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發展之基。
「十三五」以來,廣州市堅持把水環境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持續推進黑臭水體治理、汙水廠建設、碧道建設、合流渠箱改造、排水單元達標、珠江堤防改造、海綿城市建設等工作,實現了城市水生態功能的系統性修復。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顯著提升。
市民在東濠湧邊休憩娛樂
目前,全市147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13個國省考斷面全面達標;廣州市入選首批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黑臭河湧治理」獲評市民認為建設美麗宜居花城中成效最為顯著工作。廣州市順利通過省住建廳、生態環境廳聯合開展的黑臭水體治理專項排查,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100%。《廣州市抓源頭 補短板 保生態 強機制 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治水經驗被住建部專刊採用報中辦國辦。
廣州市河湖長制工作於2018年、2019年連續獲得國家督查激勵、省考核優秀;白雲區入選2019年全國10個河長制湖長制激勵市縣;民間河長蘇志均當選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衛士」。
2020年,廣州市入選擬命名第十批國家節水型城市名單,番禺區入選水利部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全市共新建汙水管網7781公裡,新(擴)建汙水處理廠6座,全市汙水處理能力達到約769萬噸/日,位居全國第二。
累計建設人水和諧的美麗碧道513公裡,海珠溼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門河碧道被水利部作為「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典型在全國宣傳。
這份成績單碩果纍纍,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落實,是無數水務工作者用辛勤的雙手創造的新篇章,更是廣州市水務局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承諾——打造幸福河湖永不止步!
獵德湧實景
抓汙染源頭、補設施短板、保生態環境、強治水機制,納入國家監管的147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
廣州市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聯合制定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工作部署,系統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抓源頭,強力整治汙染源,實現源頭減汙減量;補短板,著力推進設施建設,提高汙水收集處理效能;保生態,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推動汙澇協同治理。強機制,完善治水管水體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區147條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治理後的河流煥發新活力、呈現嶄新面貌,時隔多年重現晴日「白鷺成行」、夜晚「流螢飛舞」的美麗景象,
榜樣尖兵
車陂湧——廣州黑臭水體治理的縮影
治理後的車陂湧
車陂湧是廣州市黑臭水體治理的典型範例。該河湧自北向南,流經9個街道、9個城中村,支湧和暗渠23條,主湧長18.6公裡,支湧長48公裡,流域面積8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60多萬,曾是廣州市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147條黑臭水體之一。
為摸清河湧汙染源情況,提高治水措施的針對性,通過定量分析、科學研判,將車陂湧流域按分水嶺劃分為58個排水分區,按用地情況劃分為872個排水單元。結合用水、人口分布和水質監測情況,對汙染源情況進行測算,日均排汙量18.3萬噸(約9萬噸排入河湧)。其中,城中村汙水佔44%,小區汙水佔29%,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汙水佔16%,商業經營汙水佔9%,工業汙水佔2%。
廣州市對車陂湧採取多項處理措施,一是加強廠網建設。主幹管網建設完成進度為一期31.5公裡、二期22.5公裡。支湧完成了47.6公裡支管網建設,上遊6條支湧及植物園湧實現了清汙分流,引入清水(山水)4.6萬噸/日。共完成了流域內9個城中村截汙納管,敷設汙水管網622公裡,安裝立管987公裡。排水單元達標雨汙分流改造16.9平方公裡(佔需整改25.9平方公裡65%)。另外,大觀淨水廠已於2020年6月底上線投產,增加汙水處理能力20萬噸/天。
二是深入源頭治理。開展「四洗」行動,完成洗樓28373棟,排查檢查井1.1餘萬座、管道348多公裡,整治流域598個問題排水口,清理「散亂汙」企業2348家,拆除涉水違法建設338宗,面積20餘萬平方米。
三是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市級河長1名、區級河長9名、街道河長9名、村(居)級河長38名,並設立民間河長23名、成立車陂湧「巡河護湧」志願服務隊15支、車陂湧志願者426人。推進社會共治,營造全民治水氛圍。
四是高標準規劃建設車陂湧碧道。以水為主線,分近、中、遠期進行規劃建設,擬由南向北分別打造水鄉文化、健康休閒、野趣科普、學院綠道等四大特色段的生態濱水公園,車陂湧南段3公裡水鄉文化段已基本建成,共享治水成果。
2018年,車陂湧經生態環境部、住建部覆核已消除黑臭,實現「初見成效」目標,並連續6月水質監測達標,達到「長制久清」標準,被生態環境部列入首批「黑臭水體整治光榮榜」。
治理後的車陂湧
大力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力爭實現「排水用戶全接管、汙水管網全覆蓋、排放汙水全進廠」。
按照廣州市總河長令(第4號),廣州市大力推進全市2.6萬個排水單元達標工作。根據各區數據,截止至2020年11月30日,全市排水單元雨汙分流面積492平方公裡,完成比例為65%。
榜樣尖兵
廣州大學城10所高校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協調一致、合力攻堅的勝利
2019年9月26日,廣州大學城共建共治共享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由市河長辦牽頭,番禺區政府、市水投集團會同10所高校的管理部門共同推進該10所高校進行排水單元達標建設。2020年8月28日,10所高校完成排水單元達標認定,9月10日排水單元抽檢複查全部合格。
廣州大學城10所高校順利完成排水單元達標創建,一是歸功於強化組織統籌。成立大學城高校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專項小組,由市、區水務部門、屬地街道、廣州市水投集團等部門人員組成,專項抽調技術人員,形成專班,會同大學城各高校管理部門,開展高校排水單元達標攻堅工作。二是優化工程方案。開展廣州大學城10所高校排水管網檢測摸查,全面踏勘各高校排水設施現場,不斷優化整改工程方案,將高校有限的整改資金花到最需要的地方。三是實施管網整改。依照應急程序實施高校排水設施整改工程。累計完成雨水汙水錯接混接點改造842處,雨水管汙水管3、4級結構性隱患修復551處,新建排水管11857米,新建檢查井637座,修復檢查井633座。四是強化督辦認定。實行每周現場督辦會制度,現場解決問題,督促施工單位加強工程管理,加大人員、材料、設備的投入,全力推進排水管網整改工程進度,確保大學城10所高校順利通過排水設施整改工程質量驗收。
廣州市大學城
以汙水廠建設為基礎,構築覆蓋城鄉的治汙設施系統。
2019-2020年全市新(擴)建汙水處理廠共18座,新增汙水處理能力199萬噸/日,全市汙水處理能力達約769萬噸/日,躍居全國第二,汙水處理能力超過全市日均自來水供應量,補齊了汙水處理能力短板。另外,花都大陵淨水廠計劃於今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和設備安裝,具備通水條件,預計年底再增加5萬噸/日汙水處理能力。
榜樣尖兵
石井淨水廠——全地埋式層疊布局、全生態化設計,大幅提升土地價值。
廣州水投集團廣州淨水公司石井淨水廠位於廣州市白雲區張村,張村湧以南,石井河以東。本廠規劃紅線用地面積為16.57公頃,規劃用地面積為15.37公頃,是目前廣州市佔地面積最大的地下汙水處理廠。服務範圍為大坦沙系統中鵝春崗片區、石井淨幹流片區、新市湧以東片區三個片區,及白雲二線、環城高速至白雲區界以北區域,服務面積45.11平方公裡,服務人口約111.12萬人。項目建設總規模為30萬噸/天,分兩期建設。
汙水處理主要工藝流程均布置在廠區地下區域,將幾十個功能各異的設備間、處理構築物組團化、集成化、模塊化,有機組合為預處理區、生化區、泥區等六個模塊,中間布置行車通道、檢修通道和綜合管廊,構築物和設備間在不同標高上層疊布置,便於安全生產管理。與比同類工藝、同等規模常規地面汙水處理廠用地節約30%。
廠區採用全生態設計理念打造,綠化率達到50%以上。地面建成大型園林景觀公園;景觀建築設計融入嶺南建築的風格,與石井河相協調,形成城市綠地景觀景點,得到周邊居民認可和支持。
廣州水投集團廣州淨水公司石井淨水廠
大力推進合流渠箱雨汙分流改造工作,讓「汙水入廠、清水入河」。
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和市長溫國輝近日共同籤署頒發廣州市第9號總河長令,要求2023年底前完成全市443條合流渠箱雨汙分流改造工作,是廣州市持續深入打好打贏水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大措施。
榜樣尖兵
北降湧合流渠箱改造工程——「陳年舊帳」的終結
北降湧位於海珠區南石頭街道,全長1513米,上遊為2.5×1.8米至3×2.4米的暗渠,起於翠城花園,長約443米,明湧段起於莊頭公園,長約1070米,最終排入珠江後航道。近年來北降湧通過生態治理技術手段已初步實現不黑不臭,但流域內現狀排水系統尚不完善,區域內仍有部分排水單元採取大截汙的截汙模式,北降湧上遊段渠箱充當合流渠箱使用。晴天,截汙閘關閉,汙水被截流至工業大道中的汙水管,實現無汙水進入北降湧明湧段;雨季,配合排澇需求,截汙閘開啟,暗渠內的汙染沉積物和汙水會隨著開閘而排入北降湧,嚴重影響北降湧和珠江後航道東塱斷面的水質。同時,雨季截流進入汙水管道的雨水量較大,汙水濃度低,不利於汙水處理廠的高效運行。此外汙水佔據渠箱的有效容積,增加內澇風險。
面對北降湧流域排水系統不完善、雨天湧水黑臭、城市積水隱患等「陳年舊帳」,海珠區水務局在北降湧流域排水單元達標創建試點工程攻堅戰中落實「硬要求」、拿出「硬措施」、展現「硬作風」。對北降湧的排汙口溯源改造,從源頭上推進清汙分流工作,其中暗渠整改排口26處,明湧排口8處,實現「源頭減汙、源頭截汙、源頭雨汙分流」;完善區域內汙水管網的建設及雨汙水管網錯混接的整改,截至目前共新建管網33983米,其中雨水管16123.3米、汙水管13330米、立管4530米,實現雨汙各行其道;對流域內104個排水單元進行達標改造(其中59個居住小區和事業單位納入本工程改造,17個現狀已分流或正在建設不需改造,其餘28個為工商企業單元,本工程預留接駁口,後期由其自行改造)。
歷經335個日夜的攻堅克難,通過工程建設,有效截流0.337萬噸/天的汙水進入明湧、暗渠,恢復北降湧暗渠排雨水功能,並解決了流域內南邊社區、基建新村、莊頭社區等歷史水浸點,流域內部分排水單元已實現雨汙分流,雨水汙水各行其道,汙水處理系統「提質增效」,雨季溢流汙染得到有效削減,北降湧水質顯著提升,實現由不黑不臭到V類水的轉變。實現北降湧「閘常開、水常清、岸常綠」的盛景。
大力推進堤防提標改造,進一步構建安全可靠的珠江堤岸防洪體系。
目前,廣州市珠江堤防總長371.71公裡,其中中心城區192.63公裡,番禺區123.14公裡,南沙區55.94公裡。2018年底經過對全市珠江堤防的摸查評估,廣州市仍有182.83公裡的堤防未達到200年一遇規劃堤頂高程。
於2019年2月開始陸續進場施工的珠江堤防達標提升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公共岸線122.64公裡,企業岸線60.19公裡。現已於2020年8月全面完成。
榜樣尖兵
廣州市珠江堤岸防護工程——城市安瀾的堅強保障
廣州市珠江堤岸防護工程(後航道左岸黃埔湧口至海軍碼頭段)位於海珠區新洲街道珠江後航道左岸黃埔湧口至海軍碼頭段堤防沿線。原狀堤防主要由堤岸和碼頭組成,堤岸主要是漿砌石結構,堤線凌亂,堤身單薄,碼頭主要是樁基結構,堤頂和碼頭頂高程2.2至2.6米,遠未達到抵禦200年一遇洪(潮)水的設計堤頂高程。
為進一步提升珠江廣州段防洪(潮)能力,廣州市委主要領導多次批示、親自部署,科學穩步推動珠江堤防達標提升工作,督促各部門加強溝通、通力合作,確保工程按期完工。廣州市水務局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廣州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科學制定實施計劃,一方面聯合海珠區採取積極措施全力推進拆遷工作,及時提交施工用地;另一方面督促建設單位採取措施,倒排工期並增加機械和人力投入,在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堤防建設工作。
本段堤防規劃防洪(潮)標準為200年一遇,堤防工程等級為1級,設計水位為2.65米,設計堤頂高程為3.95米,實際建成後堤頂高程為4.45米。建設總長度2.12公裡,其中新建堤防1.54公裡,加高堤防0.58公裡。
工程的建成,不僅大幅提高防洪(潮)能力,還美化提升了沿線居民生活環境。在河道沿岸增設上下水臺階、賽龍舟平臺,對拆遷出來的空地進行了硬化處理,方便了居民出行。另安裝了群眾鍛鍊設施,給周邊居民提供了休閒遊憩空間。
珠江堤防
周邊居民遊玩休憩
落實海綿城市建設,以流域為單元核算「水帳」,構建「上中下協調、藍綠灰交融、大中小結合」的海綿體系。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2020年廣州市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須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截至11月30日,根據各區上報情況進行統計,廣州市已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建成區面積為274.1平方公裡,佔全市建成區面積1324.17平方公裡(以2019年為水平年)的20.7%,海綿城市建設滿足國家考核要求。
現廣州市海綿城市項目清單共涵蓋建築小區、道路工程、公園綠地、水務工程等4大類,共計665個項目。在各類項目中,因地制宜,採取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目標。
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榜樣尖兵
石井淨水廠——融合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提升周邊地表「水彈性」
除前文中所介紹的地埋式層疊布局和全生態化設計,石井淨水廠更融入海綿城市理念,設置初雨系統提升周邊地表「水彈性」,以適應環境改動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
石井淨水廠初雨處理規模30萬噸/天,當汛期暴雨,廠區接到預警等情況需要開啟初雨處理系統時,來水主要經由石井河淺層渠箱收集,通過進廠連接管進入石井淨水廠廠區。初期雨水先經過預處理區中的粗細格柵、提升泵房以及旋流沉砂池進行一級處理。處理後的初期雨水再經過初雨提升泵房提升至高效沉澱池,經過混凝,絮凝和沉澱強化處理後排至石井河,利用初雨系統能夠有效解決雨水洪澇問題,提高雨水利用率,為城市節省水資源,減輕城市水危機。
石井淨水廠
廣州石井淨水廠位於廣州白雲新城廣州火車新站開發區,汙水處理全流程全地埋全封閉完成,地面為溼地公園及產業發展用地,是廣州市新型生態基礎設施樣板工程
高質量推進廣州千裡碧道建設,統籌水安全、水生態、水保障,讓更多美麗河湖、幸福河湖造福人民。
根據廣東省關於推進萬裡碧道建設的重要部署,2019年以來,廣州市印發實施《廣州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廣州市碧道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5年)》《廣州市碧道建設技術指引(試行)》和《廣州市碧道建設評估辦法(試行)》,明確碧道建設的責任主體、主要任務、資金渠道,初步搭建「規-建-管」全流程的碧道實踐模式,以「理想水生活」為理念,全力打造廣州市「千裡碧道」美麗長卷。根據規劃,到2025年,廣州市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裡;到2035年,建成碧道2000公裡。
花都湖碧道試點
榜樣尖兵
閱江路碧道示範段——人水和諧的碧道樣板
閱江路碧道示範段西起華南大橋、東至琶洲北湧,全長2.6公裡,未來會向西延伸串聯琶洲西區、廣州塔城市新中軸,向東連接琶洲東區,是廣州市五處碧道示範段之一。
閱江路碧道以「閱江匯客·都市生活」為理念打造覆蓋所有人群的都市親水生活場景,共建設驛站兩座、跨湧橋一座,節點7處,形成「五道貫通、全人群濱水、海綿都市水岸、舊材新用、退堤還生活」等五大特色。
一是五道貫通。從江邊到綠地,6米的漫步道、3米的跑步道和3米的騎行道全線無障礙覆蓋,跑步道與騎行道都採用防滑彈性材質,提升跑步騎行體驗。漫步道、慢跑道、騎行道與軌電車道、珠江水道共同實現五道貫通,串聯琶洲西區、會展中心、琶洲東區、廣州塔、海心沙、二沙島等重要節點。
二是全人群濱水。閱江路碧道強調適老適幼,通過微改造公共空間,以滿足容納全人群濱水活動需求。兒童濱水:將東西兩片原本不能進入低效的林下綠地改造為林蔭兒童活動空間,為幼兒、學齡前、學齡等多個年齡段兒童提供啟智、遊樂服務。青年濱水:橋底低效空間變極限運動場,適合全天候的輪滑、滑板、場地自行車活動;多功能驛站:建設新時代驛站與新時尚驛站,提供黨建、閱讀、健康、母嬰、政務等市民服務。
三是海綿都市水岸。採取全新的排水設計,示範段找不到一條傳統的排水溝,所有的雨水都先收集於草溝、雨水花園後再通過滲井滲管淨化滲透到地下,為城市解決暴雨積水問題,也能為綠化儲存雨水,節約綠化用水。
四是舊材新用。本次工程採用的石材均為回收石材,通過定製設計,使大小、厚度均不一致的石材都能在場地中獲得新的生命,最大限度減少石材開採;最大程度保護現有喬木,去雜存精,優化原有特色喬木的生長環境。
五是退堤還生活。兩個下沉廣場將200年一遇防洪大堤後退7至40米,還給市民7815平方米的親水活力空間。退後的防洪牆化身為120米長的珠水文化景牆與海絲文化景牆,為市民營造退臺望江休閒空間和紅船文化景觀。
海珠區集「五道」於一體的閱江路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