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集暘
汪集暘
地熱是一種清潔低碳、分布廣泛、資源豐富、安全穩定的優質可再生能源,對於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北方地區、高原寒冷地區乃至南嶺以南部分地區冬季氣溫低,建築取暖需求大。近10年來,由於化石燃料使用過多,霧霾頻發。對此,國家大力提倡利用包括地熱能在內的清潔能源取暖,霧霾天數逐年減少,大氣環境呈現向好趨勢。
但隨著地熱能產業的發展,一些新的問題不斷湧現。我國地熱取暖產業潛力有多大?未來應當朝什麼方向發展?如何引導產業高質量可持續地發展?本文基於以上問題進行探討,並針對制定我國地熱取暖產業發展戰略提出建議。
我國地熱資源潛力巨大
地熱資源按深度劃分為淺層、中深層和深層地熱資源。淺層地熱能通過鑽孔熱交換器(BHE)及熱泵得以開發利用,其深度範圍一般為200米以淺,包括土壤層及淺層含水層。中深層地熱資源一般介於 200米和 3000米之間,開採系統還可細分為水熱系統中的對流換熱系統(在含水層中布置開採井和回灌井)和傳導換熱系統(深井換熱系統-DBHE)。深層地熱資源埋深通常超過3000米,可分為乾熱巖、水熱系統。
在板塊構造格局的影響下,我國主要沉積盆地的地熱背景由東至西,依次為熱盆、溫盆和冷盆分布。東部的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等屬於熱盆,地熱資源相對豐富。在沉積盆地地熱系統中,主要熱儲類型有砂巖孔隙型熱儲和基巖裂隙—巖溶型熱儲。其中,基巖裂隙—巖溶型地熱儲的熱流體循環條件更加優越,開發利用潛力更大。
我國碳酸鹽巖的分布總面積佔陸地面積的1/3,裸露面積約為90萬平方千米,隱伏面積達250萬平方千米以上。基於巖溶發育程度的差異,以雄縣地熱系統和蘇北地熱系統為參照,採用類比法估算了全國巖溶熱儲地熱資源潛力,結果為5000~50000億噸標準煤,可見潛力巨大。雄安新區和北京市副中心均在巖溶型熱儲分布的渤海灣盆地內,實測大地熱流值顯示出了雄安新區極好的構造熱背景。未來,在雄安新區和北京市副中心清潔取暖中,地熱資源均將大有作為。
淺層地熱能的利用始於20世紀60年代,近10年來,地源熱泵系統在建築物空調系統中的應用得到了快速發展,並取得了良好的節能效果。由於淺層地熱能儲量巨大和清潔環保,利用熱泵技術,幾乎適用於任何建築物。長三角淺層地熱能地質條件優越,適宜開發,在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長三角地區地熱取暖產業必將得到快速發展。
地熱清潔取暖技術發展迅速
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比例較低,特別是部分地區冬季大量使用散燒煤及熱效率低下的小型燃煤鍋爐,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大,迫切需要推進清潔取暖。這與廣大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息息相關。
地熱取暖是利用地熱資源,使用換熱系統提取地熱資源中的熱量,向用戶供暖的方式,其技術模式按照所利用地熱資源、賦存介質特徵及換熱技術的不同,可以分為淺層地熱能取暖(製冷)模式、水熱型地熱能取暖模式、中深層地源熱泵取暖模式。
地源熱泵技術是一種利用淺層地熱資源的低品位熱源、既可供熱又可製冷的高效節能的空調技術。它能夠實現對建築物三聯供系統的能源供給,是淺層地熱能最主要的開發利用方式。地源熱泵主要分為地埋管熱泵、地下水熱泵和地表水源熱泵等。
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資源一般深度在3000米以淺,由地下水作為傳熱載體,可以通過抽取熱水或者水汽混合物提取熱量。水熱型地熱取暖技術通過開採井抽取地熱水,通過換熱站將熱量傳遞給供熱管網中的循環水,輸送給用戶,溫度降低後的地熱尾水通過回灌井注入地下,實現循環利用。
中深層地源熱泵技術基於同軸雙套管水循環原理,將地熱井內換熱器加熱循環出來的熱水作為熱源進入高溫熱泵機組,通過高溫熱泵機組的提升,達到建築物供熱所需的供水溫度,實現向建築物穩定供暖。它具有節能環保、應用靈活和穩定可靠等優勢,是實現地熱可持續利用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單井每延米取熱能力有限,單一熱源的供熱能力有限。該項技術僅在我國個別地區試驗性應用,未來的研究重點是通過鑽孔與儲層的關聯強化、供熱系統效率的優化來提高單井每延米的取熱能力。
地熱清潔取暖產業發展建議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建築面積預計至2050年達到500億平方米,北方冬季取暖是剛性需求,南方有空調製冷的需求。建築取暖和製冷市場巨大,在數萬億元人民幣規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清潔取暖的追求與日俱增,強大的內需不斷拉動能源消費市場。
在國家層面,政府把清潔取暖提高到國家生態安全的高度來看待,政策導向勢必不斷推動能源轉型和取暖方式的變革。此外,技術進步也為資源利用市場發展提供動力。清潔取暖技術與新風技術的融合,是現代建築風氣的普遍追求目標,而這兩項技術都比較成熟。新興技術也為今後地下、地上結合形成高效可持續的清潔取暖成套技術體系,創造了支撐條件。未來,技術的不斷發展還將帶動資源類型的不斷擴展。比如,地表水源熱泵的大量採用、海水源熱泵的提升,為淺層地熱能的利用帶來新的巨大發展空間。
我國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政、產、學、研、用」的共同努力下進展迅速,成績斐然。但是,在地熱開發熱潮下,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管理政策不完善、發展方向不明確、人才不足等。
為促進地熱清潔取暖產業發展,筆者建議,首先應加強地熱能開發的頂層設計。地熱只是可再生能源大家庭中的一員,必須放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大局中去規劃。要在國家層面上,充分考慮我國各個地區的地熱稟賦與冷熱需求,做好宏觀規劃。同時,還要在管理政策上加以完善,制定地熱管理辦法,明確管理部門,避免多頭管理。出臺優惠措施,鼓勵和保護企業實施地熱取暖;加強監管,對違法違規企業加大處罰力度,規範市場。
其次應明確地熱資源開發思路,「熱」「電」並舉、西「電」東「熱」——在高溫地熱豐富的西部地區優先發展地熱發電,在東部地區則優先發展地熱取暖;「深」「淺」結合、由「淺」及「深」——從淺層地熱資源開發,逐步深入;「幹」「溼」有度、先「溼」後「幹」——現階段不宜不計成本地開發乾熱巖,而應優先用好水熱資源;「天」「地」合一、「動」「靜」結合——充分發揮「地熱+」的模式,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互補聯動。
最後應全面推進人才隊伍建設。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們已經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為我國地熱產業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但我國地熱市場規模巨大,相關企業有數千家之多,隨著未來地熱清潔取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從科研、管理到技術,人才匱乏現象愈發顯著。因此,高校和企業應當加大地熱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打造常態化和可持續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地熱產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報》 (2020-09-02 第3版 能源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