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統計:4181字 預計閱讀時間:約8分鐘
在江蘇海岸線上,沿海城市群星羅密布,呈現串聯式排布,構成了經濟產業較發達、社會聯繫較密切,休戚與共、融合發展的濱海城市帶。這裡既有南通、鹽城、連雲港等國家級區域性城市樞紐,也有啟東、如皋、海門、大豐、東臺、灌雲、贛榆等人口過百萬、國內生產平均值超過1萬美元以上的中小縣域城市群。相比之下,江蘇沿海三市地區人口密集程度偏低,約為全省常駐人口的23.6%,而土地面積則約佔江蘇國土面積的30.3%,承載著江蘇接近五分之一國內生產總值,是江蘇未來最具潛力的發展地域。
近年來,得益於國家沿海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江蘇沿海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了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協調發展的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整體發展增速快於全省的平均發展速度。2019年,南通市、鹽城市和連雲港市三地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9 383.4億元、5 702.3億元和3 139.3億元,分別比2018年同比增長62.0%、5.1%和6.0%。沿海地區人均GDP接近江蘇平均值的75%,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達到了《江蘇沿海開發規劃》設定的目標(見表1)。
表1 2019年江蘇沿海區域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情況一覽表
注:以上數據來自各地的2019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海洋經濟數據來自《2019年江蘇海洋經濟統計公報》。
江蘇省建設海洋中心城市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江蘇海洋經濟發展與整體經濟發展不匹配
江蘇省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高地,在全國的整體排名只位居廣東之後,列山東、上海、浙江之前。然而,在海洋經濟發展方面,則始終處於下風,位居第二方陣序列,遠低於廣東、上海、浙江、山東、天津等省市。從縱向比較,儘管江蘇「十三五」海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比「十三五」初期有了極大的進步,沿海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從原來佔比10.0%增長至18.1%,而且在海洋裝備、船舶製造、海洋電力、海水養殖等方面甚至位居全國或世界前列,但是從其他產業來看,特別是海洋服務業被遠遠拉下,落後於全國的平均值14.2個百分點。
(二) 建設海洋中心城市規劃未能列入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目標
儘管江蘇省早就開始重視海洋發展,但是從城市功能定位和發展思路方面至今沒有提出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發展規劃,在推進建設「海洋強省」的過程中,還未將建設海洋中心城市列入全省沿海城市發展的計劃目標和工作重點,且連雲港、鹽城、南通在城市發展定位上也未將建設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列入城市功能,這不僅是對於建設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的認識和站位問題,更影響了江蘇沿海區域和海洋經濟未來的發展層級和發展水平,影響了江蘇沿海區域城市整體功能的提升和壯大。
(三) 江蘇海洋經濟一二三產業分散、帶動力弱
在江蘇省沿海三市中,一方面,各市的產業特色與聚集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連雲港以海水養殖、海洋旅遊、海洋物流運輸、海洋生物製藥、風能設備等產業見長;鹽城則集中在海洋新能源、海洋捕撈和海洋溼地旅遊;而南通擅長海洋船舶、海洋裝備、海水養殖業等方面,各有千秋,這些海洋一二三產業布局不均衡,散布在江蘇近千公裡的海岸線上。另一方面,南通靠近上海,海洋經濟產值基本等於鹽城和連雲港的總和,而連雲港的海洋經濟總產值墊底,從產業競爭力排列來看,南高北低的格局沒有改變,往往是越強越強,強強聯合容易,弱強融合則困難,弱勢城市的海洋產業帶動功能差,帶動能力弱,城市功能的使用效率也低,無力合理配置各類市場要素。
(四) 江蘇沿海城市自身經濟水平和功能位置配置不合理
江蘇省歷史上存在著蘇南、蘇中和蘇北的地區發展差異性,沿海城市發展水平也十分不均衡。「十三五」期間,江蘇沿海城市整體經濟發展狀態變化不大,2019年南通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鹽城、連雲港總和的106.13%,人均GDP高出鹽城、連雲港的60%,呈現南高北低的階梯狀發展格局。儘管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個城市都是沿海城市,都具備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礎條件,特別是南通,經濟實力在江蘇名列蘇錫常和南京之後,即將跨入國家萬億俱樂部,但是從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來看,距離上海只隔一條長江,在功能定位上可以融入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成為上海的「後花園」或副都,而在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和輻射方面則略顯不足,城市位置上配置不合理。
(五) 江蘇城市海洋整體服務功能和服務水平遜色於其他沿海城市
江蘇沿海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前沿,國際輻射能力很強,許多海洋行業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比如具有百年歷史的連雲港港口、入選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鹽城麋鹿和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深海探測的「蛟龍號」探測儀、大型船舶裝備製造等,在世界行業中均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在現代海洋新興產業、海洋科技研究開發、海事治理、金融服務、海洋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展層級偏低,國際影響力偏小。2019年下半年,江蘇海洋大學獲批成立,但與現有的上海、青島、大連、廣州等涉海高等院校的海洋科研能力相比,科技和學術研究方面還有一些差距,海洋城市整體服務功能和水平還存有較大差距。
區域協調發展與江蘇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的路徑
江蘇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經過綜合考量,推進連雲港海洋中心城市建設較為契合,應該規劃設計為江蘇「十四五」海洋發展重點目標之一。
(一) 確立連雲港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為江蘇「海洋強省」戰略的基礎性發展思路之一
1 將連雲港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納入江蘇省「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城市建設是一個綜合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因此,推進連雲港海洋中心城市建設不僅要與全省海洋發展掛鈎,而且還要與全省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對接,要從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的格局和全省生產力發展布局著手,客觀評估、長遠規劃、分步實施、資源配套、海陸統籌、江海聯動,實現江蘇沿海區域的協調均衡發展,努力佔據全國沿海海洋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2 要進一步明確連雲港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 要以規劃為引領,強化「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法律功效,進一步明確連雲港作為「一帶一路」國際物流運輸商貿樞紐的目標定位,明晰連雲港城市功能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係,明晰連雲港城市發展與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的關係,做實定位的內涵和實體目標,用建設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和思路,夯實建設「一帶一路」核心區和強支點的功能內涵。
3 倡議推動「海州灣海洋經濟大灣區」的設立和構建 要著力提升自我站位,主動有為,服務周邊城市、周邊區域和中西部省份,力求將連雲港建設海洋中心城市融入到全國的區域協調發展計劃中。要加強江蘇省內、省際、市際之間的規劃協調。可以由江蘇省牽頭,參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模式,聯合江蘇沿海三市、蘇北其他四市和山東的日照、臨沂等城市,同心協力,制定以海洋經濟和海洋城市發展為主導的「海州灣海洋經濟大灣區」建設規劃,凸顯連雲港建設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的區位責任和帶動功能,創新發展思路,整合多方資源,構建引領全國沿海新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二) 進一步優化以連雲港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為龍頭的海洋經濟資源和城市功能要素配置與共享
1 進一步優化國際化海洋城市功能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 建設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必然要形成促進發展的大格局、大平臺和大網絡,在完善自身城市功能、推動發展的同時推進區域內與區域外的協調發展,推動海洋經濟與海洋城市的協調發展,推進區域海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協同發展。要以連雲港建設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為核心和參照系,精準定位地域海洋經濟發展的方向和行業,從全球化的視野整合和配置各類市場資源和資本要素。比如,圍繞自貿區連雲港片區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交流合作平臺的功能定位,積極推進亞歐重要國際交通樞紐建設,這不僅需要自身以及周邊城市的各類資源和要素,還需要縱覽亞太地區和我國中西部、中亞乃至歐洲,全面整合日本、韓國和中亞、中歐之間的物流交通要素,提升站位,放眼全球,在全球範圍內精準找出自己的發展定位,通過資本、科技、金融、人才、文化市場等各個要素的整合與合理配置,完成構建全域化的國際物流、交通運輸產業的市場框架。
2 進一步提升連雲港的城市發展軟實力 發展現代海洋經濟,建設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最為關鍵的優勢就是提升城市自身的軟實力,要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市的核心功效,帶動區域間經濟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配置,整體提升、發展軟實力。要善於駕馭和匯聚海洋科技、海洋金融、海洋智慧財產權等市場要素,合理配置,與周邊區域內的城市共享。可以加快組建「海州灣海洋科技研發中心」,藉助江蘇海洋大學的科研力量和科研能力,整合國際海洋科技研究資源,協同發展,帶動周邊海洋經濟和海洋科技的提升。可以藉助自貿區發展的政策優勢,組建跨所有制的、跨地區的、股份制的「海州灣海洋經濟商業發展銀行」,搭建金融發展平臺,聚焦海洋經濟項目和海洋發展,促進區域海洋經濟項目建設和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加快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搭建全領域的「海州灣海洋科技交易平臺」,通過政策扶持等方式,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速海洋科技成果的實體化。
3 實現連雲港城市政策要素資源的深度共享 建設海洋中心城市,就是要充分發揮城市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帶動和輻射功效,形成海洋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帶和城市雲,推動區域城市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帶動周邊區域協調發展。要全方位實現連雲港城市政策要素資源的共用和共享。建設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不僅是連雲港自我發展的選項,也是江蘇推進「海洋強省」建設的需要,更是我國沿海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需要。要充分用足連雲港的各類開放政策,如自貿試驗區、跨境商貿試驗區、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等優惠政策,將這些政策毫無保留地嫁接到周邊城市和周邊區域中,將市級地域的開放政策優勢轉變為城市集群的開放高地或開放城市群,發揮連雲港建設國際化海洋中心城市的帶動輻射功能,實現連雲港自身的對外再開放,切實讓周邊城市感受到連雲港給他們帶去的區域協調發展新動能和新機遇。
部分資料來源:趙鳴,「十四五」江蘇海洋中心城市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