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這樣一個省份,他沿海,卻幾乎沒有島嶼,百度地圖上看,海岸線非常平滑,這就是江蘇省!和其他省份沿海城市比起內陸城市發展相對較快不同,三個沿海地級市——南通、鹽城、連雲港,人均GDP只有全省的67%,屬於江蘇省經濟落後的低谷區。
江蘇海域總面積約為3.75萬k㎡,在海洋地理上,江蘇絕大部分水域屬黃海,僅有長江口以東、啟東圓陀角至韓國濟州島一線以南水域屬東海。
江蘇海岸線長954km,北起連雲港市贛榆區的繡針河口,與山東省交界,南至長江口北岸南通市啟東市的連興港。江蘇海岸類型有基巖海岸、砂質海岸和淤泥質海岸等,以粉砂淤泥質海岸為主。
淺海面積佔全國淺海面積的1/5。在江蘇沿海中部,分布有全國首屈一指的海底輻射狀沙洲——輻射沙脊群,面積約1268.38k㎡。江蘇沿海地形除位於北部的連雲港市雲臺山屬低山丘陵,山前崗地地勢有較大起伏外,其他均地勢低平,屬濱海海積平原地區,海拔一般都在5m 以內。
海島資源秦山島
據統計,江蘇沿海共有26 個海島(平島、平島東礁、達山島、花石礁、達山南島、達東礁、車牛山島、牛尾島、牛背島、牛角島、牛犢島、秦山島、小孤島、竹島、連島、鴿島、羊山島、開山島、大獅礁、船山、麻菜珩、外磕腳、陽光島、永隆沙、帶魚沙、興隆沙),其中,居民海島4 個(連島、羊山島、興隆沙、永隆沙),無居民海島22 個。達山島、麻菜珩、外磕腳為國家領海基點海島。
但和浙江的3000多個比起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中國東部沿海省份島嶼分布數量
連島
江蘇吃「海」飯,怎麼這麼難「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除了連雲港,在江蘇很難找到這樣的景象,這種基巖海岸適合建深水良港。
連雲港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盛產綺麗風光的沙質海岸,坡緩水清,適宜開闢海濱浴場。
而江蘇大部分海岸,這兩者都不是,連雲港雖是基巖海岸卻被地理位置坑了,而這個海岸中bug一般的存在,地理學上叫淤泥質海岸。
三亞
江蘇灘涂資源非常豐富,總面積5001k㎡,約佔全國總量的1/4,其中,潮上帶灘涂面積307k㎡、潮間帶灘涂面積2677k㎡、輻射沙脊群區域理論最低潮面以上面積2017k㎡。
鹽城
這種海岸是怎麼形成的黃河奪淮入海,挾帶一萬多億噸泥沙的黃水數次南下,侵奪淮河的地盤,除了河道外,也奪去了淮河的入海口,結果可想而知。
兩條大河攜帶了大量泥沙,堆積在江蘇沿海,填平小海灣,淹沒島嶼,久而久之便發育成淤泥質海灘,這便是江蘇省幾乎沒有島嶼和海岸線較平滑的原因。
黃河故道
這個bug也不全是坑江蘇海岸即使不肥,也總是一塊兒肉,何況他還有捕漁、曬鹽、造地等諸多用武之地呢。
1、漁漁漁在江蘇沿海,有20多條河流在這裡入海,海區水質肥沃,鹽度適中,餌料充足是魚、蝦、蟹、貝生長繁殖的理想場所。從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當時的人類就已經在沿海灘涂上以漁業為生。
但江蘇只能說是海洋大省,卻並非海洋強省,漁業不及山東省的20%,也不及鄰居浙江的40%,他的優勢還沒能充分發揮。
淤泥質海岸地勢平坦,既便於引進海水,又不易使滷水下滲,是「煮海為鹽」極為有利的場所。
鹽城,顧名思義就是一座因鹽而生的城市,西漢時,這一帶甚至因煮鹽冶鐵富可敵國,發動了有名的「七國之亂」。但鹽城現在「退鹽還溼」,連綿的灘涂鹽田變成溼地,成為神鹿的故裡和仙鶴的故鄉。
在這個寸土寸金的時代,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宋代的範仲淹修築海堰以來,江蘇沿海共開發墾殖了近2000平方公裡的沿海灘涂,並且,現在仍以每年2萬多畝的速度淤漲。
直接擴大土地面積——這個技能恐怕沒有幾個省有?
除了自然漲出的土地,江蘇海岸還具備大規模圍填的條件,根據《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到2020年將再圍墾1800平方公裡的沿海灘涂。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於江蘇省鹽城市,主要由潮間帶灘涂和其他濱海溼地組成,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該區域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撐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包括1種極危物種、5種瀕危物種和5種易危物種。
漁業、鹽業和農業,只屬於沿海灘涂開發的初級階段。這片灘涂的未來,依然在機遇與挑戰之間徘徊,說不定哪天,也會成為一道「黃金海岸」!
根據《中國國家地理》《江蘇年鑑》相關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