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黨鵬
2021年1月1日是辭舊迎新的新年第一天,也是「十四五」開局的第一天。上午10點,成都、重慶兩地同時發出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第一趟列車。滿載電子產品、機械零件、智能家電的兩列中歐班列帶著新年的新氣象,一路向西駛往歐洲的波蘭羅茲和德國杜伊斯堡,分別到達東歐、西歐的交通樞紐中心。
這是國鐵集團首次批准兩地合併中歐班列,並使用統一名稱開展品牌宣傳推廣,中歐班列(成渝)將肩負積極探索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打造合作共建、高效運營的樣板。
而在前一天,「十三五」的最後一天,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高速公路正式通車,成渝間又多了一條高速公路,2021年天府國際機場將正式通航,成都出發連結全球將變得更加便捷。
於成都而言,「十三五」圓滿收官,如今正在等待一次新的飛躍:近日舉行的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制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成都為未來錨定了新的方向:力爭到2035年,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全面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到2050年,建成泛歐泛亞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
記者注意到,成都始終鮮明地強調「城市的核心是人」。為此,該市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中,明確提出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升市民和市場主體獲得感為目的。
「通過提升成都人的幸福感,讓市民分享改革、發展、創新、開放帶來的紅利。」西南民族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德昌認為,以「十大工程」為代表的「十四五」規劃編制突出了民生的維度,更加強調從市民的真切感受和現實體驗來制定政策,「立足成都數千年的原生態文化脈絡,從宏觀著眼、從微觀著力、體現成都個性」,這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最好體現。
一座城市的變革與創舉
「出門有地鐵6號線,過馬路可以到河邊綠道散步,穿過一座橋就是望江樓公園,我們已經開啟了新的生活方式。」住在成都三官堂望江嘉苑小區的張先生,越來越感覺到生活和工作的愜意。
2020年12月18日,包括地鐵6號線在內的成都地鐵五條線全部開通。由此,到「十三五」收官,全市地鐵運營裡程突破500公裡,正式躍居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第四城」。
這正是成都速度的體現:從第一條地鐵開通到運營裡程500公裡,成都僅用了10年時間邁入大線網運營新時代。
對於成都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則是地鐵18號線的開通:連接的是成都南站到天府國際機場,穿越的是龍泉山脈。由此,成都即將實現「一市兩場」(即天府國際機場和雙流國際機場),構建成都主城區與東部新區的經濟地理格局。
「過去五年,成都沿著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的方向,做出了諸多探索和實踐。」四川省決策委員會委員盛毅認為,在「十四五」的開局,成都有著多重疊加機遇,由此將為成都賦予新的動能,推動成都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成都特質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
在城市發展空間上,成都在2017年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尤其是東進戰略更是再造一個產業成都,使得城市空間格局實現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如今,成都東部新區從原來的丘陵地帶,已然崛起了一座新城:天府國際機場、奧體城、吉利學院、人才公園……
「成都最大的變化就是空間格局的變化。」盛毅說,尤其是從「產城人」的傳統理念轉變為「人城產」,建設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探索出更適合特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盛毅梳理了近幾年成都的許多關鍵詞:66個產業功能區、六大新經濟形態、七大應用場景、蓉漂人才政策、1.69萬公裡天府綠道、西部(成都)科學城等等,尤其是國際化營商環境,作為成都的頭號工程,從1.0版升級到3.0版,推動著成都的全域開放。
記者注意到,2020年6月萬博新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等相關機構發布《後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成都憑藉良好的營商環境闖入全國前十,也是西部唯一入選的城市。
不僅如此,成都在多方面的創舉獲得認可。其中《萬事達卡·財新·BBD中國新經濟指數》自2017年開始發布,成都新經濟指數一直位居第五位左右,在疫情之後的個別月份甚至最高排名第二;在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與瞭望智庫共同主辦的「中國幸福城市論壇」上,成都連續12年榮登「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2020年8月,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機構GaWC發布《世界城市名冊2020》,成都排名繼2016年連升4級至Beta-,2018年再度躍升2級至Beta+(世界二線強城市)之後,較2018年名次再提升12位,位列全球第59名,成都是該榜單中上升最快的城市。
多重疊加機遇
2020年12月24日,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城際1小時直達列車首發活動,以視頻連線形式在川渝兩地同步舉行。
成渝地區是西部人口最稠密、產業最集中、城鎮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城市群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約佔川渝兩地總和的90%,是全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成渝兩地的發展如同高鐵一般全面提速。
成都市發改委主任楊羽表示,成都被確定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雙核之一,是繼獲得國家中心城市定位後再次被賦予國家戰略使命,有利於全面增強經濟人口承載能力,整體抬升成都在全國戰略全局中的位勢能級。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明確提出了『兩中心兩地』的目標定位,凸顯了雙核特徵,突出了成都、重慶兩個核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也更加體現區域特色。」盛毅認為,「這個區域整體上升到國家重大戰略層面,體現出國家對成渝地區發展的高度重視。」未來兩地要進一步加強分工協作,共同打造世界產業集群,同時對接周邊省份城市群和「一帶一路」區域合作,成為中國西部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
成都在此次會議上梳理了多重疊加的戰略機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交匯實施,推動成都由內陸腹地轉變為開放前沿;構建新發展格局、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密集部署,推動成都由國家中心城市向現代化國際都市穩步邁進;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將推動成都率先探索中國特色、時代特質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這些疊加機遇已經顯現出巨大的匯聚力和輻射力。2020年12月25日,成都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正式驗收通過。加上此前獲批的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成都國際鐵路港已然成為成都對外開放,響應「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大通道。
截至目前,成都國際鐵路港已連接境外55座城市、境內18座城市,打造了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6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拉動進出口貿易額超200億美元,有力帶動了西部地區外貿發展。尤其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前11個月中歐班列開行超2000列,同比增長55%。
「我們看好成都青白江區的交通優勢,其鐵路港優勢目前在內陸地區絕無僅有。」日前在這裡剛剛籤約投資100億元的玉湖集團(香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蔣文勝告訴記者,他們正是基於成都未來的諸多疊加機遇,以及西部的巨大市場空間,「必須搶先布局」。
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樣本
2021年,已經被成都確定為「高質量發展攻堅年」,以此開局「十四五」。
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表示,「十四五」時期,要全面提升成都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在盛毅看來,成都有著多重疊加機遇的同時,也有著諸多的「能級」需要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需要加快調整,實現國家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科技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構建中高端產業的競爭力;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創新,更好地服務於成渝雙城經濟圈、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建設開放平臺和通道,適應更高水平的開放;如何更好地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建設「人民城市」的幸福新樣本等等。
記者注意到,在成都「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除了城市定位、產業發展之外,尤其明確提出要「成為『人民城市』的幸福樣本」「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聚焦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反映最強烈、感受最深刻、需求最迫切的重點領域,全面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據介紹,這十大工程分別是: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繼續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力、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計劃、持續提升城市通勤效率、抓好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打造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建設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環境友好城市、建設生態惠民示範城市、提升城市智慧韌性安全水平、建設全齡友好包容型社會等。
就此,劉德昌教授認為,「成都正在努力讓城市改革發展成果轉化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會認同,加快建成高品質生活環境新標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