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科院地質專家解讀:為什麼困難重重也要進行特深科學鑽探

2021-01-22 油畫素描簡筆畫

特深科學鑽探是當今世界各大國競相開展的大型科學探索活動,是體現國家整體科學技術實力的代表性工程,也是「上天、下海、入地、登極」四大人類科學夢想中難度最大,迄今進展最慢的科學工程。這是一項耗資巨大、時間漫長、風險極高的工程。在技術上特深鑽探工程面臨著必須克服的三大關鍵問題:高溫、高壓、高地應力,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技術來攻克這道難關。

世界主要國家和我國特深鑽探的發展歷程

從20世紀末開始,美、俄、德等國競相開展了深部科學鑽探活動。美國在俄克拉荷馬州於1974年創造了當時世界最深井的記錄——羅傑斯1井,井深9854米;前蘇聯最深的一口井達到了12262米,成為當今世界最深的鑽孔,並已成為世界第一個深部實驗室;德國在海西縫合帶的結晶地塊中,先後施工了一個4000.1米深和一個9101米深的鑽孔;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瑞典、墨西哥等國也都開展過陸殼深部科學鑽探。

前蘇聯超深孔

我國科學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在呼籲開展中國大陸深部科學鑽探。進入21世紀後,國家終於批准這項工作。2000年-2007年,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CCSD),在江蘇省東海縣實施了中國第一口科學鑽探,深度達到5158米。該工程建成了亞洲第一個深部地質作用長期觀測實驗基地。2008-2015年,實施了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工程。2008年原國土資源部啟動了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Sino Probe),歷時5年,到2012年的時候,便完成了國際上規模最大、多學科聯合的地球深部探測計劃。這期間還施工了西藏羅布莎、金川、騰衝、廬樅、銅陵、南嶺等科學鑽探工程。此外,松遼盆地科學鑽、青海湖環境科學鑽以及鈾礦科學鑽等重大工程。

2006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地殼探測工程,提高地球認知、資源勘查和災害預警水平。」國務院《「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擬啟動一批「面向2030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其中地球深部探測作為「深地」的主題即將展開。有專項計劃擬安排施工一口13000米的世界最深的特深鑽孔,以及數口萬米左右的超神鑽孔。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ccsd—1井

為什麼要花費巨資開展萬米以上的特深科學鑽探呢?

首先,這是地球科學研究的需要 。人類對地球認知少之又,儘管近年來通過大洋和陸科學鑽探以及地質球物理的研究獲得了很多新論、認識,但是還有太未解之謎。探測地球深部結構、物質組成和行為的「科學」與技術,已經發達國家優先部署的國戰略。在技術上正從探測轉向觀和監,對地靜態結構球內部運動變化態過程的實時觀測和監方向發展。而最能抗幹擾點在地下深處,要埋設長觀儀器,建立深地測網,就必須打造通往地球深部的道。

其次,可以帶動深部能源、資勘查。中國工程院曾做過研究,我礦產勘查深度若能從平均500m增加的2000m,金屬資源量可以翻一番。塔裡木油田為例,勘查深度到了8000多米, 確實還有十分可觀的油氣資源。地熱是一種清潔綠色能我國優良質稟賦如果能利用好3000-10000米深的地熱資源,可以大量替代化石能解決氣汙染問題。

第三, 研發一套成熟、快速廉價的超深鑽探體系,為更多部提供技術支持。只要完成第一口特深鑽施工,我們就能獲得十分寶貴的經驗開發出整套裝備與技術體系,在今後更多的超深、特鑽施工中發揮出作用經過逐步完善就會形成一套熟技術體系,使今後的特深鑽施工取樣更多、速度快成本低從而也就能在關鍵地址上打出越來深的鑽孔,取得更豐富資料。

總而言之,可將大陸科學鑽探計劃的目歸結為「更好地了解殼內部構動力學和演變而進行的關於地殼深處物理狀態化以及過程基本研究。」

參考文獻:王達、張偉、賈軍等,特深科學鑽探的關鍵問題

相關焦點

  • 渤海鑽探完成我國最深科學鑽探井測井
    2月29日,渤海鑽探測井公司通報甲方表揚信,對松科2井施工中的突出表現給予讚揚,也對我國第一深科學鑽探井的成功測井進行總結。
  • 揭秘前蘇聯最深的超深井鑽探
    前蘇聯時期曾經鑽探過一些超深井進行地質研究。本集介紹的照片為前蘇聯最深的超深井的鑽探過程。該井位於科拉半島,鑽探深度達到了12,262米。
  • 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一波三折,歷時近仨月,科學鑽探終於圓滿完成
    依蘭隕石坑科學鑽探,從5月6日開始到7月26日,歷時80天,鑽探隊克服了重重困難,圓滿完成鑽探工作。、嚴謹證明隕石坑撞擊的時期,研究隕石撞擊後地質發生哪些變化,提取高溫高壓撞擊下物質變化信息,5月6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對依蘭隕石坑進行科學鑽探,探巖取樣開展地質勘察,進一步探索依蘭隕石坑的秘密。
  • 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主持編制的《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日訊 11月28日,《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評審會在濟南舉行,該規程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長城鑽探工程院等單位共同編寫。評審會邀請了國內知名探礦工程專家,經規程編寫小組匯報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編制說明、規程文本,專家質詢、討論、修正後,規程順利通過了專家團的評審。魯南院院長譚現鋒出席評審會議。該規程為國家能源行業標準,規定了乾熱巖鑽探工程的鑽探井身結構設計方法、鑽探設備與鑽具選型、鑽探工藝等相關技術要求。
  • 魯南院主持編制《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通過專家評審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影 濟寧報導  近日,《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評審會在濟南舉行,該規程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長城鑽探工程院等單位共同編寫
  •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主持編制的《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
    11月28日,《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評審會在濟南舉行,該規程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長城鑽探工程院等單位共同編寫。評審會邀請了國內知名探礦工程專家,經規程編寫小組匯報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編制說明、規程文本,專家質詢、討論、修正後,規程順利通過了專家團的評審。魯南院院長譚現鋒出席評審會議。
  • 中國向地下鑽探7018米,發現重大奇蹟!
    事情是這樣的:5月26日上午,在黑龍江安達市,松遼盆地大陸深部科學鑽探工程即松科二井超額完成預定目標,勝利完井。松科二井完井及取心深度達到7018米是亞洲最深科學鑽探井,是全球首個鑽穿白堊紀地層的陸相科學鑽井,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魯南院開展崩塌地質災害專項勘查工作完成野外初驗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影 通訊員 張燕 王元新 濟寧報導近日,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與新疆地勘局第一地質大隊合作的崩塌地質災害專項勘查項目完成了全部的野外工作及野外資料整理工作,並通過了主管單位組織專家進行的初步驗收。
  • 中國萬米地殼鑽探設備「地殼一號」啟程赴大慶打井
    10月15日,國內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鑽機「地殼一號」從四川廣漢市啟運前往大慶油田所在的松遼盆地,將執行「松遼盆地白堊紀大陸科學鑽探」、「深部大陸科學鑽探裝備研製」等多項科學研究任務。「地殼一號」標誌著我國成為繼前蘇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 省地質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朱學文在講話中指出,創新是全體地質科技工作者永恆的主題。由省地質調查院、省勘查技術院、313地質隊聯合中南大學共同申報的「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成功獲批,和先前「自然資源部厚覆蓋區深部資源勘查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的組建,標誌著安徽地質工作者在落實深地探測重大科技創新戰略,開展深部資源勘查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
  • 瘋狂鑽探之科拉超深鑽孔
    我們今天,主要說的是,有名的科拉超深鑽孔,科拉這是一個地名,是位於俄羅斯北端的摩爾曼斯克州內的一個半島。這是蘇聯於1970年進行的一項瘋狂的科學鑽探工作,這個鑽孔深度達到12,262米。而且這兩口「後來居上」的超深井都是石油生產井,而非鑽探井,它們是不以取得巖心為目的,這對地質學的貢獻遠遠無法與科拉超深井相提並論。我們先看看產生背景 想一想,為什麼老毛子會閒著沒事,在那麼冷的地方,冰天雪地的,打一下這麼深的地洞呢。 是想挖金子,挖銀子,還是挖石油呢。總得擁護點啥呢,答案是什麼也不為,就是任性,就是想挖。
  • 入地8000米 第一口超深井為什麼選在塔裡木?
    上天、下海、入地,是人類探索自然的三大壯舉,大陸科學鑽探是「入地」的重要手段,被稱為「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    記者日前從國際大陸科學鑽探中國委員會2007年年會上獲悉,我國地質學家將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聯手,有望在塔裡木盆地打中國第一口超深科學鑽井,並已就選址問題進行了4次研討。
  • 依蘭隕石坑完成初步鑽探任務 隕石坑遺址將建設國家冰川地質公園
            全球唯一一處隕石坑冰川遺址、我國第二個隕石坑從5月6日開始進行科學鑽探,歷經80天完成了鑽探工作,在克服重重困難後達成了既定科研目標。
  • 建功高原 地質報國
    服務西部地質工作,山東省地礦三院是國內首支踏上高原實施地質巖心科學深鑽的隊伍,鑽探水平在高難度地質巖心鑽探和科學深鑽方面獨樹一幟,先後創造國內孔深記錄十餘次,其中在2013年中國百強地質隊排名中,小口徑巖心深部鑽探排名全國第一,至今還是多項全國紀錄、亞歐紀錄乃至世界紀錄的創造者和保持者。
  • 中國地科院將創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嚴光生在會上指出,「建設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總要求,是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 中國科學家「入地」獲歷史性突破
    「向地球深部進軍」7018米深的松科二井,屬於我國實施的松遼盆地白堊系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是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實施22年以來最深鑽井,也是全球首個鑽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鑽探井。這是中國入地工程的一項標誌性成就,將為我國地球深部探測提供關鍵技術和裝備,拓展松遼盆地深部頁巖氣、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勘查開發的新空間,引領全球白堊紀陸相古氣候研究,顯著提升我國在地質歷史古氣候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校實力怎麼樣
    今年首次設立的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頒發給了為抗疫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中國地質大學的孫友宏教授等39位專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  孫友宏不僅僅是中國地質大學的教授,同時還是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領域地質鑽探工程專家,在複雜條件地質鑽探理論、技術和裝備研究方面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 如何在波浪起伏的海上進行地質鑽探?國機集團有神器
    這是為什麼呢?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國機集團中地裝衡探公司講述了大橋建設背後的秘密。原來,之所以要這樣修建,除了考慮海水流向、行車安全、船舶通航、環境協調(美學)等方面的因素,還主要取決於大橋所處海域的地質條件。港珠澳大橋建設要經過的地方,地質條件非常複雜。
  • 地質人最初的港灣——「五大地院」
    「五大地院」原指地礦部直屬的五所地質院校,時過境遷,五所地院已經成了回憶,但「五大地院」在地礦人的心目中依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曾經的「五大地院」 曾經全國的五大地院,包括北京地院、長春地院、成都地院、西安地院、河北地院。
  • 大慶油田開鑽世界第一口白堊紀大陸科學鑽探井
    本報訊18日,中國白堊紀大陸科學鑽探———「松科一井」在大慶油田南部油區正式開鑽,這是全球在陸地上實施的第一口陸相白堊紀科學鑽探井,鑽探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究距今6500萬年至1億4千萬年的白堊紀時期,地球溫室氣候的變化情況,對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