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汪集暘:地熱清潔取暖大有可為

2020-09-05 中國科學報

作者:汪集暘

汪集暘

地熱是一種清潔低碳、分布廣泛、資源豐富、安全穩定的優質可再生能源,對於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北方地區、高原寒冷地區乃至南嶺以南部分地區冬季氣溫低,建築取暖需求大。近10年來,由於化石燃料使用過多,霧霾頻發。對此,國家大力提倡利用包括地熱能在內的清潔能源取暖,霧霾天數逐年減少,大氣環境呈現向好趨勢。

但隨著地熱能產業的發展,一些新的問題不斷湧現。我國地熱取暖產業潛力有多大?未來應當朝什麼方向發展?如何引導產業高質量可持續地發展?本文基於以上問題進行探討,並針對制定我國地熱取暖產業發展戰略提出建議。

我國地熱資源潛力巨大

地熱資源按深度劃分為淺層、中深層和深層地熱資源。淺層地熱能通過鑽孔熱交換器(BHE)及熱泵得以開發利用,其深度範圍一般為200米以淺,包括土壤層及淺層含水層。中深層地熱資源一般介於 200米和 3000米之間,開採系統還可細分為水熱系統中的對流換熱系統(在含水層中布置開採井和回灌井)和傳導換熱系統(深井換熱系統-DBHE)。深層地熱資源埋深通常超過3000米,可分為乾熱巖、水熱系統。

在板塊構造格局的影響下,我國主要沉積盆地的地熱背景由東至西,依次為熱盆、溫盆和冷盆分布。東部的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等屬於熱盆,地熱資源相對豐富。在沉積盆地地熱系統中,主要熱儲類型有砂巖孔隙型熱儲和基巖裂隙—巖溶型熱儲。其中,基巖裂隙—巖溶型地熱儲的熱流體循環條件更加優越,開發利用潛力更大。

我國碳酸鹽巖的分布總面積佔陸地面積的1/3,裸露面積約為90萬平方千米,隱伏面積達250萬平方千米以上。基於巖溶發育程度的差異,以雄縣地熱系統和蘇北地熱系統為參照,採用類比法估算了全國巖溶熱儲地熱資源潛力,結果為5000~50000億噸標準煤,可見潛力巨大。雄安新區和北京市副中心均在巖溶型熱儲分布的渤海灣盆地內,實測大地熱流值顯示出了雄安新區極好的構造熱背景。未來,在雄安新區和北京市副中心清潔取暖中,地熱資源均將大有作為。

淺層地熱能的利用始於20世紀60年代,近10年來,地源熱泵系統在建築物空調系統中的應用得到了快速發展,並取得了良好的節能效果。由於淺層地熱能儲量巨大和清潔環保,利用熱泵技術,幾乎適用於任何建築物。長三角淺層地熱能地質條件優越,適宜開發,在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長三角地區地熱取暖產業必將得到快速發展。

地熱清潔取暖技術發展迅速

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比例較低,特別是部分地區冬季大量使用散燒煤及熱效率低下的小型燃煤鍋爐,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大,迫切需要推進清潔取暖。這與廣大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息息相關。

地熱取暖是利用地熱資源,使用換熱系統提取地熱資源中的熱量,向用戶供暖的方式,其技術模式按照所利用地熱資源、賦存介質特徵及換熱技術的不同,可以分為淺層地熱能取暖(製冷)模式、水熱型地熱能取暖模式、中深層地源熱泵取暖模式。

地源熱泵技術是一種利用淺層地熱資源的低品位熱源、既可供熱又可製冷的高效節能的空調技術。它能夠實現對建築物三聯供系統的能源供給,是淺層地熱能最主要的開發利用方式。地源熱泵主要分為地埋管熱泵、地下水熱泵和地表水源熱泵等。

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資源一般深度在3000米以淺,由地下水作為傳熱載體,可以通過抽取熱水或者水汽混合物提取熱量。水熱型地熱取暖技術通過開採井抽取地熱水,通過換熱站將熱量傳遞給供熱管網中的循環水,輸送給用戶,溫度降低後的地熱尾水通過回灌井注入地下,實現循環利用。

中深層地源熱泵技術基於同軸雙套管水循環原理,將地熱井內換熱器加熱循環出來的熱水作為熱源進入高溫熱泵機組,通過高溫熱泵機組的提升,達到建築物供熱所需的供水溫度,實現向建築物穩定供暖。它具有節能環保、應用靈活和穩定可靠等優勢,是實現地熱可持續利用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單井每延米取熱能力有限,單一熱源的供熱能力有限。該項技術僅在我國個別地區試驗性應用,未來的研究重點是通過鑽孔與儲層的關聯強化、供熱系統效率的優化來提高單井每延米的取熱能力。

地熱清潔取暖產業發展建議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建築面積預計至2050年達到500億平方米,北方冬季取暖是剛性需求,南方有空調製冷的需求。建築取暖和製冷市場巨大,在數萬億元人民幣規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清潔取暖的追求與日俱增,強大的內需不斷拉動能源消費市場。

在國家層面,政府把清潔取暖提高到國家生態安全的高度來看待,政策導向勢必不斷推動能源轉型和取暖方式的變革。此外,技術進步也為資源利用市場發展提供動力。清潔取暖技術與新風技術的融合,是現代建築風氣的普遍追求目標,而這兩項技術都比較成熟。新興技術也為今後地下、地上結合形成高效可持續的清潔取暖成套技術體系,創造了支撐條件。未來,技術的不斷發展還將帶動資源類型的不斷擴展。比如,地表水源熱泵的大量採用、海水源熱泵的提升,為淺層地熱能的利用帶來新的巨大發展空間。

我國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政、產、學、研、用」的共同努力下進展迅速,成績斐然。但是,在地熱開發熱潮下,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管理政策不完善、發展方向不明確、人才不足等。

為促進地熱清潔取暖產業發展,筆者建議,首先應加強地熱能開發的頂層設計。地熱只是可再生能源大家庭中的一員,必須放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大局中去規劃。要在國家層面上,充分考慮我國各個地區的地熱稟賦與冷熱需求,做好宏觀規劃。同時,還要在管理政策上加以完善,制定地熱管理辦法,明確管理部門,避免多頭管理。出臺優惠措施,鼓勵和保護企業實施地熱取暖;加強監管,對違法違規企業加大處罰力度,規範市場。

其次應明確地熱資源開發思路,「熱」「電」並舉、西「電」東「熱」——在高溫地熱豐富的西部地區優先發展地熱發電,在東部地區則優先發展地熱取暖;「深」「淺」結合、由「淺」及「深」——從淺層地熱資源開發,逐步深入;「幹」「溼」有度、先「溼」後「幹」——現階段不宜不計成本地開發乾熱巖,而應優先用好水熱資源;「天」「地」合一、「動」「靜」結合——充分發揮「地熱+」的模式,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互補聯動。

最後應全面推進人才隊伍建設。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們已經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為我國地熱產業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但我國地熱市場規模巨大,相關企業有數千家之多,隨著未來地熱清潔取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從科研、管理到技術,人才匱乏現象愈發顯著。因此,高校和企業應當加大地熱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打造常態化和可持續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地熱產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報》 (2020-09-02 第3版 能源化工)

相關焦點

  • 寧波地區將迎來地熱供暖時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正在杭州灣新區查勘
    」經過一下午的查勘,汪集暘院士這樣告訴記者。汪集暘表示,從技術角度看,如今中深層水熱型地熱供暖技術的突破與完善為地熱清潔供暖推廣提供了條件。汪院士說。相比之下,地熱供暖則具備清潔環保、供暖無死角、價格低廉等優勢。
  • 南方冬天取暖有望?長三角地區地熱開發利用研究啟動
    作者:趙廣立南方冬天如何取暖?這個困擾許多人的難題,或許很快就會有答案。近日,中科院學部諮詢評議項目「長三角地區地熱資源及其綜合利用研究」啟動會召開,線上線下共計80餘位地熱、地質領域專家參會,共同為探索長三角地區地熱資源及其綜合利用獻計獻策。會議由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主持。
  • 2020年中國地熱紀要
    1月10日 武強受聘為「山東省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受聘為濟南大學「山東省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山東地礦集團地熱首席科學家李振函受聘為執行院長,濟南大學校長張士強為武強院士、李振函先生頒發聘書。
  • 科學高效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推進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原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汪集暘,中國地調局淺層地熱能研究與推廣中心主任李寧波,全國首屆金羅盤獎獲得者、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礦產調查院教授級高工趙留升等專家學者圍繞洛陽地熱資源開發應用積極建言獻策,共同推進洛陽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
  • 河南能源:清潔取暖順利實施 「地熱」成為新寵兒
    在供暖的進程中,一股利用清潔能源取暖的暖流,正在悄悄的流入鄭州691萬平米的住戶家中。據悉,目前河南全省有近100萬戶正在享受著清潔能源取暖所帶來的溫暖。清潔取暖項目是採用國家支持和倡導的「地熱能+」模式進行的。
  • 20萬平方米供暖僅需兩口井,地熱能否破解供暖環保之困?
    長久以來,周口市冬季都沒有暖氣,居民取暖只能用空調或燃氣壁掛爐。運用地熱供暖,周口市太康縣的銀晨國際小區成了全縣首個供暖小區。住戶赫賀說:「136平方米的房子,空調取暖一個月電費要700多元,壁掛爐的氣費更貴,而地熱供暖4個月不到2000元。」  資源豐富適合國情 技術成熟前景廣闊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地熱清潔供暖的應用前景廣闊。」
  • 歐洲之行第二站:探尋地熱天堂——冰島
    3月24日—26日,此次歐洲之行的第二站,汪集暘院士、侯濤董事長一行來到了冰島。
  • 河南鼓勵發展地熱取暖等清潔能源,打造河南版「無煙市縣」
    9月2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在周口市召開的全省推進地熱能供暖及儲氣設施建設現場推進會上獲悉,自2018年8月我省啟動地熱能清潔供暖規模化利用試點工作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到國家能源局的肯定,目前已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  「我省地熱供暖累計已超過7000萬平方米,應該說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們和河北、山西、天津等地熱發展的先進省市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 地熱開徵資源稅引爭議 地熱供暖事業如何做大做強?
    近兩年受北方清潔取暖大勢推動,地熱開發利用才剛走上快速發展軌道,尤其在北方,特別是資源豐富的縣級地區,地熱集中供暖已蔚然成風。「在採暖季,地熱井需要24小時不間斷抽灌,地熱水流量非常大。對一口供暖面積約5萬平方米的地熱井而言,每小時約需抽灌水100立方米,一個供暖季(120天)就高達29萬立方米,即便按每立方米一塊錢的最低標準收取資源稅,每口井每個取暖季就要交稅29萬元。」談及即將到來的資源稅,多位地熱企業人士一籌莫展。
  • 洛陽:挖掘地熱能源 發展清潔供暖
    5月31日,李寧波作為演講嘉賓,出席我市地熱開發及應用高峰論壇,結合我市的地熱資源稟賦,為我市開發利用地熱、發展清潔供暖等建言獻策。   嘉賓講述:  我認為洛陽具有發展地熱資源的天然優勢:地下水資源豐富,地熱資源儲藏量大,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的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 開發早資源多品質優 地熱是個寶陝西要用好
    當今,人們對清潔資源和大氣質量關注度越來越高。無論是國家還是省級層面,都密集出臺政策鼓勵清潔能源發展。地熱能作為清潔能源的一種,已在多個國家廣泛應用。供暖季將至,在新一輪藍天保衛戰中,要實現百姓清潔供暖與保衛藍天共贏,陝西加快發展地熱能其時已至。
  • 地熱為主配套清潔能源
    據綠源公司統計,2013年雄縣地熱供暖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在聯合國註冊後,核證的二氧化碳年減排量為10萬噸。以一棵樹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8.3千克計算,相當於種植了500多萬棵樹。  今年4月,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公布後,新區內雄縣的熱能開發備受關注。
  • 地熱發電開啟清潔能源利用新篇章
    1月12日上午,在地美特瑞麗地熱發電站,白色的蒸汽飄向蔚藍的天空,發電設備正在將地熱轉化為清潔的電能。   「目前,地美特瑞麗地熱10兆瓦發電站的淨髮電量已達到1.2兆瓦,該電站仍在擴建之中。
  • 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解讀
    問:清潔取暖的概念和範圍是什麼?答:一直以來,各方對清潔取暖的理解較為模糊,思路上有諸多分歧,部分地方將其等同於「煤改氣」、「煤改電」,整體推進效果差。對此,《規劃》首次明確了清潔取暖的概念和範圍。清潔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氣、電、地熱、生物質、太陽能、工業餘熱、清潔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潔化能源,通過高效用能系統實現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包含以降低汙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為目標的取暖全過程,涉及清潔熱源、高效輸配管網(熱網)、節能建築(熱用戶)等環節。
  • 攻堅「卡脖子」清單,中科院大有可為
    該言論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表明社會對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高度重視,中科院的上述決心能否成為實際行動也是網友關注的焦點話題。 公眾眼中,中科院是最能代表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機構。在代表高水平論文發表情況的「自然指數」國際排名中,中科院連續8年位居全球所有機構第一名。
  • 太陽能資訊:農村清潔取暖如何借力京津
    日前,由省住建廳、省發改委和省環保廳共同主辦的河北省冬季清潔取暖典型案例展示交流活動在廊坊舉辦,共73家單位、83個清潔取暖典型案例參展。參展企業以省內為主,也有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優秀企業,為推進我省冬季清潔取暖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鑑。推進冬季清潔取暖,打贏「藍天保衛戰」,農村和城鄉接合部是重點也是難點。
  • 農村清潔取暖爐具「領跑者」行動:節能爐具能否藉助清潔取暖涅槃
    在尚不具備「煤改電」「煤改氣」的農村地區,為實現散煤治理與清潔取暖,「燃料適配爐具」仍是現實選擇之一。這對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的爐具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9月20日,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啟動了農村清潔取暖爐具「領跑者」行動,為清潔取暖形勢下爐具行業的提升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 中深層地熱能無幹擾清潔供熱技術將在西鹹新區全面推廣
    出席會議的有江億、武強、林宗虎、王雙明、張國偉等5名院士和全國能源、建築、暖通、地質、水質、動力工程等方面教授專家共14人齊聚一堂,圍繞中深層地熱能無幹擾清潔供熱技術進行理論交流,並通過技術論證一致認為該技術在西鹹新區全面推廣具有可行性,將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積累經驗。
  • 攻堅「卡脖子」清單,中科院大有可為|陳經
    要掰開美國卡脖子的手,中科院必須有所作為,也大有可為。日前,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要將美國「卡脖子」的設備清單,轉變成科研任務進行布局。兩彈一星是當時中科院的首要研發任務,不要說發論文,隱姓埋名多年都需要。國防優先,基礎研究的任務沒那麼緊急。 院士體系中,科學院與工程院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