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2013年以來,浙江以「兩山」理論為指引,拉開了一場「絕不把汙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的「五水共治」攻堅戰,自此,之江大地的江河湖泊海洋便開始了由「髒」到「淨」、由「清」到「美」的蝶變。
伴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建設「幸福河湖」成了助推「兩山」轉化的生動實踐。對於高新區(濱江)來說,「五水共治」工作推行以來,濱江的水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共開工建設治水項目500餘個,累計投資約50億元,西興街道、長河街道順利完成「汙水零直排街道」創建驗收,白馬湖被評為省級「美麗河湖」,太廟橋河、廟後王河、永久河被評為市級「美麗河道」,高新區(濱江)有望建成全省首批「汙水零直排區」。
那麼,在高新區(濱江),高新企業與高新技術的蓬勃發展,究竟是如何具體賦能治水工作的呢?
科學布局,前端感知更全面。高新區(濱江)區內河道多為人工開挖,存在斷面規整、河道順直、坡度小、水流緩慢的情況。為此,高新區(濱江)科學優化區內水系布局,按照引得進、流得動、排得出的要求,依託7個排灌站(閘)和3個「清水入城」項目建設,不斷打通斷頭河,加強坑塘、河湖等各類水體自然連通,形成了以北塘河為界的「二進二出」(華家排灌站和浦沿排灌站進,江三排灌站和鐵嶺排灌站出)和「二進一出」(十甲河閘和風情河閘進,建設河排灌站出)的科學水系格局,實現轄區內生態水系大貫通,水體流動性進一步增強,水體自淨能力進一步提高。同時積極加強前端感知設備建設,已在各類河道關鍵節點建設河道水質自動檢測站18個、河道流量監控站7個、河道雨水監測站12個、管網水位監測站26個、河道視頻監控點位64個、智能感應井蓋628個,配合無人機、無人船的日常巡查,形成了一張「水陸統籌、天地一體、點面結合」的檢測監控網絡,全面實現對水環境、汙染源、生態狀況等河道環境要素實時自動感知,為後續管理與決策提供堅實基礎。
數據賦能,日常管理更智慧。近年來,高新區(濱江)緊緊圍繞「數字濱江」建設,大力推進數據賦能治水的濱江實踐。不斷加強平臺建設,構建濱江治水雲平臺,將原有的智慧河道、智慧管網、水務GIS、防洪排澇預警等系統全部納入該平臺體系中,通過打通數據壁壘,實現各治水數據的互聯互通,提升各類涉水事件的感知、決策、預警、調度與控制能力。在智慧管網方面,通過雨水、汙水、給水「三水合一」的GIS地理信息系統和排水設施運行監控系統,實現全區雨水、汙水、給水的運行、監控、調度,包括靜態的管線查詢、管線統計、管網分析等功能。在防洪排澇預警方面,將全區分成了80萬個網格,通過搭建大數據模型,接入實時雨水工情監測數據,形成完備的防洪排澇預警體系,全面監控轄區河道水文、水質、實時環境及雨水管網水位等信息,可在內澇發生之前,精準部署各類防澇舉措。在引配水方面,在各個排灌站加裝水質濁度自動檢測儀和自動處理裝置,根據錢塘江江水濁度變化情況,對引入的錢塘江原水進行預處理,自動調整和優化引水預處理措施,依據河道生態流量,引「清水入城」,科學開展引配水工程。
政企聯動,創新動力更強勁。高新區(濱江)在藉助高新技術產業優勢,不斷深化「科技治水」成果的同時,也積極為各類高新企業提供更優營商環境,努力激發高新企業的創新熱情。在去年舉辦的首屆「政企聯動•科技治水」論壇上,賦予浙大中控、聚光科技、海拓環境、貴仁科技等32家企業「科技河長」的新身份,不僅為河道的治理難點提供了專業技術支撐,也為科技企業治水新成果提供更多實景應用機會,打造「濱江設計、濱江製造、濱江建設、濱江運維」的一體化應用模式,實現對企業的反哺。貴仁科技的建業路淨水項目、中誠環境的西興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聚光科技探索建立的小型「海綿城市」等一批具有前瞻性、試點性的治水項目生根發芽。今年6月份,高新區(濱江)又成立了「科技治水聯盟」,旨在加強區內企業交流與政企聯動,促進企業更好發展,不斷向全國輸送科技治水的「濱江模式」,切實增強企業的創新動力與國際競爭力。
全民參與,治水合力更緊密。高新區(濱江)不斷深化河長體制,擴充治水力量,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廣泛參與的「1+N」治水隊伍,「N」即指「民間河長+企業河長+科技河長+護水志願者+河小二」的全民「河長制」模式。目前除區、街、社三級河長隊伍外,全區共有90人的民間河長隊伍、45家企業河長隊伍、32家科技河長隊伍、36支共412人的護水志願者隊伍以及全區各高校、中小學參與的「河小二」。高新區(濱江)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網絡等載體,擴大五水共治的知曉率和參與度,推進治水成果轉化,密切關注各類舉報及曝光信息,發動群眾開展社會監督,提升群眾滿意度。舉辦各類有特色的治水活動,如趣味徒步賽、皮划艇親子活動、「五水共治」追夢人廣場舞大賽、美文徵集等活動,加深群眾對「五水共治」的了解,把「五水共治」與群眾普通生活緊密相連,提升群眾獲得感。
因水得名,擁江發展。優美的生態環境,「水清岸綠」的水環境已經成為高新區(濱江)一流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各類高端人才來此創業、就業,成為高新區(濱江)建設國際一流高科技園區的重要底色。
未來,高新區(濱江)將進一步深化「科技治水」模式,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科技創新,加快成果轉化,進一步優化升級「科技治水」體系,不斷擦亮「科技治水」這塊金名片,努力展現「數字濱江」魅力,為「幸福河湖」建設提供濱江經驗,貢獻濱江力量。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通訊員 富威玲 | 責編:徐立 電子信箱:1840420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