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惠玉蘭 蘇報通訊員 馬旭榮
生態綠色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底色,水環境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底色中的底色」。據統計,吳江區河湖水面積為302.4平方公裡,約佔示範區水面積62%,水面率為24.43%,是示範區水面率最高地區。示範區揭牌一年來,吳江區深入開展治水工作,不斷創新治理模式,交出了一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高分答卷。
元蕩、澱山湖岸線貫通
示範區核心湖泊聯合治理成效快速顯現
目前,位於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啟動區內的吳江水系連通綜合整治元蕩先導段工程已經基本完成,實現了元蕩、澱山湖岸線全面貫通。金秋時節,附近居民可以漫步元蕩邊,欣賞兩地高標準治理與建設後的岸線風貌。
「這是吳江『一河三湖』整治的先行項目之一,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以項目深化協同治水的『先手棋』。」吳江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底,吳江區以示範區先行啟動區黎裡鎮為項目區,組織申報「吳江區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統籌推進示範區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景觀人文等綜合整治,優先安排一批水利工程,突出建設元蕩等生態美麗湖泊。元蕩先導段地處核心地帶,通過與青浦澱山湖生態岸線貫通工程示範段同步實施,兩個項目相輔相成,能夠促進元蕩及周邊河道水體流動,提升河湖引排能力,有利於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營造優美的水岸一體景觀帶,實現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水安全保障、人文歷史展現、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
吳江素有「千河百湖之城」的美譽,區域內水域面積大,區域外交界水體多。據統計,全區共有46個河湖與周邊省市交界,交界長度80餘公裡。在日前舉辦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協同治水再深化主題活動」上,青浦、吳江、嘉善三地籤署示範區跨界河湖聯合治理協議,包括13個河湖聯合治理項目,總投資達到13.15億元。
實施跨界水體聯合治理,是吳江治水多年的夢想。近年來,吳江不斷拓展交界區域聯合河湖長制的覆蓋面,在一體化示範區尚未掛牌前,就已與同為示範區的青浦、嘉善溝通對接,聯動開展交界河湖巡河、治河、護河工作,落實好河湖長制各項任務要求。去年10月30日,三地共聘聯合河長,攜手深化聯合河湖長制五大機制,正式拉開了示範區聯合治水序幕。
一年的實踐,示範區內所有交界河湖實現「聯合河長制」全覆蓋。據吳江區水務局局長胡明忠介紹,示範區三地將逐年分期推進河湖聯合治理項目落地,以項目化為抓手,推動聯合河長制不斷走向深入,加快體現示範區協同治水顯性成效。
全面優化河湖水系
推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不斷轉化
吳江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水資源是吳江作為示範區獨特的自然稟賦優勢。「水環境應該成為示範區『底色中的底色』,治水必須成為『示範中的示範』。」胡明忠說,如何將優越的水資源優勢快速轉化為一體化發展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創新路徑、拓展空間、增添動能,這是示範區實現更高質量、更大格局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據介紹,為打造與示範區「世界級湖區」相匹配的河湖水系,吳江區積極推進水系優化調整,以河為脈,通過串湖、連蕩、接漾,強化「塘浦織圩田、蕩漾駐鄉愁、運河系文脈、淞浦達江湖」水網總體格局,分層分級推進水繫結構優化調整,完善基於水安全需求和生態綠色發展需求的骨幹通道和生態廊道,補齊區域水系有網無綱短板。區域內部重點研究城鎮開發邊界內水繫結構優化,放大重點河湖生態功能,為一體化發展賦予新的動能。
過去一年中,吳江強化與示範區執委會和上級部門的對接溝通,不斷優化方案,全力做精做細水系優化調整方案。目前,示範區先行啟動區3個試點片區水系優化調整方案已經基本完成,高端智能裝備集聚區、水鄉客廳、高鐵新城的水系藍圖已經躍然紙上。
打造「一湖一景」
為長三角生態綠色示範區高質量發展賦能
藍天白雲,美麗水生態公園。每天清晨、午後或晚歇,不少盛澤及附近居民都會到潛龍渠城市公園來趕個生態「鬧猛」。「離得近,建好了以後就經常去玩了。」68歲的劉鈺寧經常帶著孫女去逛生態公園,他說,周圍居民都很喜歡這個美麗的城市公園,感覺這兩年周邊人氣都漲了不少。
吳江共有50畝以上的湖泊320個,其中列入江蘇省湖泊保護名錄的就有56個,佔全省總數的40%,居全省之首。為了充分保護和挖掘豐富的湖泊資源,吳江按照「一湖一策、一湖一景」的原則,在各區(鎮)選擇條件成熟的重點湖泊,根據不同湖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性,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治理和景觀建設,在全區不同區域分別建設各具特色的湖泊生態「中心體」,加快打造「特色各異、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產業集聚」的湖泊生態群落。
目前,潛龍渠城市公園、攬橋蕩公園等一大批以湖泊為主體的生態主題公園已經落成開放,成為當地的生態環境亮點、新的城市發展增長點和周邊居民休閒娛樂健身的理想場所。據悉,吳江將進一步全面開展湖泊摸底調查,逐個制定湖泊分類完善保護規劃,逐步推進重點湖泊生態治理,打造好風景、吸引新經濟、服務組團化,加快形成「一湖一景」的生態綠色發展格局,為示範區高質量發展賦予新的動能。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