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高地溢出效應
去年,松山湖(生態園)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迅猛,園區新增機器人公司近90家,總數達到200家。對於許多初創型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來說,高昂的檢測費用是一個沉重的「包袱」。一個機械手臂量產前,需要經過多輪檢測,費用動輒上萬元。
可喜的是,如今這一狀況已得到改善。3月15日,松山湖運動控制精密測量實驗室揭牌,這是園區首個由財政出資建設、委託企業運營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該實驗室擁有雷射跟蹤儀、雷射幹涉儀、三坐標、高度儀等一系列國際先進檢測儀器設備,還配備了兩名專職人員。
緩解機器人企業的經營壓力,這是實驗室建設的初衷。早在創建之初,實驗室就定下了免費向園區企業提供服務的「規矩」。而隨著松山湖片區統籌發展推向縱深,優惠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如今整個片區「一園六鎮」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都同樣享受免費的檢測服務。
羅日輝告訴記者,實驗室運營三個月來,共為松山湖周邊30多家企業提供了近600次測試服務。如今每天都有至少5家企業排隊預約,大朗塔菲爾、石排力川五金等周邊企業都是實驗室的「常客」。為了檢測機器人的性能,技術人員往往從早到晚在實驗室「泡」一天,光電費一天就要數百元。
在羅日輝看來,松山湖(生態園)打造這樣一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是一個創舉。他表示,打造一個開放式的實驗室群,有利於集聚一批研發人員,對構建創新生態體系有極大意義。同時,這種模式也更能發揮園區對周邊鎮街的科技輻射帶動效應,成為松山湖片區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加速器」。
「羅日輝們」的願景也許並不遙遠。就在松山湖園區邊上,中國最大的科學裝置之一散裂中子源項目建設已進入衝刺階段。項目所在地雖然在大朗,但來自中科院高能所的專家們已率先進駐松山湖,一批中子利用企業也落戶松山湖。為充分發揮大科學裝置的輻射帶動作用,我市加快了促進散裂中子源後期研發和產業轉化的平臺規劃研究工作,計劃以散裂中子源項目為依託,規劃建設東莞中子科學城。今年上半年,相關規劃工作已經啟動,將立足松山湖片區,以更寬廣的視野利用國家大科學裝置的溢出和帶動效應。這個對全球創新格局都將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平臺,據專家預測將帶來年產值7000億元以上的產業規模,並將集聚一批世界級的優秀科研人才,並有望形成一個世界級的實驗室群。
可以預見,屆時松山湖片區將集聚數百家實驗室,高端創新要素和高端人才將在這個區域不斷集聚,新科研成果將通過公共平臺率先在周邊地區完成轉化,推動松山湖片區成為以新材料、生物醫藥、民用核技術為主導的全球頂尖創新研發中心,提升松山湖片區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中的地位,進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驅動發展新高地。
松山湖片區
範圍:包括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莞生態產業園區)、茶山鎮、寮步鎮、大朗鎮、大嶺山鎮、石龍鎮、石排鎮。
定位:發揮松山湖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創新引領作用,構建「1+6」的區域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先行區:松山湖(生態園)、中子科學城、東莞火車站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