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環境優美湖泊生態群落 吳江全域治水共塑示範區生態底色

2020-11-29 蘇州新聞網

□蘇報記者 惠玉蘭 蘇報通訊員 馬旭榮

生態綠色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底色,水環境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底色中的底色」。據統計,吳江區河湖水面積為302.4平方公裡,約佔示範區水面積62%,水面率為24.43%,是示範區水面率最高地區。示範區揭牌一年來,吳江區深入開展治水工作,不斷創新治理模式,交出了一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高分答卷。

元蕩、澱山湖岸線貫通

示範區核心湖泊聯合治理成效快速顯現

目前,位於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啟動區內的吳江水系連通綜合整治元蕩先導段工程已經基本完成,實現了元蕩、澱山湖岸線全面貫通。金秋時節,附近居民可以漫步元蕩邊,欣賞兩地高標準治理與建設後的岸線風貌。

「這是吳江『一河三湖』整治的先行項目之一,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以項目深化協同治水的『先手棋』。」吳江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底,吳江區以示範區先行啟動區黎裡鎮為項目區,組織申報「吳江區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統籌推進示範區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景觀人文等綜合整治,優先安排一批水利工程,突出建設元蕩等生態美麗湖泊。元蕩先導段地處核心地帶,通過與青浦澱山湖生態岸線貫通工程示範段同步實施,兩個項目相輔相成,能夠促進元蕩及周邊河道水體流動,提升河湖引排能力,有利於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營造優美的水岸一體景觀帶,實現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水安全保障、人文歷史展現、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

吳江素有「千河百湖之城」的美譽,區域內水域面積大,區域外交界水體多。據統計,全區共有46個河湖與周邊省市交界,交界長度80餘公裡。在日前舉辦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協同治水再深化主題活動」上,青浦、吳江、嘉善三地籤署示範區跨界河湖聯合治理協議,包括13個河湖聯合治理項目,總投資達到13.15億元。

實施跨界水體聯合治理,是吳江治水多年的夢想。近年來,吳江不斷拓展交界區域聯合河湖長制的覆蓋面,在一體化示範區尚未掛牌前,就已與同為示範區的青浦、嘉善溝通對接,聯動開展交界河湖巡河、治河、護河工作,落實好河湖長制各項任務要求。去年10月30日,三地共聘聯合河長,攜手深化聯合河湖長制五大機制,正式拉開了示範區聯合治水序幕。

一年的實踐,示範區內所有交界河湖實現「聯合河長制」全覆蓋。據吳江區水務局局長胡明忠介紹,示範區三地將逐年分期推進河湖聯合治理項目落地,以項目化為抓手,推動聯合河長制不斷走向深入,加快體現示範區協同治水顯性成效。

全面優化河湖水系

推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不斷轉化

吳江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水資源是吳江作為示範區獨特的自然稟賦優勢。「水環境應該成為示範區『底色中的底色』,治水必須成為『示範中的示範』。」胡明忠說,如何將優越的水資源優勢快速轉化為一體化發展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創新路徑、拓展空間、增添動能,這是示範區實現更高質量、更大格局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據介紹,為打造與示範區「世界級湖區」相匹配的河湖水系,吳江區積極推進水系優化調整,以河為脈,通過串湖、連蕩、接漾,強化「塘浦織圩田、蕩漾駐鄉愁、運河系文脈、淞浦達江湖」水網總體格局,分層分級推進水繫結構優化調整,完善基於水安全需求和生態綠色發展需求的骨幹通道和生態廊道,補齊區域水系有網無綱短板。區域內部重點研究城鎮開發邊界內水繫結構優化,放大重點河湖生態功能,為一體化發展賦予新的動能。

過去一年中,吳江強化與示範區執委會和上級部門的對接溝通,不斷優化方案,全力做精做細水系優化調整方案。目前,示範區先行啟動區3個試點片區水系優化調整方案已經基本完成,高端智能裝備集聚區、水鄉客廳、高鐵新城的水系藍圖已經躍然紙上。

打造「一湖一景」

為長三角生態綠色示範區高質量發展賦能

藍天白雲,美麗水生態公園。每天清晨、午後或晚歇,不少盛澤及附近居民都會到潛龍渠城市公園來趕個生態「鬧猛」。「離得近,建好了以後就經常去玩了。」68歲的劉鈺寧經常帶著孫女去逛生態公園,他說,周圍居民都很喜歡這個美麗的城市公園,感覺這兩年周邊人氣都漲了不少。

吳江共有50畝以上的湖泊320個,其中列入江蘇省湖泊保護名錄的就有56個,佔全省總數的40%,居全省之首。為了充分保護和挖掘豐富的湖泊資源,吳江按照「一湖一策、一湖一景」的原則,在各區(鎮)選擇條件成熟的重點湖泊,根據不同湖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性,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治理和景觀建設,在全區不同區域分別建設各具特色的湖泊生態「中心體」,加快打造「特色各異、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產業集聚」的湖泊生態群落。

目前,潛龍渠城市公園、攬橋蕩公園等一大批以湖泊為主體的生態主題公園已經落成開放,成為當地的生態環境亮點、新的城市發展增長點和周邊居民休閒娛樂健身的理想場所。據悉,吳江將進一步全面開展湖泊摸底調查,逐個制定湖泊分類完善保護規劃,逐步推進重點湖泊生態治理,打造好風景、吸引新經濟、服務組團化,加快形成「一湖一景」的生態綠色發展格局,為示範區高質量發展賦予新的動能。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加減乘除」的生態運算
    2015年,我市城區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與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比2014年分別下降36.4%、24.4%和5.4%。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48.72%。   加法:讓大地生生不息「十二五」期間,我市共投入節能專項資金6723萬元,實施重大節能技改項目。
  • 澱山湖著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 500畝彩虹橋溼地生態效益顯著
    第二十八屆「世界水日(3月22日)」和第三十三屆「中國水周」(今起至3月28日)之際,記者從上海水務部門了解到,澱山湖主要水質指標已基本穩定在Ⅲ類水,未來的澱山湖,將成為世界級生態湖區。水質基本穩定在Ⅲ類澱山湖是上海市最大天然淡水湖泊,57.9公裡岸線中,上海青浦段有31公裡。
  • 高淳以生態系統思維實踐「兩山理論」
    本報通訊員 劉列攝 南報網訊 《高淳區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與整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近日出爐,該規劃堅持「大小共治、水陸共治」,引領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保護與整治,提出了水汙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治理、湖泊生態保護、土地整治、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鄉村振興等六類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構建生命共同體,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 生態環境優美,小鸊鷉「駕臨」通明湖
    生態環境優美,小鸊鷉「駕臨」通明湖 2021-01-08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光明跑出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優美雙曲線
    近日,光明區取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榮譽稱號,加上此前獲得的「國家綠色生態示範城區」、「國家綠色建築示範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國家海綿城市試點」等稱號,光明區一共獲得9塊「國字號」綠色招牌。「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光明區在高速推進城市建設的同時,跑出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優美雙曲線。
  • 岑鞏全面修復水生態環境 水清岸綠帶來全域環境「蝶變」
    堅持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岑鞏縣讓農業從單純的農產品保障,向就業增收、生態涵養、觀光旅遊、休閒體驗、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拓展,帶動鄉村文明建設,實現了河道水質和顏值的「雙提升」。智能護水 釋放「治水紅利」行走在岑鞏縣水尾鎮的龍鰲河河邊,兩岸奇山茂林,風景如畫。自然環境與人居環境相得益彰,這是岑鞏縣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帶給老百姓最實在的紅利。
  • 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關於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
    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關於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實施方案》等一批重大事項 2018年09月07日 23:04
  • 《解放日報》整版聚焦金澤:致力打造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範
    生態共治。水綠長三角,風光無限好。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金澤鎮與毗鄰的江蘇黎裡、錦溪和浙江姚莊等籤訂協同治水協議書,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利用、深化水葫蘆等水生植物及汙染源治理等方面協作,通過具體實施層面的協同協作來破除河湖管治的難點。
  • ...生生物多樣性,重建河湖健康平衡的生態系統,是生態治水的根本措施
    近日,鳳凰湖以其優良的生態、靈動的風景成功當選浙江省省級「美麗河湖」。與天然湖泊不同,鳳凰湖是個「出生」僅10年的城市人工湖。從水生態系統改善,到植物過量結構性失衡,再到精細調控重現水清魚戲,鳳凰湖的治理之路雖坎坷艱辛,但探索應用了新技術,開創了新模式,為城市河湖的治理提供了不少啟示。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在「十三五」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梅梁灣濱湖城市水體水環境深度改善和生態功能提升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和無錫市支持下,201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聯合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聯合技術攻關。
  • ...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行動方案》。圍繞打造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杆、綠色創新新高地、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從整體和全局高度謀劃推進一體化示範區生態環境標準統一、監測統一和執法統一,結合一體化示範區戰略安排和規劃導向,突出重點,有力協調、分步推進。   堅持高標準、嚴要求。
  • 【資訊】激發文旅消費潛力 打造全域旅遊新亮點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汪一洋表示,廣東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在推出三批共47個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基礎上,將培育更多國家級和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此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已先後公布兩批共27個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至此,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增至47個。 此外,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韶關市仁化縣、深圳市鹽田區等3個縣(區)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目前正在進行公示,加上已建成的2個國家全域示範區(廣州市番禺區、江門市臺山市),廣東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有望增至5個。
  • 打造高顏值生態之城 繪就美麗長樂新畫卷
    記者了解到,長樂區共有河道257條,河道總長825.466公裡,湖泊2個,總面積995.5069萬平方米。配備19個河長制辦公室,229個河湖長,197名河道專管員。  「自2017年3月全面實施河湖長制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指導部署下,各項工作得到全面落實開展,河湖水環境得到極大提升。」
  • 生態立區,做好「兩山」轉化大文章
    高淳生態環境極佳,既有山的鐘靈,更兼水的毓秀、文的厚重,擁有「三山兩水五分田」的生態黃金比例,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居江蘇省前列,是江蘇省首個國家生態縣、全國首個通過區級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整治保護規劃的行政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實驗區。
  • 詩意東湖 走出環境改善提升新路子
    近年來,東湖全力推進水岸同治、湖塘並治、流域齊治、社會共治,努力走出一條「大湖、名湖、城中湖」的生態治水之路。2019年,東湖獲評水利部「長江經濟帶最美湖泊」,2020年高分通過全國示範河湖驗收,成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實踐典範、引領生態治水的國家級示範樣本。
  • ...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共進,嶗山區走出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之路
    轄區陸域面積395.8平方公裡,海域面積3700平方公裡,海岸線長103.7公裡,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藍色旅遊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嶗山風景區便位於此。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020年前三季度,嶗山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5%,全市第一。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
    12月3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總磷、總氮、葉綠素a)》(2020年版)(公告2020年77號),這是我國首個關於地表水體中營養物的生態環境基準。我國湖泊營養物基準按中東部湖區、雲貴湖區、東北湖區、內蒙湖區、新疆湖區、青藏湖區和東南湖區7個分區制定,首先研製完成了中東部湖區湖泊營養物基準。本基準推導充分考慮了中東部湖區的湖泊數量、面積和營養狀態。在基準推導過程中,共納入中東部湖區207個湖泊的TP、TN和Chl a監測數據,其中114個湖泊面積大於10km2,湖泊總面積佔中東部湖區全部湖泊面積的93.45%。
  • 推動生態文旅深度融合 打造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四川省政協「推動...
    「川西北黃河流域作為黃河上遊生態屏障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區域,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對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傳承保護具有重要作用。」近日,四川省政協召開「推動川西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對口協商會,第一個搶到話筒的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沈光明開門見山。
  • 過去百年來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變化與生態系統退化原因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湖泊沉積物中保存了豐富的生物和理化環境信息,可以通過沉積巖芯提取和多指標分析,重建過去生態環境演化的歷史。針對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問題,許多研究者對長江經濟帶東、西部湖泊開展了近現代環境過程的重建工作,在數年至 10 年時間解析度上,揭示了長江經濟帶不同類型湖泊生態環境演化的階段性特徵,探討了全球變化和日益增強的人類幹擾背景下,湖泊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
  • 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公示 德陽綿竹榜上有名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公示名單。四川省共5個地區入選,綿竹榜上有名。據了解,今年7月至10月,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認定工作,綜合會議評審、答辯陳述、暗訪考察等多項考核結果,於11月18日予以公示,公示期為11月18日至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