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共進,嶗山區走出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之路

2021-01-08 澎湃新聞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嶗山區是山東省青島市轄區,位於山東半島南部,青島市東南隅,黃海之濱。轄區陸域面積395.8平方公裡,海域面積3700平方公裡,海岸線長103.7公裡,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藍色旅遊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嶗山風景區便位於此。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020年前三季度,嶗山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5%,全市第一。

2020年以來,嶗山區落實青島市委「搞活一座城」部署要求,打響「15個攻勢」的嶗山戰役,掀起「學深圳、趕深圳」新熱潮,開啟「戰略北進」,實施「七大行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出實招、見實效。嶗山區堅持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戰場,2020年1-9月,新引進過億元項目72個,總投資達707.4億元,是去年全年項目數量的1.2倍;3家企業入選山東省「十強」領軍企業,累計達到7家;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全市第3。

嶗山區地域特色鮮明,395.8平方公裡總面積中330多平方公裡位於嶗山風景區。嶗山風景區、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高度重疊。嶗山區轄區大部分為嶗山景區,可利用土地資源不足,同時受到風景區總體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等多個上位規劃管控,管控方式交叉,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2018年國家批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來,嶗山區主動作為、先行先試,對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共進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嘗試,並取得積極成效,「產業綠」成為嶗山區地域新名片。

圖為嶗山區新城區概貌

堅持產城融合

培育發展「四新」經濟

嶗山區堅持生態底線原則引領產業發展,以科技創新、場景創新、生態圈營造和高效空間供給為抓手,圍繞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和青島市956產業門類,結合自身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把「四新四化」的著力點放在戰略新興產業、財富金融、精品旅遊和醫養健康等四大主導產業,著力打造「低排放」「低消耗」「低衝擊」「低影響」的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

一是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嶗山區嚴把產業準入關,創新產業培育模式,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構建起「政、產、學、研、金、服、用、媒」全鏈條協同發展生態體系。現擁有卡奧斯、日日順、聚好看、特來電、能鏈石化5家獨角獸企業,全省第一。引進了歌爾、東華軟體、中植等一批知名企業,天地一體化、山東能研院、新希望六和等一批大項目加快落地。2020年,預計全區新引進戰略新興產業項目100個以上,金融機構及類金融企業100家以上。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積極推動樓宇片區化集聚、特色化發展,重點打造大數據云計算、虛擬實境大廈等特色產業樓宇,集中布局高端產業、高效企業,推動「四新」經濟加快發展。

二是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嶗山區以株洲路和創智谷片區改造升級為契機,提升土地空間要素使用的「含金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做大做強儲備充足的產業發展空間。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升級改造項目30個,總佔地約1200畝,總建築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漢纜、黃海、特銳德等3家企業,卡奧斯、聚好看等8家企業分別入選首批「青島金花」製造業、服務業企業培育名單,新增瞪羚企業3家。

三是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嶗山區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產城融合發展建設,帶動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綠色化發展。積極推進金嶺山、午山、浮山生態公園建設,建成石老人城市客廳,著力抓好口袋公園、景觀小品等規劃建設,抓好主次幹道景觀提升和「斷頭路」打通,布局了一批夜經濟集聚地、時尚街區、特色小鎮。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釋放產業聚集潛力,形成集約高效、綠色低碳、循環友好的生產發展新格局。2019年,全區萬元GDP能耗下降2.5%,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優於國家二級標準。

株洲路片區

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早在2016年,根據青島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嶗山區便確定按照青島的「深圳」、青島的「中關村」目標,探索推進在體制機制、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創客發展等方面創新,推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打造成為全市產業升級、騰籠換鳥的示範區,建設成為產城融合的國際創新走廊。2016年4月27日,嶗山區舉行了株洲路片區產業升級和城市更新集中啟動儀式,株洲路片區產業升級被確定為全市戰略,列入青島市十三五規劃。

時隔四年,株洲路片區已成為嶗山區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區域,總用地面積約20.9平方公裡,集中了海爾、中科曙光、海克斯康、雙瑞、傑瑞、海德威等國內外知名企業,以及青島國際創新園、海信創智谷等高端產業載體。該片區計劃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升級改造項目30個,總佔地約1200畝,總規劃建築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目前,海爾雲谷首期、澳柯瑪智能產業園東園、海德威壓載水設備產業化基地等9個項目約120萬平方米建成。海爾物聯網全球創新中心(一期)、光學醫療器械產業園等14個項目正加快建設。

為調動園區企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性,嶗山區從資金支持、土地支持、減免配套費三個方面,精準幫扶企業轉型升級。特別是土地政策上有較大突破,如:利用原有建築興辦生產性服務業的,可暫不改變土地用途;經批准拆除重建轉型升級後仍保留工業用途的,不需另行補交土地出讓金;轉型升級項目周邊符合規劃的邊角地、插花地、夾心地等不具備獨立開發條件的零星土地,可採取存量補地價方式納入轉型升級項目改造範圍,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改造。給海爾等亟需轉型升級的企業滿滿的「政策紅利」。

以澳柯瑪智能產業園項目為例,該項目原有122畝工業廠房歸屬為澳海生物公司,這家傳統企業此前因經營問題,項目停產、虧損,廠房出現閒置,土地利用率低。嶗山區出臺轉型升級政策後,2017年開始,澳柯瑪智能產業園(東園區)項目啟動,該項目總投資8.4億元,對原有廠房進行搬遷改造,目前已正式竣工投用,將吸引200餘家科技型企業落戶,吸納創新創業人才約1萬人,預計年銷售額達30億元人民幣,實現稅收3億元。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土地資源緊約束、產業空間稀缺等問題日漸突出,成為制約嶗山發展的重要因素。為解決這一問題,嶗山區進一步解放思想,用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徑為產業發展打開新空間。為解決這一核心問題,在實施株洲路和創智谷片區轉型升級過程中,嶗山區格外強調「經濟密度」和「畝均效益」,對集約節約用地、新興產業導向、投資強度等提出更高標準和要求。海爾工業園改造項目即為集約節約用地的典範。其中,海爾雲谷是嶗山區株洲路片區轉型升級重點項目之一,雲谷一期總佔地面積150畝,總建築面積33.7萬㎡,總投資約40億元。目前一期已落位七大企業總部:大順逛、日日順、河鋼新材、德才集團、海納雲、好品海智、漱玉平民;兩大國家級創新研發中心:數位化家電國家重點實驗室、英國DC-HD研發中心;一個國家級驅動平臺:海創匯,及其他百餘家企業籤約入駐。雲谷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計劃引入800家科技型企業,培育創客2000家以上、扶持企業上市10家,預計實現年產值約400億元,實現稅收約20億元。下一步,海爾集團將會進一步加大園區轉型升級力度,目前海爾西園區改造升級項目已開工建設,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創新中心、海爾智能家居定製研發中心等一批項目落地實施,積極爭取國家級智能家電製造業創新中心,實現4年5000億,再造一個新海爾的宏偉目標,引領青島打造工業網際網路之都。

未來,株洲路片區將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創新走廊、國家東部沿海的創新創業高地、輻射山東半島的中央創新區、青島市產業升級與城市更新示範區、嶗山區最具魅力的濱河水岸與區域性活動中心。

體制創新引領

開創全域旅遊「嶗山模式」

嶗山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區內有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個、AAAA級旅遊景區3個、AAA級旅遊景區9個,國家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7個、國家級鄉村旅遊模範村2個,各類省級鄉村旅遊稱號110餘個。

嶗山區深入堅持全域旅遊發展理念,以黨政統籌、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機制為引領,全面整合相關資源,大力發展精品旅遊,不斷推動旅遊業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從高速增長向優質發展轉變、從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轉變,堅持「景城鄉一體、山海空聯動、全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開創了「全域共建、精明增長」的山海度假全域旅遊「嶗山模式」。

「嶗山模式」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引領,以旅遊綜合管理體制、旅遊市場監管機制、旅遊投訴處置機制、景社融合發展機制等四個方面的改革創新為重點工作方向,形成「黨政統籌、部門聯動,產業協同,社會參與」的現代旅遊治理體系,解決了我國旅遊業管理中長期存在的「小馬拉大車」問題,破解了長期制約旅遊業發展瓶頸,為提高旅遊業現代化管理水平提出「嶗山方案」。

一是深化全域旅遊綜合管理體制改革。組建正區級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由區委書記擔任黨工委書記,3位正區級領導、7位副區級領導親自掛帥,下設11個職能處室,並在區內5個街道辦事處均設立旅遊服務中心,構建區街聯動的旅遊綜合管理體制。

二是創新「1+5+N」旅遊市場監管機制。成立全區旅遊秩序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和旅遊市場監管所、旅遊巡迴法庭、景區食藥所、景區行政執法大隊和景區交通運輸管理所5個專業旅遊執法機構,及多個聯合執法、假日投訴、重點景區整治辦公室。並創新旅遊市場監管方式,構建以公安交警「天網」為依託的270餘處旅遊秩序視頻監控系統。

三是創新旅遊投訴處置機制。設立全區統一的集諮詢服務、投訴受理、產品推介於一體的旅遊熱線96616,建立快速處理與先行賠付制度,形成旅遊糾紛快速處置聯動機制。

四是創新景社融合發展新模式。建立景區、社區「雙聯動」工作機制,每年設立2000萬元景區生態資源保護獎補金,對景區內35個社區、34800名居民進行補償和獎勵。區文旅委專門成立社會事務處,負責景區與社區融合發展工作總調度。建立嶗山風景區各遊覽區管理處處長兼任街道黨工委書記的「雙掛職」領導體制。

功不唐捐,玉汝於成。嶗山區秉持「嶗山全域皆景區」理念,奮戰全面落實年,以落實之舉、創新之為,推動全區文化和旅遊事業取得新成效,成功創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圖為嶗山區美麗鄉村

堅持景城融合

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

嶗山區將環境保護貫穿於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全鏈條,對位於景區內的村莊實施分級管控、分類推進,並將村莊改造建設與旅遊業跨界融合,積極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全環節康養旅遊項目開發有機結合,提高城區生態和人居環境,並在此基礎上適度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

一是深度推進景社一體化。堅持鄉村風貌不變、農民主體地位不變,堅持農村景觀化、產業融合化、全域景區化同步推進,按照3A級景區標準打造每一個鄉村,累計投入20餘億元,東麥窯仙居嶗山、涼泉理想村、解家河國際藝術村等一批高品質鄉村快速崛起。通過示範帶動、連點成片,逐步把嶗山鄉村打造成為青島的國際慢生活區、中國沿海的最美鄉村群落。

二是推動農村產業與旅遊業深度融合。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組織,瞄準產業鏈條高端,加大精緻農業、體驗農業為特色的都市農園、休閒農場和鄉村旅遊項目建設力度,形成枯桃花藝生態園、嶗山茶苑、大嶗櫻桃谷、北澗天一順生態觀光園等若干休閒農業項目,已有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和各類特色農業旅遊稱號100多個,培育起遍布嶗山大地的現代農業旅遊示範園集群。

三是理順規劃體系拓展產業空間。面對環境保護與民生需要的突出矛盾,嶗山區積極編制完成了省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和調整論證報告。

已越關山,再眺雄峰。青島嶗山區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共進,探索出一條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期待嶗山區「產業綠」蔓蔓日茂,芝成靈華。

【往期精選】

【工作動態】嶗山區實施公益夥伴計劃,為困境人群提供多樣化服務【工作動態】嶗山區交通運輸局開展出租客運市場秩序聯合整治行動

原標題:《【嶗山新動能】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共進,嶗山區走出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之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高質量發展看聊城|祥光銅業:奏響新舊動能轉換的激昂樂曲
    如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新舊動能轉換的春潮正在山東聊城湧起,這裡的有色金屬企業在探索、在破題。在聊城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得到持續優化,企業獲得感得到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祥光銅業充分享受到了政策紅利,感受到了來自於「娘家人」的關心支持,增強了發展信心和幹勁兒。近年來,祥光銅業主動求變,自我加壓,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環保、智能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全新路徑,為中國有色金屬產業增添了神來之筆。
  • 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條例(草案)
    第六條 省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研究提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生產力布局,組織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相關規劃和計劃,綜合指導和協調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等工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新舊動能轉換的指導、協調和服務工作。
  •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加快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7日訊 今日,濟南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國祥在會議上表示,2020年是先行區發展歷史上極不平凡、極為重要的一年。2020年4月28日,省市主要領導到先行區調研,2020年7月23日,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提出北起戰略,2020年8月31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明確提出「支持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先行區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發展機遇。2021年,先行區將聚焦落實黃河戰略,加快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 努力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中走在前列
    努力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中走在前列——日照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李在武談新舊動能轉換建設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是黨中央交給我省的重大政治任務,是山東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也為日照在新一輪轉型發展中突破瓶頸制約、塑造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提供了更高平臺。
  • 澎湃新動能——株洲市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高質量發展解碼(上)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株洲從清水塘破局做「減法」,向「中國動力谷」發力做「加法」。這個承載新中國工業榮光的老工業城市,正從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強烈陣痛中重獲「新生」,躍升為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新城,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中迸發出澎湃新動能。把握新方位——不看短期看長遠,為發展闖關,為未來蓄勢清水塘,曾是中國版「魯爾區」。
  • 新舊動能轉換激發「富強濱州」建設澎湃力量
    新舊動能轉換既是一場深刻的生產力革命,也是一次生產關係變革,涉及觀念理念、體制機制、要素投入等多方面重大調整。在這場重大調整中,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今天本報推出濱州市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巡禮專題報導,全面展示濱州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先行先試、敢闖敢幹的改革精神,堅持問題導向,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能。
  • 新舊動能轉換根基更加堅實
    威海市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精緻城市·幸福威海」昭示著威海高質量發展的高標準追求和時代格局。今天,本報特邀請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閆劍波,暢談新舊動能轉換的「威海路徑」。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每一次換擋提速、加壓奮進,都是彎道超越、換道先行的機遇。
  • 高質量發展厚積成勢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成效明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濰坊12月3日訊 (記者 郭文培)「經過三年來的艱苦努力,我省新舊動能轉換成效明顯,高質量發展厚積成勢,山東經濟從質量結構到體制機制、到發展環境,開始實現脫胎換骨的系統重塑。」根據方案,到2020年,試驗區在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後產能、培育壯大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方面初步形成科學有效的路徑模式,取得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舊動能轉換經驗。同時,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去產能走在全國前列。如今,2020年已接近年末。三年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成效如何?
  • 新舊動能如何加速轉換?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24日,國家發改委就培育壯大新動能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指出,今年以來,中國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明顯加快。今年前7個月,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6%和8.6%。數字背後是一幅風起雲湧的壯闊圖景。本報採訪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探討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動因。
  • 淘汰落後動能、提升傳統動能、培育新動能!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初見...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日訊12月3日,「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峰論壇在濰坊舉辦。十餘名專家學者與中央及省級主流媒體相聚鳶都,共論高質量發展路徑模式,共商山東未來發展思路舉措。山東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周連華在致辭時表示,山東緊緊抓住2018年1月獲批建設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重大機遇,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在淘汰落後動能、提升傳統動能、培育新動能等領域成效明顯。
  • 濰坊市召開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暨「四個城市」建設...
    劉曙光指出,要認清形勢、提高站位,切實擔負起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山東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吹響了山東向高質量發展的進軍號,體現了省委、省政府的戰略考量和重大抉擇,必將成為我省改革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次會議。我們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做到思想高度統一、態度堅定自覺、步調協調一致,全面貫徹落實。
  • 動力加速換擋,發展行穩致遠,威海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初見成效
    三年時間,一條條閃亮的經驗和成績,記錄著威海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奮勇爭先的作為,展現著280萬威海人勇攀高峰的擔當。堅決淘汰落後動能、堅決改造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自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啟動以來,威海一手抓存量變革,一手抓增量崛起,紮實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進實施,以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徵程中闊步前行。
  • 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株洲新舊動能轉換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 2028年山東將基本完成新舊動能轉換,2035年建成現代化強省
    規劃同時作了更長一個時期的展望,提出到2028年,改革開放五十周年時,基本完成這一輪新舊動能轉換。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強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繼續走在前列。強化山東動能轉換的載體建設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核心是要適應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構建布局結構優、規模體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撐帶動力強的現代產業集群。一方面,推動新興產業擴容倍增培育形成新動能。
  • 新動能·新山東|歷經三年濟南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交上了這樣一份答卷
    在經濟發展中,它是今年衝擊GDP「萬億俱樂部」的種子選手;在區域發展中,它的目標是建成黃河流域國家中心城市;在對外開放中,它是山東自貿試驗區的濟南片區;在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中,它是「三核引領」的「三核」之一,是先行區,未來還將是「京滬會客廳」,央企、跨國公司北方總部基地,省企總部中心,高端製造業創新基地……利好政策疊加,給濟南帶來了發展機遇。機遇的背後,新舊動能轉換是不變的要求。
  • 昌樂縣聚焦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破立並舉」邁新路
    原標題:昌樂縣聚焦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破立並舉」邁新路   11月20日10:30,一聲巨響,濰坊振興焦化有限
  • 創新落實|⑧ 趙剛: 在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中展現發改擔當
    他表示,圍繞市委、市政府「創新、落實」主旋律,市發改委今年提出了創新有為、落實有力的工作思路,力爭在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中展現發改擔當。  趙剛表示,創新有為,就是在創新上要體現發改作為。首先,要對標國內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梳理出發改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同時立足工作實際,用創新的思維和辦法來改進、提升。
  • 深化改革創新 臨沂在新舊動能轉換中闖出新路徑
    充分釋放了企業發展的生產力。整合國有資本,重組整合九大企業集團,構建國資「大監管」格局。  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區域發展。臨沂全力推動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主動融入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海經濟區等國家戰略,加快路網聯通、產業協同、旅遊合作,發起成立淮海經濟圈文化旅遊聯盟,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新格局。
  • 創新「基因」集聚發展新動能——新舊動能轉換巡禮·創新支撐篇
    區域創新中心是培育新經濟、新動能,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創新高地。自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以來,我市便將打造創新載體、構建創新高地作為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以新機制、新模式打造國家(威海)區域創新中心,組建威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暨郭永懷高等技術研究院,依託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山大威海工業技術研究院4個重大創新平臺,搭建「1+4+N」創新平臺體系,加快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 周連華:全力跑出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度」
    周連華說,近幾年來,山東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騰籠換鳥、鳳凰涅磐」、「在高質量發展上奮力趟出一條路子來」的重要指示要求,緊緊抓住2018年1月獲批建設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重大機遇,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