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修建人工水道的目的一般只有兩個,第一是引水(把水資源從富足的地方引入到匱乏的地方),第二就是通航(水運相對於陸運,空運來說成本低,運量大,優勢明顯)。京杭大運河,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南水北調工程等都是人類修建的著名的人工水道,它們的修建彌補了交通和水資源分布上的缺陷,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去了諸多的便利。
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是連接世界各地之間最為重要的水域。在海洋上人們根據海況開闢出了一條條連接各地區,各大洲之間的航道。受到自然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大部分航道都是海岸線分布(因為這樣受到海上風浪影響較輕)。特別是大海中的島嶼,它們四周環海,人口也基本上沿著海岸線分布,所以環島航線自然也成為了島上各個地區之間運輸大宗物資最為便捷的通道。可是位於非洲東南部馬達加斯加島的東海岸附近卻存在著一條平行於印度洋的人工運河,運河和海洋之間最窄處僅相隔十幾米。這條運河叫做龐加拉納運河,它起點位於馬達加斯加東海岸的城市-法拉芳加納,終點在中北部的沿海城市富爾潘特,全長600多公裡。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所疑慮,為何放著天然的海上通道不用,人們卻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開挖一條和大海距離這麼近的人工運河呢?
我們從馬達加斯加島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可以看到,馬達加斯加島的西部是著名的莫三比克海峽,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西印度洋,其距離非洲大陸最近的距離都有386公裡,所以馬達加斯加島可以稱得上是一座深入印度洋的島嶼。通過島嶼附近的海況圖可以發現,島嶼周圍海浪洶湧,且四周基本都是這種情況。並且每年都有許多個颶風登陸馬達加斯加島東海岸,因此東海岸又被稱為是「颶風海岸」。綜上考慮,人們在海岸線內修建一條人工運河也是情有可原的。
早在16世紀初期,人們就已經利用印度洋的天然水域進行航行運輸活動,到了法國殖民時期的1896年到1904年,法國殖民者修建了第一段真正意義上的長達95公裡的運河,與傳統的沿印度洋海岸線航行相比,這條內河線路顯得更加的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政府從英國手裡接管了馬達加斯加島,花費了8億法郎,改造和疏通了東海岸附近的天然河流,湖泊和沼澤,使得船只能夠從南部的法拉芳加納通過內河直達其正北方向600多公裡的沿海城市-富爾潘特。
因為是沼澤湖泊改造而來,龐加拉納運河的淤積速度也非常的快,到了上世紀80年代,該運河的已經淤積嚴重,許多航道連小船隻都通過不了。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馬達加斯加政府開啟了河道疏浚工程,這次疏浚使得運河北段420公裡有了全線通航的條件,也使得600多公裡的龐加拉納運河重新連接為一個整體,重新煥發了生機。
大家對為何距離海岸線十幾米卻存在著一條人工運河的原因了解了麼?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