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自然深度融合,首次入圍《2020影響中國人生活方式TOP10》榜單
松山湖科學城打造美好生活樣本
與會嘉賓共同探討創造美好生活的路徑。 黃君豪 攝
微風拂岸,樂曲悠揚。12月26日,以「越科技 越自然」為主題的第五屆生活榜發布會首次在松山湖舉行。在濃鬱的文化氛圍中,各界嘉賓共同探討科技與自然的關係。活動期間,多份重量級報告及榜單同臺發布,其中,松山湖科學城憑藉科技與自然深度融合的獨特生活方式,首次入圍《2020影響中國人生活方式TOP10》榜單,「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發展理念展現出超越一時一地的突出影響力。
松山湖生活節奏滿意度排名高新區第三
「生活榜」於2016年在廣州創立,由暨南大學成立生活方式研究院發起,並聯合海內外跨學科專家學者,建立起了中國生活方式體驗指數與標準體系,打造了國內首個生活方式產學研內容運營平臺。
今年,生活榜活動首次來到松山湖科學城,重磅發布六份生活方式報告與四份影響生活方式榜單。其中,松山湖高新區以79.8%的生活節奏滿意度登上《中國高新區(松山湖)生活方式體驗報告》第三名,報告指出,松山湖高新區具有「快經濟、慢生活,生活節奏滿意度高」的顯著特徵,以79.8%的生活節奏滿意度在高新區排行榜中位列第三,僅次於成都高新區和北京中關村。
此外,《越科技 越自然》新書也隆重首發,該書從「回歸本源」「通往智慧」「創造可能」三個維度,探討科技與自然、科技與文化、科技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並以松山湖科學城為樣本,探討中國科技創新如何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助推力。
活動期間,參會領導嘉賓還分別以「越科技 越自然」「科技+美學」等角度,進行了科學主題分享與深度對話,共同探討創造美好生活的路徑。其中,松山湖科學城科技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生活方式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之一。當天下午,活動嘉賓還先後走進中國散裂中子源、華為小鎮及望野博物館,親身感受松山湖的科技力量與文化魅力。
科技與自然融合形成獨特生活方式
2020年,從「最美的夜」跨年晚會,到《後浪》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嗶哩嗶哩屢屢「出圈」,見證著網絡文化與精神追求的變遷。而在疫情衝擊下,世界一度停擺,「不見面辦公」成為一股新潮流,釘釘、騰訊會議等線上協作軟體成為新方式的載體,闖入千萬人的生活。
縱觀《2020影響中國人生活方式TOP10》榜單對象,不難窺見獨特的時代浪潮,如何塑造著2020年新的生活方式。不過,今年在一眾熱門產品或平臺之中,松山湖科學城作為城市首次進入榜單,則呈現出了另一種潮流方向。
「松山湖科學城不斷推進科技與自然深度融合,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啟發影響。」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費勇如此解讀道。
松山湖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歐陽南江也指出,本屆生活榜發布會「越科技 越自然」的主題,正是松山湖始終堅持的「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發展理念的生動寫照。
20年如一日堅持「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發展理念,貴在初心,難于堅守。綠色發展是世界性語言,除了科技創新,松山湖立園以來一張藍圖幹到底的生態守望,成為其獨一無二的城市特質。
開車穿行在松山湖,很容易注意到這裡的道路蜿蜒起伏,並不平坦,在這背後,實際上是對原生地貌地形的著意保留。在招商引資中,松山湖也以環境友好為底線,寧缺毋濫,在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開闢出了一條「綠色通道」。
如今,生態理念已經巧妙地融入到了松山湖建設的每一個細節。這裡有超過60%的綠化覆蓋率,有6.8倍於全國人均綠地標準的綠地面積,有10倍於「空氣清新」標準的負氧離子含量,有珠三角地區首個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有超過220公裡生態綠道……松山湖已經成為一個在國內外具有示範意義、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生態含量,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科技綠城。
科技實現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12月26日,科技部最新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排名中,東莞位列全國第22位,在廣東省內僅次於深圳、廣州,排名地級市首位。其中,松山湖科學城無疑是推動東莞創新發展的關鍵引擎。
繼中國散裂中子源這一國之重器之後,南方先進光源、先進阿秒雷射、松山湖實驗室等大科學裝置、大科研平臺正在這裡加速建設布局;灣區大學(松山湖)和香港城市大學(東莞)也紛紛落戶;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等一批高品質的生活、商業、科研配套陸續投入使用;華為公司、生益科技等一批高科技龍頭企業聚集,完善的科技生態在松山湖科學城蔚然成形。
2018年,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運行,吸引了在國外工作多年的科學家童欣回國,落戶東莞。在他在本次活動分享中提出,「科技是了解自然的方法,自然也是最大的科技」。
每每被問及歸國感受時,他總是稱讚松山湖,不僅有潛力無限的科研平臺與廣闊發展機會,還有著優美而宜居的環境。對於喜愛運動和唱歌的童欣來說,在這裡找到了平衡舒適的生活方式。
「在松山湖,自然與科技的相互成就,已經在顯示一種寶貴的努力:科技園區不僅可以進行技術發明、產業升級,也可以創造一種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這,才是科技的終極意義:實現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剛剛發布的新書《越科技 越自然》序言中,如此寫道。
為尋求新的生活方式提供樣本與路徑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學城攜手深圳光明科學城,正式被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主體,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合的核心力量。松山湖科學城的探索實踐,被打上了國家命題的烙印,未來也必將影響中國乃至世界。
不久前召開的東莞市委全會提出,目前,東莞創新驅動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特別是松山湖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為東莞能夠在更高層次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機。「十四五」期間,打造最優創新生態被擺在了第一位。
新的使命、新的徵程,松山湖如何作答?
「未來松山湖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時尚健康生活,努力打造一座科技與自然深度融合的綠色生態之城。」歐陽南江表示。
面向未來,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進光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加速布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向國家實驗室目標邁進,松山湖科學城將開展更多前沿領域研究,匯聚更多一流人才,科技功能與特色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松山湖將延續「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基因,以城市融入自然的理念,形成山水、城市與風景相互融合的優美格局,出門入園、推窗見綠,人文氛圍與良好生態共榮共生,強化對高端創新要素的吸引力。
越科技,越自然。科技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生活方式,將為松山湖科學城提供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也將為更多中國人尋求新的生活方式,提供可借鑑的樣本和路徑。
撰文:陳啟亮 張珊珊
■聲音
松山湖作為後起之秀,最重要的是將自然與科技融為一體,讓更多人在這裡從事科學研究時,也能享受自然;讓居民在享受科技發展成果時,也能享受科技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生活方式。
——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
我們要追求的松山湖文化就是兩個字:自然。除了大自然這個環境自然外,人們的生活心態、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等,都將越來越自然。
——中科院雲計算中心黨委副書記左朝勝
我至少來過5次松山湖,每次都看到松山湖發生了變化,但沒有變俗氣。松山湖不浮誇,沒有打造的痕跡,而是扎紮實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能感受到松山湖正在生長出一種別樣的文化。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曹雪
發展高新區,不僅需要發展高科技,還要創造新生活。為創業者、企業家打造出更加宜居宜業的環境,才能把人才留下來。未來,應該通過科技手段改造人類生活,讓生活更健康、更豐富多彩。美好山水松山湖,科技創造新生活。
——國家高新區發展戰略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宋捷
松山湖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核心區域,在發展中將科技產業和自然環境高度融合,本屆生活榜發布會在這裡舉辦,更具特別意義。建議將散裂中子源、華為等高科技要素轉化為文旅資源,打造高科技產業參觀路線,提高園區文化品牌知名度。
——華僑城度假酒店董事長劉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