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條珠江穿城而過,上百條河湧匯入其中。水是廣州城市的靈魂,也是生態環境治理中難點。廣州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黑臭水體達147條,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在全國全面打響汙染防治攻堅戰以來,廣州迎難而上、精準施策,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重塑雲山珠水新活力,探索出一條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徑。
美麗如畫的流溪河
目前,廣州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147條黑臭水體已全面消除黑臭,車陂湧、雙崗湧、景泰湧、曉港湖整治等入選全國治水典型案例;2019年5月市統計局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市民認為建設美麗宜居花城過程中成效最為顯著的是「黑臭河湧治理」;廣州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連續2年獲得國家督查激勵;廣州治水案例正在參評「第十二屆杜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
廣州治水究竟有哪些「秘訣」?我們一起深入河湖,實地探訪。
車陂湧華麗轉身 率先試行排水單元治水、清汙分流
昔日黑臭的車陂湧,現今風景如畫
長度超過18公裡、流經9個城中村的車陂湧是廣州東部一條重要的河湧,也曾是廣州最黑臭的河湧之一,可謂是廣州治水中的「硬骨頭」。但現今沿著河湧走,看到的是河水激蕩、魚兒歡躍,岸上鳥兒歡唱,一派自然生態和諧的景象。
環衛工人老楊負責河道的清護兩年多,河湧的變化他都看在眼裡:過去這裡是一條黑河臭湧,不時還有偷排的黑水;而經過近年來的綜合整治,河湧的臭味消失了,水質清澈了,水中還有羅非魚、鯉魚、鯇魚,有兩三斤重呢。去年夏天開始,晚上在湧邊還看到了螢火蟲,真是好像回到了小時候。
車陂湧是如何實現華麗變身的?科學詳盡的定量分析,再對汙染源「重點出擊、各個擊破」的策略成效顯著。車陂湧流域是廣州最早開始劃分排水單元治水的河湧,天河區水務部門將車陂湧流域按分水嶺劃分為58個排水分區,按用地情況劃分為872個排水單元,結合用水、人口分布和水質監測情況,對汙染源情況進行了定量分析和科學研判。然後對流域內9條城中村截汙納管,同時穩步推進住宅小區、企事業單位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最終實現全流域雨汙分流。
2019年,廣州把「排水用戶全接管、汙水管網全覆蓋、汙水處理全達標」的願景寫進第4號總河長令,目前全市正在全力推動「排水單元達標」工作。
此外,車陂湧也是廣州最早進行「清汙分流」的河湧之一。清汙分流即在「四洗」清源的基礎上,通過統一調配引入山水、水庫水和處理過的中水等潔淨水源進入受汙染河道,幫助河道更好地恢復自身淨化能力。車陂湧主、支截汙幹管敷設102公裡,對上遊有清水(山水)來源河湧實施了清汙分流,每天引入山水約3.9萬立方米流入主湧。作為廣州市黑臭水體治理中的一項創新措施,「清汙分流」也正在越來越多的河湧治理中實施。
在車陂湧,除了市長溫國輝掛任市級河長外,眾多的民間河長和志願者參與巡湧、護湧也很有代表性。車陂湧官民互動合作治水早在2016年已經開始,緣於一起泥漿偷排事件,雙方在共同推進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彼此理解、支持並達成共識,共同搭建公眾參與治水溝通平臺。車陂湧最具特色的是以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車陂扒龍舟」作為載體,發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項目。民間河長與志願者們通過弘揚經典民俗文化,多元化倡導環境保護意識,多次開展以水為載體的民俗文化和河湧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特色活動,逐漸創建了車陂民俗文化與環境雙保育模式。
曉港湖變清 「水底森林」讓人心曠神怡
曉港湖水質清澈見底
要大河淨,先要小河清。2020年4月,廣州頒發第8號總河長令,要求清理城鄉水系毛細血管,全面治理邊溝邊渠、風水塘、山塘魚塘等小微水體。2020年7月底前,全市在冊4389宗小微水體全面實現汙水無直排、水面無垃圾、水質無黑臭目標。
位於海珠區曉港公園內的曉港湖已經先行一步,通過全面截汙、生態治理,打造出了清澈見底的「水底森林」。夏日的午後,燦爛的陽光打在碧綠的湖面上,長長的水草在湖底搖曳,一排遊船靜靜地停靠在岸邊,幾個遊人在樹蔭下漫步,一派寧靜美好的景象。經常到曉港公園鍛鍊的陳姨說:「湖水真是的太清澈了,在湖邊鍛鍊心曠神怡,周末我還經常帶小孫子來這裡寫生。」
但幾年前的曉港湖卻並不是那麼讓市民滿意。曉港公園1975年建成開放,其中心湖——曉港湖與馬湧相連,隨著城市周邊的持續發展,曉港湖水體富營養程度不斷加重,水下生態嚴重破壞,導致水體混濁發綠。為徹底根治曉港公園水質問題,2016年以來,海珠區以曉港湖為試點實施水生態治理。
首先打出源頭治汙「組合拳」。對曉港湖實施全面截汙,拆除海珠湧沿線違法建設3922平方米,全線關停對曉港湖水質產生影響的餐飲項目,取締了公園內存在了二十多年的燒烤場,源頭控制沿湖周邊餐飲的汙水排放。
同時因地制宜,為湖體配置四季常綠矮型苦草為主的沉水植物;通過分步投放各類魚蝦螺貝,促進水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與平衡,與湖區種植的常綠水下草皮、苦草,形成生態水質自淨系統。
目前,曉港湖的幾大主要水質指標由黑臭水變成Ⅲ類水,湖區中心水體透明度達到2.2米,湖水清澈見底且無任何異味。
曉港湖構建了「水底森林」
大源村黑臭河湧換新顏 碧道建設惠百姓綠道蜿蜒,深處是綠蔥蔥的山,河湧裡清水潺潺。大源村一位年輕媽媽提著竹篾編織的蝦籠,踮著腳走向溪水邊。她笑著告訴記者:「沙坑湧裡有小魚小蝦,專門買來蝦籠捉點小蝦給小朋友養。」
沙坑湧位於白雲區大源村。盛夏7月,來到這裡,草木蔥蘢,鳥語蟬鳴。沿村而行,目之所及,皆是安居樂業的動人圖景:沙坑湧兩岸一片秀麗風光,村中大小街巷整潔有序,小巧玲瓏的口袋公園散布全村,電商產業園內生意紅火……
流溪河生態不斷改善
很難想像,僅在兩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河湧黑臭,路窄坑窪,環境黑點多,社會治安差……
「從前那條清澈見底的溪流終於回來了!」談起大源支流的變化,在廣州市白雲區大源村土生土長的徐麗紅深有感觸地說,「就好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現在我終於有機會帶上自己的孩子到溪邊戲水捉蝦,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2019年以來,大源村強力推進涉水違建的整治工作,將沙坑湧上遊大源支流沿河的窩棚、工廠和小作坊全部拆除,此舉不僅改善了河湧水質,也為碧道的建設拓寬了道路,打造成了一條集河道防洪、群眾休閒娛樂、人文薰陶渲染為一體的休閒碧道。拆除違建後騰出的公共空間建起了休閒公園、體育公園、文化廣場,配套籃球場、輪滑場和休息驛站。河道碧道在村中蜿蜒而行,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白色的欄杆、清澈的流水,人們或駐足,或慢行,或跑步,這裡已成為村中老人、運動愛好者、大小朋友每天的打卡地,歡聲笑語四處蕩漾。
廣州治水有「12345秘訣」汙水處理能力躍居全國第二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廣東省會城市,廣州歷來高度重視治水工作,從上世紀80年代的新河浦湧和沙河湧整治,到90年代的珠江截汙,再到「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十年一大變」和亞運治水,均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國全面打響汙染防治攻堅戰以來,廣州治水進入歷史新階段。
廣州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新的歷史時期,廣州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為原則,探索出了一套超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思路,即按照「控(源)、截(汙)、清(淤)、補(水)、管(理)」的5字方針,以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的「1套機制」為統領,按照網格化治水和排水單元達標創建的「2套網格」劃分落細作戰單元,深入「3個源頭」治理(源頭減汙、源頭截汙、源頭雨汙分流),全面實施「4洗」(洗樓、洗井、洗管、洗河)和 「5清」(清理非法排汙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汙染物、清理河湖障礙物、清理涉河違法建設)專項行動,通過綜合施策,系統科學治理,推動城市生態功能的系統性修復,不斷提升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過去,廣州治水主要依靠末端截汙、末端補水、環村截汙等方式,以單一工程治水為主。2016年以來,廣州堅持綜合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持續推進「三源四洗」,深入開展「源頭減汙、源頭截汙、源頭雨汙分流」源頭治理工作。全面推進水環境治理水平及治理成效實現根本性提升。
「開門治水、人人參與」同樣是廣州治水的一大特色。廣州在原3030名四級河長、828名四級湖長、3296名自然村河段長的五級河長體系基礎上,向上延伸設置9大流域市級河長,向下延伸對全市19660個標準網格設置了網格員18416名,發揮一線「崗哨」作用,形成了多級治水體系。此外,目前廣州市共有民間河長8811名,其中黨員河長3867名、企業河長232名、學生河長188名、志願者河長3599名、熱心市民河長925名。
整治後的雙崗湧
基層聲音
廣州市河長辦常務副主任龔海傑:
首戰告捷 147條水體不黑不臭
總書記指出,寧夏要有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明確黃河保護紅線底線。這也啟示我們更好地開展水環境治理。
2019年廣州水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市統計局民調結果顯示,市民認為工作成效最為顯著的是黑臭河湧治理,位列建設花城成效顯著各項工作的第一位;廣州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已連續兩年獲得國家激勵;納入國家監管平臺的147條黑臭河湧全部消除黑臭;北部水廠一期順利通水,惠及約150萬居民,17536戶老舊小區供水設施改造完成,惠及約90萬居民;完成121處積水點改造,珠江堤防達標加固工作順利開展,全市水利防災減災水平日益提升。目前,治水案例代表我市參評第十二屆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截至2020年5月30日,廣州已基本完成16座新建汙水處理廠建設任務,全市汙水處理能力可達到766萬噸/日,汙水處理能力躍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上海;萬裡碧道廣州先行一步,目前已建成增江、閱江路、蕉門河、獵德湧、東山湖、生物島、花都湖、車陂湧、海珠溼地、流溪河等省、市級試點碧道近120公裡。
碧波蕩漾的增江
廣州市納入國家監管考核的147條黑臭水體目前已全部消除黑臭,可以說黑臭水體治理取得了「首戰告捷」,當前的黑臭河湧治理的重點,已經由努力消除黑臭轉變為全力鞏固提升整治成效。將支湧和邊溝邊渠作為目前治理的重點,尤其是要抓好合流渠箱的治理。今年將率先完成一批對中心城區黑臭河湧水質影響較大合流渠箱的清汙分流工程。此外,2020年還要新建5座汙水處理廠,新增1000公裡以上汙水管網。力爭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生活汙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6%。
海龍街黨工委書記、總河長葉輝:
多級治水體系 推動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
近年來,廣州水環境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注重建章立制,構建多級治水體系是關鍵。
首先,堅持將黨建工作融入治水全過程,積極創新,突出黨建引領,激發黨建活力,構建了區域化黨建領導體系,牢固樹立黨員幹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通過成立黨員先鋒隊、組織在職黨員回社區報到參加志願服務,為打好碧水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其次,完善了「市、區、鎮(街)、村(居)、河段長」的五級河長體系,並全面推行「河湖警長」,聘請「民間河長」、「企業河長」「小河長」廣泛參與治水,形成了多級治水體系,推動了河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
這樣全體黨員幹部、市民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成打好碧水攻堅戰的「集團軍」。各級河長深入一線研究和解決問題,民間河長、企業河長積極為治水獻策諫言,市民群眾廣泛參與河湧治理,基本形成了全民動員、上下聯動、齊心協力推進水環境治理的工作局面。
民間小河長在巡河護水
廣州市新生活環保促進會 高毅堅:
治水成效突出,全民參與是關鍵
廣州治水通過十多年的艱苦摸索和不斷努力,終於讓河湧有了顯著的改善。說到廣州河流治理的關鍵點,在落實河長制、開門治水、科學治水、網際網路+治水之外,全民參與、全民治水,同樣是關鍵點。
以天河區車陂湧為例,現在每天都能看見社區民間河長巡河護水的身影,流域內有民間河長近30人,「巡河護湧」志願服務隊20多支而且經常與官方河長互動和進行聯合行動。當巡河護水志願者發現問題,馬上就可以發上官民共建的微信群,對應相關問題的部門,馬上就能跟進並反饋,形成維護治水效果的良好互動。
另外,網際網路+治水,為全民參與提供了便利和必要條件。官方的河長APP、河長小程序、廣州治水投訴公眾號、廣州水務公眾號、官方河長和民間河長共建的微信群,構建了一個立體的溝通暢順的參與治水網絡。
現在經過使用培訓的民間河長已經和官方河長一樣,能夠直接進入官方河長APP的,包括新生活環保促進會的幾位志願者,民間河長在官方河長APP中可以看到所有的板塊內容,也可以走巡全廣州所有的河流和並上報問題。
據了解,河長小程序也有計劃設立巡河護水志願者版塊,將會有更多參與治水的機會和活動提供給市民,以後只要打開手機的河長小程序,就能輕鬆地報名參加廣州每條河的巡河護水志願者活動,很值得期待!
利用再生水對河湧補水
專家看法:細化排澇排汙單元 算清流域"大水帳」
廣州以河湖長制為抓手,踐行「大水和小水同治、流域和區域結合、地上和地下統籌、從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的治水思路,水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效。「洗樓」「洗管」「洗井」「洗河」是實現汙水系統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市「四洗」與全國「清四亂」、省「五清」緊密結合、共同推進,確保消除黑臭水體。南蛇坑治理是洗樓管控散亂汙樣板,從源頭入戶調查、建立排水戶臺帳、劃分排水單元、制定分流詳細方案,最終實現流域清汙分流。
要大河淨,先要小河清,以流域為體系,細化排澇排汙單元,算清流域"大水帳」,落實「上蓄、中通、下排」的治理思路,確保全流域治汙、治澇無死角。同時通過精細化管理調度、活水循環、再生水生態補水、河湧降水位等措施提升河湧生態修復效果。例如,沙河湧截汙後採取降低水位,京溪廠尾水補水,結合湧口水閘調度,形成單向流,河湧水生態得到有效恢復。
未來仍需進一步優化頂層規劃設計;堅持源頭治理,堅守藍線;直面問題,解決痛點。保持一顆敬畏自然之心,以自然條件及建設現狀為本底,算清流域"大水帳」,合理構建「水資源豐沛、水安全可靠、水環境優良」的城市水系統。
——廣州市水務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副總工程師楊聰輝
責任編輯:賀林平
作者:趙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