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學城:打造美好生活樣本

2021-01-09 東莞時間網

科技與自然深度融合,首次入圍《2020影響中國人生活方式TOP10》榜單

松山湖科學城打造美好生活樣本

與會嘉賓共同探討創造美好生活的路徑。 黃君豪 攝

微風拂岸,樂曲悠揚。12月26日,以「越科技 越自然」為主題的第五屆生活榜發布會首次在松山湖舉行。在濃鬱的文化氛圍中,各界嘉賓共同探討科技與自然的關係。活動期間,多份重量級報告及榜單同臺發布,其中,松山湖科學城憑藉科技與自然深度融合的獨特生活方式,首次入圍《2020影響中國人生活方式TOP10》榜單,「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發展理念展現出超越一時一地的突出影響力。

松山湖生活節奏滿意度排名高新區第三

「生活榜」於2016年在廣州創立,由暨南大學成立生活方式研究院發起,並聯合海內外跨學科專家學者,建立起了中國生活方式體驗指數與標準體系,打造了國內首個生活方式產學研內容運營平臺。

今年,生活榜活動首次來到松山湖科學城,重磅發布六份生活方式報告與四份影響生活方式榜單。其中,松山湖高新區以79.8%的生活節奏滿意度登上《中國高新區(松山湖)生活方式體驗報告》第三名,報告指出,松山湖高新區具有「快經濟、慢生活,生活節奏滿意度高」的顯著特徵,以79.8%的生活節奏滿意度在高新區排行榜中位列第三,僅次於成都高新區和北京中關村。

此外,《越科技 越自然》新書也隆重首發,該書從「回歸本源」「通往智慧」「創造可能」三個維度,探討科技與自然、科技與文化、科技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並以松山湖科學城為樣本,探討中國科技創新如何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助推力。

活動期間,參會領導嘉賓還分別以「越科技 越自然」「科技+美學」等角度,進行了科學主題分享與深度對話,共同探討創造美好生活的路徑。其中,松山湖科學城科技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生活方式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之一。當天下午,活動嘉賓還先後走進中國散裂中子源、華為小鎮及望野博物館,親身感受松山湖的科技力量與文化魅力。

科技與自然融合形成獨特生活方式

2020年,從「最美的夜」跨年晚會,到《後浪》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嗶哩嗶哩屢屢「出圈」,見證著網絡文化與精神追求的變遷。而在疫情衝擊下,世界一度停擺,「不見面辦公」成為一股新潮流,釘釘、騰訊會議等線上協作軟體成為新方式的載體,闖入千萬人的生活。

縱觀《2020影響中國人生活方式TOP10》榜單對象,不難窺見獨特的時代浪潮,如何塑造著2020年新的生活方式。不過,今年在一眾熱門產品或平臺之中,松山湖科學城作為城市首次進入榜單,則呈現出了另一種潮流方向。

「松山湖科學城不斷推進科技與自然深度融合,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啟發影響。」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費勇如此解讀道。

松山湖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歐陽南江也指出,本屆生活榜發布會「越科技 越自然」的主題,正是松山湖始終堅持的「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發展理念的生動寫照。

20年如一日堅持「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發展理念,貴在初心,難于堅守。綠色發展是世界性語言,除了科技創新,松山湖立園以來一張藍圖幹到底的生態守望,成為其獨一無二的城市特質。

開車穿行在松山湖,很容易注意到這裡的道路蜿蜒起伏,並不平坦,在這背後,實際上是對原生地貌地形的著意保留。在招商引資中,松山湖也以環境友好為底線,寧缺毋濫,在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開闢出了一條「綠色通道」。

如今,生態理念已經巧妙地融入到了松山湖建設的每一個細節。這裡有超過60%的綠化覆蓋率,有6.8倍於全國人均綠地標準的綠地面積,有10倍於「空氣清新」標準的負氧離子含量,有珠三角地區首個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有超過220公裡生態綠道……松山湖已經成為一個在國內外具有示範意義、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生態含量,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科技綠城。

科技實現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12月26日,科技部最新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排名中,東莞位列全國第22位,在廣東省內僅次於深圳、廣州,排名地級市首位。其中,松山湖科學城無疑是推動東莞創新發展的關鍵引擎。

繼中國散裂中子源這一國之重器之後,南方先進光源、先進阿秒雷射、松山湖實驗室等大科學裝置、大科研平臺正在這裡加速建設布局;灣區大學(松山湖)和香港城市大學(東莞)也紛紛落戶;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等一批高品質的生活、商業、科研配套陸續投入使用;華為公司、生益科技等一批高科技龍頭企業聚集,完善的科技生態在松山湖科學城蔚然成形。

2018年,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運行,吸引了在國外工作多年的科學家童欣回國,落戶東莞。在他在本次活動分享中提出,「科技是了解自然的方法,自然也是最大的科技」。

每每被問及歸國感受時,他總是稱讚松山湖,不僅有潛力無限的科研平臺與廣闊發展機會,還有著優美而宜居的環境。對於喜愛運動和唱歌的童欣來說,在這裡找到了平衡舒適的生活方式。

「在松山湖,自然與科技的相互成就,已經在顯示一種寶貴的努力:科技園區不僅可以進行技術發明、產業升級,也可以創造一種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這,才是科技的終極意義:實現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剛剛發布的新書《越科技 越自然》序言中,如此寫道。

為尋求新的生活方式提供樣本與路徑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學城攜手深圳光明科學城,正式被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主體,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合的核心力量。松山湖科學城的探索實踐,被打上了國家命題的烙印,未來也必將影響中國乃至世界。

不久前召開的東莞市委全會提出,目前,東莞創新驅動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特別是松山湖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為東莞能夠在更高層次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機。「十四五」期間,打造最優創新生態被擺在了第一位。

新的使命、新的徵程,松山湖如何作答?

「未來松山湖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時尚健康生活,努力打造一座科技與自然深度融合的綠色生態之城。」歐陽南江表示。

面向未來,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進光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加速布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向國家實驗室目標邁進,松山湖科學城將開展更多前沿領域研究,匯聚更多一流人才,科技功能與特色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松山湖將延續「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基因,以城市融入自然的理念,形成山水、城市與風景相互融合的優美格局,出門入園、推窗見綠,人文氛圍與良好生態共榮共生,強化對高端創新要素的吸引力。

越科技,越自然。科技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生活方式,將為松山湖科學城提供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也將為更多中國人尋求新的生活方式,提供可借鑑的樣本和路徑。

撰文:陳啟亮 張珊珊

■聲音

松山湖作為後起之秀,最重要的是將自然與科技融為一體,讓更多人在這裡從事科學研究時,也能享受自然;讓居民在享受科技發展成果時,也能享受科技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生活方式。

——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

我們要追求的松山湖文化就是兩個字:自然。除了大自然這個環境自然外,人們的生活心態、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等,都將越來越自然。

——中科院雲計算中心黨委副書記左朝勝

我至少來過5次松山湖,每次都看到松山湖發生了變化,但沒有變俗氣。松山湖不浮誇,沒有打造的痕跡,而是扎紮實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能感受到松山湖正在生長出一種別樣的文化。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曹雪

發展高新區,不僅需要發展高科技,還要創造新生活。為創業者、企業家打造出更加宜居宜業的環境,才能把人才留下來。未來,應該通過科技手段改造人類生活,讓生活更健康、更豐富多彩。美好山水松山湖,科技創造新生活。

——國家高新區發展戰略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宋捷

松山湖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核心區域,在發展中將科技產業和自然環境高度融合,本屆生活榜發布會在這裡舉辦,更具特別意義。建議將散裂中子源、華為等高科技要素轉化為文旅資源,打造高科技產業參觀路線,提高園區文化品牌知名度。

——華僑城度假酒店董事長劉溯

相關焦點

  • 松山湖科學城:一座冉冉升起的「C位」之城
    院士於松山湖畔論道,助力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此時的松山湖科學城魅力四射,正聚焦著海內外越來越多的目光,醞釀著「C位」出道。同年年底,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依託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及松山湖高新區規劃建設科學城。
  • 「越科技 越自然」第五屆生活榜發布會於松山湖高新區舉行
    科技與自然共融,松山湖為美好生活提供多一種可能生活榜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於呈現中國前瞻的生活方式態度,傳遞國人對美好生活方式的嚮往,推動中國文化的生活方式創新創造。松山湖高新區作為科技平臺的重要孵化器和打造未來美好生活的重要平臺,其為生活榜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本,關於科技創新與人類未來、關於健康與幸福的體驗,關於如何藉助科學技術力量,更好地創造和推動美好生活等問題,松山湖展示了一種可能性。發布會現場,六份生活方式報告、四份影響生活方式榜單的亮相為公眾觀察松山湖園區美好生活的打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窗口。
  • 東莞聯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 打造「一軸、一區、兩心、三組團...
    原標題《加快建設松山湖科學城 做世界一流科學城》。  歲末年初,大多數人已經放鬆身心,準備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而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以一大批頂尖院士領銜的科學家,正在開啟創新升級加速度,各類大平臺、大機構、大企業等高端科技創新要素加速向松山湖科學城集聚,帶動當地創新氛圍愈加活躍、高水平創新愈加豐碩。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
  • 2020年松山湖功能區投資推介會④|松山湖功能區,投資興業的熱土
    松山湖重視營商環境打造,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契機,園區整合了建園以來零散出臺的系列政策,累計出臺產業扶持、創新創業等各類政策文件20多項,基本構建起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體系。此外,園區內還建成了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東莞松山湖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等國際化的創新創業平臺,能夠為海內外創業者提供一站式、高效率、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服務和生活配套。良好的營商環境為松山湖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 大普通信:松山湖模式下的企業成長樣本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廣東大普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大普通信」)跨越式的發展軌跡堪稱「松山湖模式」的最好詮釋和樣本。幾年以後,大普通信和它的落戶地都已名揚天下,一個成了中國時鐘頻率器件的領軍者,而另一個則成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區」——松山湖國家高新區。  回憶起當初的創業情形,大普通信年輕的女董事長陳寶華記憶猶新。在她看來,松山湖是大普通信真正產業化的開端,當初選擇松山湖,是被園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巨大的發展潛力所打動。
  • 院士說丨陳和生: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科學家將不再意外
    吸納高端人才,為松山湖科學城「添磚加瓦」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覆同意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片區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主體,定位為重大設施平臺等創新資源集中承載區。9月,東莞市委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意見》,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按下「加速鍵」。
  • 東莞推進園區統籌組團發展 松山湖片區「1+6」打出試點組合拳
    而隨著松山湖片區統籌發展推向縱深,優惠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如今整個片區「一園六鎮」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都同樣享受免費的檢測服務。羅日輝告訴記者,實驗室運營三個月來,共為松山湖周邊30多家企業提供了近600次測試服務。如今每天都有至少5家企業排隊預約,大朗塔菲爾、石排力川五金等周邊企業都是實驗室的「常客」。
  • 院士們為何青睞松山湖?「高光時刻」背後的品質攻堅
    11月6日下午,松山湖科學城巍峨山腳下,隨著混凝土漿被填築進最後一塊區域,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綜合實驗樓主體封頂,標誌著南方先進光源的規劃和建設又向前邁出堅實的一步。而緊鄰該項目幾十米處,就是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園區,銀白色建築群如今已經成為松山湖乃至東莞的創新名片。
  •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這裡天時地利人和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覆同意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片區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主體,定位為重大設施平臺等創新資源集中承載區。在松山湖科學城,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一位「大咖」。記者了解到,東莞已經成立3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大部分集中在松山湖科學城。
  • 懷柔科學城"城市客廳"項目開工,打造科學城配套項目
    (原標題:懷柔科學城「城市客廳」項目開工,科學城如何打造配套項目?)城市客廳項目的目標定位是,國內外科學家的國際化公共服務中心、懷柔科學城的對外展示樣板、科學研究與科技產業的活力中心,結合城市公園,將融合打造科技研發、科技服務、文化與商業配套、高端酒店與公寓、研究型學院等五大功能。項目由A、B、C三個地塊組成,總用地面積29.45公頃,總建築面積約63萬平方米。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教授「下海」激起產業「浪花」
    「打造具有新體制機制的材料實驗室、探索打通從科研到產業化『最後一公裡路』的規律,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個目標。」「松山湖科學城布局有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對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都有重要支撐作用,但是大裝置如何更好對接和服務產業,則需要一個中間平臺。」東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表示,材料實驗室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將創新鏈條串聯起來,避免創新「掛空擋」。與此同時,東莞與松山湖還全力支持材料實驗室進一步加快發展。
  • 打造中山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
    他表示,東莞以「二十年磨一劍」打造「松山湖科學城」、向高科技產業轉型的發展路徑為南區提供了努力方向,南區將結合自身優勢,對標東莞松山湖,通過做好空間戰略留白、完善城市配套、加速招商選資等,加速創新資源聚集,力爭把南區乃至周邊鎮區連片打造中山科學城,為中山重振虎威貢獻應有力量。
  • 犀牛陂·萬科裡:在舊村落煥起新生活——深度解讀東萬首個城更商業...
    12月底,在松山湖北側環湖路旁,由松山湖控股有限公司與東莞萬科聯合打造的「犀牛陂萬科裡」項目將正式開業,一個集餐飲美食、兒童樂園、家電等充滿著生活煙火氣的配套商業街區將在犀牛陂村落地生根。
  • 松山湖這場決賽帶你暢想智能生活
    厚植產業沃土打造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本次機器人行業賽由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組委會辦公室指導,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主辦,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億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中集智谷協辦。松山湖管委會科技教育局副局長任耀新在致辭時介紹,目前,松山湖已厚植了產業沃土,初步形成了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據了解,松山湖已聚集機器人企業400餘家,包括固高科技、匯川技術、大疆創新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以及李群自動化、盈動高科、逸動科技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在去年機器人行業賽決賽中獲得一等獎的雲鯨智能科技(東莞)有限公司,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已經成長為松山湖的「網紅」企業。
  • 2020年東莞科技工作交出亮眼答卷:躋身國家科創大局 打造源頭創新...
    東莞時間網1月15日訊 2020年,東莞市科技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總抓手,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全鏈條創新體系。東莞首次躍升科創「國家隊」,崛起源頭創新高地,開創發展新格局。
  • 國家戰略賦能松山湖,甘子釗院士寄語:著力做好科研成果轉化
    不久前,他又接受專訪,對東莞與松山湖在新的時代機遇下如何實現發展,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建設當前,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主體。東莞也正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在甘子釗看來,這幾年廣東非常注重科技創新,在基礎研究方面做了很多投入。不過從整體上看,基礎研究主要靠國家投入和布局,地方在此基礎上配合給予一些相應支持,更多精力還是應當關注最後一步成果的轉化應用。
  • 懷柔科學城規劃這樣做...
    建立覆蓋全域的森林生態廊道網絡,有效發揮生物多樣性保護、滯塵抗霾、降溫降噪和提升景觀品質的重要作用,實現「森林伴科創,花園裡生活」。(二)創新生態體系——聚焦「科學、科學家、科學城」核心要素「3」是構建由科學、科學家、科學城三個核心要素組成的創新生態體系。
  • 松山湖憑什麼比東莞城區還「貴」?
    相信了解東莞的朋友都知道,松山湖近些年來都是備受追捧的房產投資選擇。在百度上搜索「松山湖房價」顯示比較多的就是:「松山湖房價為什麼那麼高」「松山湖房價7萬」「松山湖房價暴漲」......2020年12月萬科虹溪諾雅2010年建的東北朝向一室一廳,僅掛牌1天就以7.2萬/m²成功交易。
  • 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亮相,首月記
    正是科學精神,一次次迭代著人類認知的邊界,讓生活所棲之地,變得更加美好。放諸於城市,波瀾壯闊的世界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輝煌燦爛的科技創新進步史。從德國慕尼黑科學城、英國蘇格蘭科學城到筑波科學城等,無不是依託科技創新驅動,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