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飄香。
由江蘇省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中心牽頭,江蘇省測繪工程院、華東有色測繪院組成的14個外業調查小組,60餘名外業隊員,櫛風沐雨,歷經3個多月開展的江蘇省海岸線外業測量工作全部完成。截至10月16日,累計完成海岸線現場勘測1249.7公裡,拍攝照片17731張,拍攝視頻8872個。
工作模式「白+黑」
開展海岸線修測是落實我國《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制定我國新一輪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實現海岸線資源精細化管理、實施海岸線整治修復等工作的重要依據。
儘管當今衛星遙感測繪手段和技術不斷進步,但作為海岸線修測基礎工作的外業勘測,除了依靠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之外,獲取精確的海岸線空間位置和準確的類型、用途等信息,仍要靠外業人員的「鐵腳板」來完成。
國慶節前夕,記者跟隨江蘇省測繪工程院、華東有色測繪院外業組,在南黃海岸線親身體驗了他們「居無定所,食不定時」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擔負連雲港岸線外業勘測任務的華東有色測繪院工程師範彥斌不無感慨地說:「奮戰在一線的技術人員,白天實地測量,晚上整理表格、照片、視頻,測點投圖、核對信息,時間都是以分鐘為單位計算的。」
在鹽城大豐外業勘測駐地,記者觀察到江蘇省測繪工程院高級工程師龔明劼每天的工作,實際上從前一天夜裡就已經開始。每個晚上,他都要在租住的小旅館裡忙到深夜,逐一整理白天採集的數據,檢查各種測量儀器和調查設備,規劃好第二天每個組的工作任務,幫助隊友提前備好第二天所需的數據和各種工具。為使測量儀器的精度儘量不受濱海溼熱天氣和溫度影響,龔明劼和隊友們每天早上5點就起床,趁著清晨一絲涼意,攜帶著幾十公斤重的儀器和僅供當天的口糧、飲用水,從徒步進入勘測區域,一直忙到夕陽西下,才返回駐地。
「岸線修測無小事,遇到艱難困苦不可怕,怕就怕輸給自己,外業勘測員強烈的責任心和專業精神,確保了每一組修測數據均有據可查、精準無誤,更容不得半點摻假和造假。」江蘇省測繪工程院海洋技術分院副院長劉為東如是說。
強度不亞於軍事訓練
勘測隊員們介紹,江蘇沿海多為淤漲型海岸,地理環境複雜,溼地、魚塘、自然保護區比比皆是,給外業勘測帶來不小的困難,也常常讓外業勘測人員望「路」興嘆。工程師吳波和外業隊友劉洋、吳子超、程斌就曾冒著高溫酷暑,徒步跋涉2個多小時,在即將到達射陽縣某預定勘測區域時,卻發現必經之路上的一座魚塘埂早已被挖斷。正在進退維谷之際,幸虧一位路過的駕駛員用挖掘機把他們「空運」到彼岸,才確保了當日勘測任務的按時完成。對比當兵的歷史,曾在野戰部隊當過副營長的外業隊員陳剛強直言:「高強度的外業勘測,其艱辛程度不亞於一場軍事訓練!」
此言不虛。記者隨外業勘測隊搭乘一輛通勤車從鹽城大豐進入某岸線勘測區域,一條「搓板路」先給記者來了個下馬威!在劇烈的顛簸中,十幾公裡的路程,竟走了40多分鐘!箇中滋味,難以言表。「朝朝日朝朝夕丈量千裏海岸線,蹦蹦車蹦蹦跳堪比五星流動家」。貼在通勤車上的一副對聯,道出外業隊員的心聲。
荊棘、泥塘、野蚊子
南黃海岸線及周邊區域,除了坑窪不平的道路,還有出了名的大風、遍地的野生荊棘、異常密集且個頭碩大的野蚊子。「再偏僻荒涼的海岸線,也是祖國的一片國土!」 在大豐某岸線,龔明劼注視著遠方,「向前500米,我們還要穿過一片玉米地,再沿著一條鄉村公路前行5公裡,就完成了今天這條線路的勘測。」記者順著龔明劼指的方向望去,連成片的莊稼地和圍墾魚塘,一眼望不到邊。
「路在哪裡?」記者問。
「沒有路!外業勘測走的就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只有這樣,才能獲取精準測點信息。」為獲取最佳測量視角,龔明劼和隊友陳剛強手持GNSS接收機,跳進一片齊腰深的灌木叢,又趟過兩個爛泥塘,跨過三段坍陷的魚塘埂,終於找到規定測點。
穿越新洋港某岸線一片玉米地時,一群嗡嗡作響的野蚊子,忽然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個頭足有指甲蓋大小。「別停下,一停就會遭到圍攻,野蚊子毒性大!」龔明劼一邊拍打著面罩,一邊催著正在拍照的記者,「跟緊我們,注意腳下的暗溝、蛇蟲!你會遊泳嗎?走魚塘埂時不要落水!」
數小時後,邊走邊測的外業隊終於挺過蚊蟲的圍追堵截,艱難通過這一複雜地段,與第二組外業隊勝利會師。記者的心,也從跌跌撞撞的跋涉中得到一絲平復。
此刻,夕陽西下。隊員們稍作休息,又向一片望不到邊際的蘆葦蕩走去……
遠處,傳來陣陣濤聲。
來源:中國海洋報
記者: 張向冰
編輯: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