長溫國輝掛任市級河長外,眾多的民間河長和志願者參與巡湧、護湧也很有代表性。
  • 金川河再現清水綠岸 「生態畫筆」勾勒綠色畫卷
    2020-11-05 07:47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金川河再現清水綠岸,幕燕「化工區
  • 海珠區請華東師大名教授當教育集團總校長,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
    海珠區請華東師大名教授當教育集團總校長,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成立金羊網  作者:蔣雋  2018-12-26 金羊網訊 記者蔣雋、通訊員高芸報導:廣州再成立一個區屬教育集團
  • 探訪四川赤水河流域生態環保:守護「母親河」清水綠岸
    探訪四川赤水河流域生態環保:守護「母親河」清水綠岸 2020-10-29 14:55:23單鵬 攝   中新網瀘州10月29日電 題:探訪四川赤水河流域生態環保:守護「母親河」清水綠岸  作者 單鵬  在四川、雲南、貴州三省交界處的高山峽谷間,今年一月份通車的雞鳴三省大橋高高聳立。站在橋上俯瞰,綠色的赤水河在橋下湍急流淌,浪花翻騰,由此地「正式」入川。
  • 杭州高新區(濱江)治水工作再上新臺階 幸福河湖科技助力
    伴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建設「幸福河湖」成了助推「兩山」轉化的生動實踐。在引配水方面,在各個排灌站加裝水質濁度自動檢測儀和自動處理裝置,根據錢塘江江水濁度變化情況,對引入的錢塘江原水進行預處理,自動調整和優化引水預處理措施,依據河道生態流量,引「清水入城」,科學開展引配水工程。  政企聯動,創新動力更強勁。高新區(濱江)在藉助高新技術產業優勢,不斷深化「科技治水」成果的同時,也積極為各類高新企業提供更優營商環境,努力激發高新企業的創新熱情。
  • 魚在水中遊人在岸上走 千裡碧道縫合最美廣州
    遠期至2035年,全市建成碧道達到2000公裡,形成一系列特色碧道和主題場景,形成覆蓋全市碧道網絡,實現「水清綠岸、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美好願景,「廣州碧道」品牌成為大灣區靚麗名片。治水升級版從單純治水到城市綜合治理廣州將碧道建設工作納入河長制考核體系,碧道建設與治水工作密不可分。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大源村位於沙坑湧的上遊,是廣州市白雲區城鄉結合部的一個行政村,是全市面積最大、外來人口最多,極具代表性的城中村,大源村的治理在城中村治理和水環境整治兩個方面都具有典型的示範意義。
  • 廣州海珠區41家動物診療機構免費提供犬只狂犬病疫苗
    號首層(自編2號)9、廣州市海珠區樂緣動物醫院廣州市海珠區革新路116號之15號鋪10、廣州市海珠區芯寵動物醫院廣州市海珠區廣州大道南匯美一街之13號鋪11、廣州市海珠區域康動物醫院廣州市海珠區江燕路312號(12年7月19日轉名)12、廣州市海珠區長泰動物診所廣州市海珠區沁泉街24號(原安祺兒寵物醫院)13、廣州市海珠區丫丫寵物醫院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千禧一街
  • 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
    受訪者供圖通訊: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中新網赤峰10月30日電 題: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作者 張瑋 福榮「目前,蒙醫銅罐療法已申請科技成果轉化,希望可以進一步推廣。」近年來,隨著蒙醫藥事業振興發展,蒙醫藥科研成果不斷湧現,一些瀕臨消亡的傳統療法被保護和挖掘,同時在一些蒙醫學者的不斷鑽研和創新下,得到了良好的傳承並造福於百姓。張全研究蒙醫銅罐療法多年,2014年,他與鄂爾多斯杭錦旗企業合作,重新申請專利,將銅罐設置為超大、大號、中號、小號等指標,大幅改變了臨床應用方法,並將該療法納入系統性、可行性、科學性研究。
  • 廣州海珠區北師大珠海校區考研多少錢
    廣州海珠區北師大珠海校區考研多少錢,經集團總部批准授權,在珠海、中山、江門、東莞、韶關、佛山、肇慶、惠州、梅州、茂名、潮州、清遠等十二個城市開展考研、四六級、教師資格證等培訓項目,公司總部設在珠海,在各個地市分別設立教學服務中心。
  • 廣州多措並舉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完善治水管水體制
    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廣州市精準打出「控源、截汙、清淤、補水、管理」治水組合拳,並以此為基礎,探索、建立了一套超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思路,通過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實現了城市水生態功能的系統性修復,全面推動廣州治水上水平、上臺階、出實效。
  • 創新「智慧大腦」、規劃「河道公園」……南通市打造高質量治水...
    拆除100多處壩頭壩埂,利用拓撲導流牆技術讓中心城區44條斷頭河全部實現水系貫通;創新水利工程智慧管控系統,實現城區涵閘、泵站一體化的集中管理與調度;自然做功,利用歷史形成的水利分區和水位落差,跨區聯動,形成「西引東排、北引南排」的活水暢流格局…… 南通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曉春
  • 廣州海珠區2020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領取指南
    領證地點:  海珠區教育局(廣州市海珠區同福東路486號4樓403室)。  領證注意事項:  1、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請準備好穗康碼和行程碼,並在體溫正常且14天內未出行中高風險地區前提下、戴口罩前來領取證件。
  • 廣州海珠區市民不堪忍受飛機噪聲 靠安眠藥睡覺
    鄭光隆/攝●居民投訴:南華西街、龍鳳街、革新路一帶,亞運後就出現飛機半夜轟鳴吵人●記者調查:南華西凌晨測到79分貝飛機噪音,和路邊泥頭車經過噪音差不多遠離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的廣州市海珠區南華西街,原本是生活氣息濃厚且安靜祥和的老社區。
  • 2013年9月2日廣州海珠區第三實驗小學正式開課
    海珠區第三實驗小學開辦了,9月1日將舉辦揭幕儀式,9月2日將正式開課。昨天,記者從海珠區教育局獲悉,海珠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正式成立,旗下海珠區第三實驗小學進駐了新港東路雅郡花園配套學校,為公辦學校。據悉,此前因該小區配套學校一直未完成建設,一些家長將孩子送至其他學校,海珠區教育局表示,符合海珠區第三實驗小學地段生條件的孩子可辦理轉學回該校。
  • 廣州出「組合拳」治理涉水違法行為 全市推行河湖警長制
    河湖警長全力保駕護航,海珠區水汙染防治效果顯著。全區15條黑臭河湧中2條「長制久清」,6條「初見成效」。昨日,廣州市在海珠區召開河湖警長現場工作會議,全面總結海珠區河湖警長治水經驗,全市推行河湖警長制,首先覆蓋全市197條黑臭河湧以及其他整治任務重、排汙企業多的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