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於一家研究機構的小科技企業在松山湖短短幾年實現了三步跨越,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從當初成立時註冊資本僅600萬元,到今年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從一家掛靠在廣州市科技局名下的研究機構,到成為如今國內唯一的時鐘晶片製造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廣東大普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大普通信」)跨越式的發展軌跡堪稱「松山湖模式」的最好詮釋和樣本。
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並實施獨特的人才戰略,大普通信迅速成長為松山湖園區內「銳公司」的代表,在成為中國時鐘頻率器件行業的領軍者後,這家「銳公司」的下一站是順利登陸創業板。
技術先行
小科技企業完成三步跨越
2002年的一天,廣州市科技局的一家研究機構裡,13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在謀劃著一件改變未來人生軌跡的大事:他們想把自己研發出來的時鐘頻率技術轉化成產品,推向市場。他們堅信採用自己技術的產品一定會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很快,一家名為「大普通信」的公司在廣州成立。不過,公司成立後的頭三年,他們並沒有急於轉化自己的技術,而是繼續埋頭相關技術研發。付出就有回報,就在這三年中,他們的兩項科研成果震動業界,其中一項技術甚至獲得了科技部創新立項。
臥薪嘗膽,厚積薄發,在13位年輕人的多年努力下,大普通信終於羽翼漸豐,他們也覺得是時候走出實驗室到市場上一展身手了。他們將自己的「根據地」建立在了距離廣州數十公裡,東莞中部地區一個風景秀麗,當時還鮮為人知的地方。幾年以後,大普通信和它的落戶地都已名揚天下,一個成了中國時鐘頻率器件的領軍者,而另一個則成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區」——松山湖國家高新區。
回憶起當初的創業情形,大普通信年輕的女董事長陳寶華記憶猶新。在她看來,松山湖是大普通信真正產業化的開端,當初選擇松山湖,是被園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巨大的發展潛力所打動。
經過一番考察,陳寶華決定進駐松山湖中小企業創業園,將公司從廣州遷入松山湖。從東莞市民營科技企業到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再到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大普通信在松山湖完成了三步跨越,成就了一段不平常的創業歷程。
政府搭臺 研究機構蛻變成現代企業
「理想和激情是創業的基礎和動力,但僅有理想和激情是遠遠不夠的。」陳寶華說,成立不久的大普通信,由於創業團隊中的絕大部分是技術研發人才,比較缺乏企業經營管理經驗,亟須解決如何從一個研究機構跨越到現代企業的改制問題。
「最初的創業團隊中大多數成員都是搞技術出身。」陳寶華說,除了企業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外,年輕的大普通信還面臨著對資本運作不熟悉的難題。
「松山湖管委會的幫助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在引進股東方面。」陳寶華介紹,起初,大普通信的註冊資本是600萬元,在松山湖設立企業總部,流動資金一度遇到困難,正是由於松山湖管委會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協助,企業找到和引進了一些股東,這些股東的進駐,不僅解決了企業的資金難題,還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現代企業管理經驗和成熟的管理制度。
而在企業最核心的自主創新問題上,大普通信除了依靠穩定的創新團隊之外,還在松山湖管委會的幫助下,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
據介紹,在大普通信近200人的員工隊伍中,就有52名研發人員,平均每四名員工中就有一位是研發人員。而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大普通信已與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中科院深圳研究院等國內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開發智慧機器人、時鐘晶片、時鐘模塊等。目前大普通信研製的高補償能力的時鐘晶片和兼容北鬥/GPS雙芯時鐘模塊已超越國際水平,並填補了國內空白。
轉型升級 松山湖自主創新氛圍成推力
如同松山湖其他企業一樣,大普通信並不是一家靠「製造」取勝的企業,而是建立在自主研發基礎之上的「智造」企業。「松山湖有自主創新的氛圍,科技含量低的企業進不來。」陳寶華說。
在陳寶華看來,當初13位創業者至今仍是公司技術研發的核心力量和骨幹,但從公司的長期發展目標看,一個光靠理想和激情的企業是走不遠的,還必須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科研創新體系。
陳寶華深知,要建立起企業的自主創新體系,人才是根本,人才從何而來?除了企業自身培養外,還必須從外面引進更多的高層次人才。
「我們在武漢、北京、杭州等地建立了研發中心,從當地招收高層次人才。」陳寶華介紹說,企業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時,注重讓高校學生大規模地介入產學研項目中,此舉一方面是企業考察學生,另一方面也是為今後做人才儲備,以充實公司自主創新的團隊。
「松山湖出臺的人才政策資助額度高,覆蓋面廣,大大推動了企業人才引進的步伐。」她說,正是松山湖在創新體系、環境建設、配套設施、行政服務等方面採取的措施,為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打造了更加舒適、便捷的生活工作環境,同時也引發了企業吸引外地人才來莞工作的熱潮。
從進駐松山湖到現在,大普通信實現了從一家研究機構向現代企業的轉型。陳寶華坦言,除了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努力之外,松山湖濃厚的自主創新氛圍也是重要原因。
「選擇來松山湖創業,看來這個決定是對的。」陳寶華說,松山湖引進了一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周邊的企業出謀劃策,並形成「上中下」遊的產業集群,真正實現「產、學、研、用」的研發氛圍。(編輯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