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科學家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2021-01-09 中國小康網

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嫦娥四號月背著陸區地下分層結構示意圖。 國家天文臺供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27日發布消息說,該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測月雷達的直接就位測量,獲得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月表下物質的特性參數,以及濺射物內部地層序列,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科學家表示,月球背面地下結構被首次揭曉,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將極大提高人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北京時間當天凌晨,中國科學家在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完成這一重大發現的研究成果論文,獲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介紹說,嫦娥四號探測器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盆地內的馮·卡門(Von Kármán)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馮·卡門撞擊坑形成於前酒海紀,中心位置為月球南緯44.45度、東經176.3度,直徑約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嫦娥四號月球車的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做CT(計算機斷層掃描)的設備,其高頻通道的穿透深度是嫦娥三號的3倍多,於月背著陸次日早上開始工作。這次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領導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是基於前兩個月晝期間500兆赫茲(MHz)的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的數據,研究團隊通過計算分析月球淺層物質的特性參數,包括電磁波在月表下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介電常數、密度、損耗角正切和鈦鐵含量等,並根據獲得的物性參數和雷達圖像,沿著月球車行走的106米路徑,在深度40米範圍內,識別出3個不同地層單元。

第一單元為從月球表面到地下12米的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塊,此月壤層形成於多個撞擊坑互疊的濺射物之上,這些濺射物可能來自周邊的芬森(Finsen)和馮·卡門L撞擊坑等。

第二單元從地下12米到24米,這是雷達圖像上回波強度最大的區域,表明內部存在大量的石塊,甚至形成有碎石層和碎石堆,說明濺射物的沉積不僅僅是地毯式的鋪散,也會伴隨著物質之間的剪切、混合、挖掘以及二次撞擊坑結構擾動等複雜的地質過程。

第三單元從地下24米到40米,雷達回波明暗交替變化,是不同時期、更古老的濺射物的沉積和風化產物。

深度40米以下雷達信號微弱,高頻通道雷達信號已無法推斷其物質特性。科研團隊結合區域地質歷史,推測在嫦娥四號著陸點附近,完整的月海玄武巖覆蓋在月表以下大於40米深度。(完)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及測月雷達等數據,對著陸區光譜、石塊分布、淺層結構等進行分析,獲得著陸區形貌,物質礦物組成、來源及特性等科學結論。
  • 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月球對於人類而言,一直都充滿著神秘感,而所謂的月球就是我們肉眼看到的月亮,在漆黑的夜晚非常的皎潔明亮,給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但他又有一種威嚴在讓人們十分的敬畏!
  • 「嫦娥四號」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馮卡門撞擊坑直徑約為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做CT的設備,它在2019年1月4日早上9點29分35秒開始工作。
  • 嫦娥四號再立新功,揭開月球背面淺層地表結構的神秘面紗!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這個夢不僅實現了,還對月球進行了很多的深入的研究。在對月球的探索中,我國後來居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北京時間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陸!這在月球探索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 ...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
    2020-02-27 03:12:43來源:FX168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神秘面紗】北京時間2月27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
  • 人類首次!中國科學家基於嫦娥四號揭曉月背地下結構
    來源:中國新聞社記者:孫自法 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月球對於人類而言,一直都充滿著神秘感,而所謂的月球就是我們肉眼看到的月亮,在漆黑的夜晚非常的皎潔明亮,給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但他又有一種威嚴在讓人們十分的敬畏!月球也是第1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天體,在1958年的時候,美國和前蘇聯也曾經發射過月球探測器,只不過最後也失敗而告終,而在1959年的時候美國成功發射了月球探測器,而在1969年的時候,美國就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計劃,一共有12名美國太空人成功地登陸上了月球,並採集到了月球的樣本,這也見證了人類對太空探索的奇蹟,並增長了人類對月球的認知。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及測月雷達等數據,對著陸區光譜、石塊分布、淺層結構等進行分析,獲得著陸區形貌,物質礦物組成、來源及特性等科學結論。
  • 月球背面地下有什麼?玉兔二號對月球「做CT」
    月背地下3個地層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國家天文臺供圖【核心閱讀】基於「玉兔二號」月球車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到的數據,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下分層結構。
  • 鍾南山判斷疫情4月底基本控制;我科學家首次揭示月背地下淺層結構
    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純科技圖為嫦娥四號月背著陸區地下分層結構示意圖。國家天文臺供圖●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上搭載測月雷達,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
  • 人類首次!嫦娥四號為啥能在月球背面幹成這件大事?
    (原標題:人類首次!嫦娥四號為啥能在月球上幹成這件大事?)1月11日下午,探月工程傳來捷報,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與地球的測控通信,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探月的第一行足跡,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新篇章。而這是中國航天科技人員,不畏高風險和高難度,攻堅克難,勇於創新的結果。
  • 看到「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成功揭開月球表面的神秘面紗!
    看到「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成功揭開了月球表面的神秘面紗!宇宙是浩瀚無垠的,人類探索了這麼多年,對它的了解也不過是皮毛。人類自認為地球在宇宙中非常巨大,可當人類真正進入太空的時候,才發現宇宙中存在著數以億萬顆比地球大的星球。
  • 玉兔二號首次測得月背地下40米地質分層結構
    北京時間2月27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該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一研究成果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人類首次!首張月球背面圖片來啦!(附視頻和圖片)
    中國成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 人類第一張月球背面照片,中國製造!
    中國成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專家介紹,月球背面這張「面孔」並不漂亮,是一張「麻子臉」,隕石坑數量比月球正面要多得多。    月球背面還是個「厚臉皮」,月殼從整體來講比正面要厚。科學家們研究認為,由於月球背面的月殼很厚,熔巖無法溢出,而正面月殼很薄,熔巖很容易破縫流淌在表面,所以背面比正面「白皙」。
  • 月球背面存在外星人?中國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揭開謎底!
    2018年12月8日2點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改二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隨後它在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2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上,為人類開啟了首次「月背之旅」,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94次發射,次年,1月3日上午,北京時間10點26
  • 這就是月球的背面(神秘照片)
    中國的「嫦娥四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成功實施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這也是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正面之後,中國探測器再度造訪月球,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正面與背面均成功完成探測器軟著陸的國家!
  •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目標鎖定2個「國際首次」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12月8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