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辦公廳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關於開展2020年度科普融創培植...

2020-11-24 澎湃新聞

科協辦函普字〔2020〕58號

各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中科院院屬各單位,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在全社會厚植創新發展沃土,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擬共同實施2020年度科普融創培植計劃(以下簡稱融培計劃),培育科普融創團隊,推動高端資源科普化,生產傳播緊跟時代潮流、回應公眾關切、兼具人文關懷的科普作品,引導公眾更好地了解國家科技戰略布局、了解重大科技進展與突破、了解新聞熱點事件的科學內涵,有力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制定選題指南

為實施好本年度融培計劃,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組織相關專家,聚焦國家戰略布局、科學技術前沿、社會生活熱點,共同研究制定《2020年科普融創選題指南》(以下簡稱《選題指南》,詳見附件1),並請各全國學會、省級科協、中科院院屬單位結合工作實際推進工作,加強宣傳,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圍繞《選題指南》開展科普創作。

二、團隊申報評審

以科普創作為持續發展方向、有志於通過融培計劃提升業務能力和業界影響力的社會團隊,包括依託於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社會團體的創作團隊和不具備法人資格的自然人組成的創作團隊,可根據《科普融創團隊申報書》(附件2)和《選題指南》的有關要求提交團隊及作品申報材料,融培計劃具體實施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將組織專家隊就團隊情況、作品質量、預期傳播效果等要素進行綜合評估,對於入選的團隊將授予「科普中國融創團隊」稱號,並支持其入駐科普中國科普號,對其作品生產傳播給予一定支持。

三、開展融創傳播

融培計劃將密切聯繫科研團隊、創作團隊與媒體渠道,邀請相關專家、資深科普人和媒體代表出任「科普中國融創導師」並組建「科普中國融創學院」,不定期開展線上線下培訓,在科普作品的選題策劃、資源採集、設計製作和傳播評估等各環節向融創團隊提供專業諮詢和資源支持。

融培計劃將入圍作品在科普中國傳播矩陣上百家媒體同步首發,推送至科普中國雲平臺和中科院科普雲平臺,並鼓勵團隊後續自行拓展渠道廣泛傳播。入圍作品在線上線下傳播推廣的顯著位置標註「科普中國」標識,版權歸中國科協所有,創作團隊具有署名權和網絡傳播權。

四、持續培育扶持

融培計劃將組織有關專家對融創團隊圍繞《選題指南》生產的原創作品品質及其傳播效果進行評審,據此對作品予以不同額度的經費扶持。融培計劃擬於年底對各團隊的創作與傳播績效進行綜合評估,對於本年度取得較為突出成績、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力的團隊授予「2020年度科普中國融創之星」稱號,並推薦參與「科創中國」、全國雙創活動周等相關活動。

五、有關要求

(一)有意參與申報的團隊可訪問科普中國融合創作頻道(http://c.kepu.cn)查閱前期成果情況,下載相關附件,並根據要求提交《科普融創團隊申報書》和選題作品,報送至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申報截止日期為 2020年11月30日。

(二)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具有融培計劃申報評審、融創傳播、培育扶持的審議權。融培計劃申報團隊要保證在申報及後續實施過程中均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智慧財產權及其他合法權益。

(三)有以下情形的,融培計劃有權對入圍的融創團隊進行重新審核,並依據其過錯的嚴重程度分別或同時採取撤銷稱號、暫緩撥款、終止撥款、追回部分或全部支持款項、撤銷對該團隊的資助以及三年內暫停申報資格等相應措施,並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1.申報團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侵犯任何第三方的智慧財產權及其他合法權益;

2.團隊實施內容、經費支出、結項成果等與融培計劃的約定存在重大差異;

3.申報團隊存在其他弄虛作假、挪用資助資金、違反協議等情形;

4.申報者有其他嚴重違法違紀行為。

六、聯繫方式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姚小燕 殷向榮 黎 文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四街4號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100190)

聯繫電話:010-58813906 58813701 58812532

電子郵箱:yddzptj@cnic.cn

諮詢QQ群:科普融創(群號:236517337)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李大林 谷美慧

聯繫電話:010-68571652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陳 蕊

聯繫電話:010-68597551

附件:(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附件詳情)

1.2020年科普融創選題指南

2.科普融創團隊申報書

中國科協辦公廳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

2020年6月18日

2020年科普融創選題指南

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圍繞國家前瞻性戰略部署,聚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和重大計劃等,深入解讀其部署實施的戰略意義、剖析決策背後的科學依據、展示實施過程中的關鍵核心科學技術,科學詮釋戰略布局相關成果對人類、自然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關鍵影響,挖掘科學事件背後的科學人文意義,傳遞科學精神,引導公眾理性科學地認識國家科技戰略部署。

(一)重大戰略舉措

促進公眾對國家戰略發展規劃的理解,帶動全社會科技產業對國家戰略發展規劃的支撐,圍繞我國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背後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等進行科普創作。

1.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脫貧攻堅戰;3.粵港澳大灣區;4.長江經濟帶發展;5.「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6.河北雄安新區;7.西電東送。

(二)空天探測、開發和利用

圍繞探索、開發和利用地球以外空間的綜合性科技布局,包括空間科學衛星系列、深空探測、首次中國自主火星探測、地球觀測與導航、新型太空飛行器和重型運載火箭等開展科普創作。

1.長徵五號B型火箭;2.新型載人試驗飛船;3.北鬥衛星導航系統;4.火星探測;5.長徵八號火箭;6.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7.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8.載人空間站建設。

(三)深藍技術研發與應用

圍繞服務於發展泛在融合、綠色寬帶、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網際網路技術等開展科普創作。

1.第五代移動通信(5G);2.大數據;3.人工智慧;4.區塊鏈;5.量子計算;6.雲計算;7.第三代半導體晶片;8.一體化融合網絡;9.自然人機互動技術;10.E級(百億億次級)計算。

(四)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和利用

結合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部署,重點圍繞維護海洋主權和權益、開發海洋資源、保障海上安全、保護海洋環境的重大關鍵技術,包括深海探測、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和大型海洋工程裝備等開展科普創作。

1.載人深潛;2.國產航母;3.海洋資源開發;4.海洋資源利用;5.海洋、海島與海岸帶保護;6.飽和潛水;7.深遠海搜救打撈。

(五)深地極地探測、開發和利用

結合面向深地極地探測開發的技術需求,重點圍繞深地資源勘探理論及技術裝備、極地環境觀測及資源開發利用等開展科普創作。

1.地下空間利用;2.深部探測技術;3.地下礦產資源;4.物質結構液化;5.極區環境觀測;6.地熱能;7.極區變化對氣候的影響;8.極區資源探測與利用;9.我國主導的大型極區國際合作計劃。

(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圍繞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複雜科學研究系統——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意義、科學原理、建設歷程及應用成果等開展科普創作。

1.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2.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3.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4.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5.大型低速風洞;6.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7.上海光子大科學裝置群;8.國產破冰船;9.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10.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11.蘭州重離子加速器;12.大亞灣中微子實驗;13.郭守敬望遠鏡(LAMOST);14.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15.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16.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17.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

二、聚焦科學技術前沿

針對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重大科研技術本身進行追蹤和策劃,聚焦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深入剖析其科學內涵、技術影響和歷史地位,挖掘科學事件背後的科學人文意義,傳遞科學精神,激發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興趣並對科技發展現狀形成準確的認知。

(一)宇宙探索

圍繞人類對宇宙認識探索的歷史,革命性的宇宙探索工具,人類對太空認識的進步及背後的故事展開科普創作。

1.火星探測;2.月球探測;3.空間生命科學;4.空間天文;5.空間物理;6.小行星探測;7.黑洞;8.微重力科學;9.星系的結構、形成與演化。

(二)生命認知

圍繞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最新研究進展等開展科普創作。

1.病原微生物與宿主免疫;2.個性化藥物;3.疫苗;4.腦科學與類腦智能;5.微生物;6.動物;7.合成生物學植物;8.基因組學;9.植物;10.微生物組計劃;11.再生醫學;12.心理學;13.幹細胞研究;14.重大疾病預防治療。

(三)地球發現

圍繞地球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等展開科普創作,促進公眾理解地球內部的秘密,喚起大眾對地球家園的保護意識。

1.大氣科學;2.地理學;3.地質學;4.地球物理;5.地球化學;6.水文學;7.海洋科學。

(四)物質結構

圍繞物質結構及基本組成的最新研究進展開展科普創作。

1.凝聚態物理;2.高能物理;3.超常環境下的系統力學;4.量子力學;5.高分子化學;6.等離子體物理。

(五)其他

圍繞其他領域的前沿研究開展科普創作。

1.數學;2.系統科學;3.儀器科學與技術。

三、關注社會生活熱點

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前沿科技的成果轉化,都會影響人們的生活並最終帶來變革。採用「新聞導入,科學解讀」的方式,針對社會生活熱點,用科學的聲音實時準確釋疑其中的關鍵科技問題,挖掘科學事件背後的科學人文意義,傳遞科學精神,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抗擊謠言傳播。

(一)災害事故

針對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背後成因、應對措施以及救援知識、風險管控等開展科普創作。

1.洪澇災害;2.地震災害;3.森林災害;4.生物災害;5.氣象災害(颱風、冰雹、沙塵暴、旱災、雨雪冰凍等);6.海洋災害(風暴潮、海嘯等);7.地質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8.安全事故(化工事故、礦山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建築施工事故、工貿事故、火災等);9.環境災難;10.重大風險管控。

(二)安全生活

圍繞家庭、食品、公共場所、交通出行以及網絡空間的安全問題等開展科普創作。

1.自救急救常識;2.食品安全;3.個人信息安全;4.家庭安全;5.社區安全;6.公共場所安全;7.校園安全;8.交通安全;9.旅遊安全。

(三)健康生活

圍繞公眾關心的衛生健康問題,如傳染病防控、心理衛生、重點人群健康管理、健康生活方式等開展科普創作。

1.傳染病防控(新冠病毒感染、呼吸道疾病、愛滋病等);2.科學就醫;3.心理衛生;4.兒童肥胖;5.兒童近視預防;6.老年人健康管理;7.慢性病;8.健康生活方式;9.科學健康觀;10.衛生應急;11.飲食營養與合理膳食;12.合理用藥。

(四)重大熱點

圍繞重大熱點事件開展科普創作,關注其涉及的科技信息,探索事件和活動背後的科學精神等。

1.「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50周年;2.奇特天象(恆星爆發、日環食、超級月亮);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4.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5.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6.多條高鐵開通。

(五)資源與環境保護

圍繞保護自然這個重要話題,運用環境科學、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在生物安全、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資源的合理開發等方面開展科普創作。

1.生物安全;2.地球生物保護;3.自然環境保護;4.水資源; 5.森林資源;6.能量資源;7.生物資源;8.土地資源;9.居住生活環境保護。

(六)現代農業

圍繞現代農業的工業和科學技術基礎、科學養殖等開展科普創作。

1.綠色生產;2.農作物高效育種;3.農業合成生物;4.近海養殖;5.深海養殖;6.農業資源高效利用;7.有害生物長效綠色防控。

(七)能源

圍繞正在積極研究的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關注其開採、轉換、儲藏與應用的原理與技術等,開展科普創作。

1.可再生能源;2.未來先進核裂變能;3.燃料電池;4.電力儲能;5.綠色碳科學;6.其它新能源。

(八)高新技術製造

圍繞高新技術製造業的生產原理、所用技術,特別是自主核心技術等開展科普創作。

1.生物藥品製造;2.醫療儀器製造;3.儀器儀表製造;4.高速列車製造;5.飛機製造;6.太空飛行器製造;7.新能源汽車;8.大型船舶;9.智能製造。

(九)軍事科技

圍繞軍事科學技術、武器裝備及國防安全等開展科普創作。

1.軍事裝備;2.軍事歷史;3.國防安全;4.現代化軍隊管理。

(十)科學與技術獎項

圍繞科學意義重大、公眾關注度高的科學與技術獎項開展科普創作,關注獎項研究的成果,解讀科學依據,探索研究意義,挖掘科技進步突出貢獻者的研究故事等。

1.國家科學技術獎;2.諾貝爾獎;3.全國創新爭先獎;4.未來科學大獎;5.菲爾茲獎;6.科學探索獎;7.拉斯克醫學獎;8.圖靈獎;9.科學突破獎;10.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十一)主題日

圍繞與科學、技術相關的主題日,包括國際主題日、國家主題日和部委主題日等開展科普創作。

1.全國科技工作者日;2.全國科普日;3.全國科技活動周;4.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6.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7.全國防災減災日;8.全國安全宣傳諮詢日;9.中國航海日;10.全民國防教育日;11.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12.全國消防宣傳日;13.中國航天日;14.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十二)文化生活

圍繞大眾閱讀、寫作、文娛、體育及其他藝術等方面的活動開展科普創作。

1.影視文學作品解讀;2.數字媒體藝術;3.體育;4.傳統節日、節氣。

(十三)其他

圍繞公眾關心的其他話題開展科普創作。

來源:中國科協網

原標題:《中國科協辦公廳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關於開展2020年度科普融創培植計劃的通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