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一波三折,歷時近仨月,科學鑽探終於圓滿完成

2020-07-31 新聞夜航

依蘭隕石坑科學鑽探,從5月6日開始到7月26日,歷時80天,鑽探隊克服了重重困難,圓滿完成鑽探工作。


探索地球深部奧秘

依蘭隕石坑歷時80天完成科學鑽探


2019年12月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明研究員發現依蘭存在全國第二個隕石坑。


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一波三折,歷時近仨月,科學鑽探終於圓滿完成


為科學、嚴謹證明隕石坑撞擊的時期,研究隕石撞擊後地質發生哪些變化,提取高溫高壓撞擊下物質變化信息,5月6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對依蘭隕石坑進行科學鑽探,探巖取樣開展地質勘察,進一步探索依蘭隕石坑的秘密。


此次科學鑽探,首先遇到湖相沉積層,湖相沉積物的存在表明隕石坑的坑緣最初是連續和封閉的,坑內曾發育為一個湖泊。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陳鳴

首先第一點,我們鑽探就像我們最先所說的,首先要遇上湖相沉積,然後要穿越撞擊產生的厚層的角礫巖層,然後要達到基巖,這就是我們要原定達到鑽探的科學目標。實際的鑽探情況和我們預想的整個湖相沉積的深度、角礫巖層的深度基本是吻合的。


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一波三折,歷時近仨月,科學鑽探終於圓滿完成


因為依蘭隕石坑的複雜性,為達到科學目標,整個鑽探過程充滿著未知和探索,在國內鑽探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國際隕石坑鑽探史上也是少有的。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陳鳴

比如我們這個坑,我們也預先,也覺得他有可能就是非常年輕的坑,既然是個年輕的坑,它底部的巖石就非常鬆散,有可能這就是我們鑽探最不想看到的情況,鬆散的沙層和礫石層裡面打轉,那麼如果深度大的話,這個很容易發生卡轉,這個孔下去會造成坍塌,讓你無法動彈。


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一波三折,歷時近仨月,科學鑽探終於圓滿完成


依蘭隕石坑完成科學鑽探

找到隕石坑存在的核心證據


在這80天裡面,鑽探隊每天基本都在鑽探,70%到80%的時間都在處理這些問題。鑽探工作一波三折,鑽探結果也的確讓人興奮。通過對鑽探出來的樣本分析,科學證實了依蘭隕石坑的真實存在。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陳鳴

我們目前做了一些初步的數據,數據比較分析看,沒遇到過這種困難的情況,也就是說這種砂礫巖層,鬆散巖層厚度有那麼大的。國際上目前沒有一個隕石坑,我們這種類型的隕石坑叫做簡單的隕石坑,我們依蘭隕石坑屬於簡單隕石坑、碗形坑。這個砂礫巖層有那麼厚,厚度是真的很困難,所以從這個地域條件上應該說要比岫巖隕石坑難度更大。


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一波三折,歷時近仨月,科學鑽探終於圓滿完成


鑽探到達了可以證實發生過撞擊而產生的角礫巖層,最後到達基巖。這與預測的數據基本吻合,達到了鑽探的科學目標。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陳鳴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在撞擊坑的底部提取到了強烈撞擊的一些物理證據,撞擊高溫高壓導致巖石發生強烈物質變化的一些系統資料,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鑽探要達到的目標,這是撞擊的直接證據,確定就是一個隕石坑,這個隕石坑與地表發現的證據是相吻合。


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一波三折,歷時近仨月,科學鑽探終於圓滿完成


鑽探結束後,專家將提取樣本進行科學分析,隕石坑的歷史、撞擊的準確時間,這些都可以通過實驗室分析獲得數據。在今後幾個月至半年時間裡,可獲得比較系統的資料。下一步,依蘭縣將依託隕石坑進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開發。不久的將來,全球唯一一處隕石坑冰川遺址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版權歸新聞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請聯繫我們

圖片來源: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相關焦點

  • 依蘭隕石坑完成初步鑽探任務 隕石坑遺址將建設國家冰川地質公園
            全球唯一一處隕石坑冰川遺址、我國第二個隕石坑從5月6日開始進行科學鑽探,歷經80天完成了鑽探工作,在克服重重困難後達成了既定科研目標。
  • 依蘭隕石坑鑽探發現強烈撞擊證據
    近日,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歷時80天結束,此次發現了強烈撞擊的核心證據。據了解,依蘭隕石坑鑽探首先遇到湖相沉積層,然後穿越撞擊產生的角礫巖層達到基巖,這是原定要達到的鑽探目標,與預測的數據基本吻合。據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介紹,在撞擊坑的底部提取到了強烈撞擊的一些物理證據,撞擊高溫高壓導致巖石發生劇烈變化的一些資料,這是撞擊的直接證據,確定這個隕石坑與地表發現的證據完全吻合。在鑽探過程中,鑽探隊提取了一套樣品帶回去進行分析,隕石坑的歷史、撞擊的準確時間都可以通過實驗室分析獲得數據,在今後幾個月裡可以獲得比較系統的資料。
  • 黑龍江依蘭隕石坑鑽探發現強烈撞擊證據
    近日,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歷時據了解,依蘭隕石坑鑽探首先遇到湖相沉積層,然後穿越撞擊產生的角礫巖層達到基巖,這是原定要達到的鑽探目標,與預測的數據基本吻合。據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介紹,在撞擊坑的底部提取到了強烈撞擊的一些物理證據,撞擊高溫高壓導致巖石發生劇烈變化的一些資料,這是撞擊的直接證據,確定這個隕石坑與地表發現的證據完全吻合。
  • 依蘭真被小行星撞過一下
    鑽探隊從隕石坑底部提取到巖石樣本。自5月6日起,歷經80天連續工作後,依蘭隕石坑科學鑽探工作傳來捷報,鑽探隊克服諸多困難,圓滿完成了對依蘭隕石坑的科學鑽探工作。通過此次鑽探,不僅發現了隕石撞擊的直接證據,隕石坑的歷史、撞擊的準確時間,也將在未來實驗室分析後獲得更精準數據。
  • 鑽探已到達湖相沉積層21.5米,專家發現隕石坑多年前的樣子!
    編者按:說到湖泊,大家可能都見過,但是隕石坑內的湖泊大家可能就沒見過了吧,今天就繼續關注依蘭隕石坑,了解鑽探的進展,看看是否有新的發現。 全文共873字,閱讀大約需要2分15秒。
  • 「依蘭隕石坑」是如何發現的?
    陳鳴提供  12月24日,一個重大發現正式公布: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公布了最新科研成果——在哈爾濱市依蘭縣境內新發現一個隕石坑。依蘭隕石坑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從此我國該類型地質構造增添了一個重要的新成員。  消息公布後,引發強烈關注。尤其對於哈爾濱市民來說,這更是一份驚喜:「中國第二個隕石坑,就在哈爾濱,就在咱家門口!」
  • 依蘭發現這處神秘所在,中科院「出手了」……
    5月6日在依蘭縣,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組織專業隊伍啟動鑽機,對「依蘭隕石坑」進行科學勘查一「探」究竟。
  • 哈爾濱發現新隕石坑,中科院「出手」了……
    5月6日在依蘭縣,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組織專業隊伍啟動鑽機,對「依蘭隕石坑」進行科學勘查一「探」究竟。2019年12月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公布,該所在哈市依蘭縣發現了一個新的隕石坑,該隕石坑被命名為「依蘭隕石坑」。
  • 地礦三院「探海1號」淺海鑽探平臺維護改造工作順利完成
    地礦三院「探海1號」淺海鑽探平臺維護改造工作順利完成 2020-12-02 15:13:15
  • 渤海鑽探完成我國最深科學鑽探井測井
    2月29日,渤海鑽探測井公司通報甲方表揚信,對松科2井施工中的突出表現給予讚揚,也對我國第一深科學鑽探井的成功測井進行總結。
  • 關於「依蘭隕石坑」的那些事,都在...
    科研工作10年前啟動 2009年,在岫巖縣城東北方向蘇子溝鎮羅圈溝裡村,岫巖隕石坑被發現,它也被稱為中國第一隕石坑。之後的10年間,中國境內再無被科學界證實的隕石坑被發現,直到發現依蘭隕石坑的消息正式公布,因此依蘭隕石坑成為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
  • [午間道]鑽探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午間道]鑽探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鑽探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 依蘭縣隕石坑有哪些獨特之處?
    今天,我們將繼續關注依蘭隕石坑,揭秘這個形成在白堊紀花崗巖基巖上的天外之吻。隨著科學鑽探的開始,依蘭隕石坑逐漸揭開神秘面紗,這個形成在白堊紀花崗巖基巖上的天外之吻也慢慢展露不為人知的一面。依蘭縣文廣旅局 工作人員 王本昆據陳鳴教授說,全世界190多個隕石坑中,唯一的隕石坑冰川遺址,獨特性,隕石坑冰川疊加的遺址。
  • 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我國第二個隕石坑 為星球撞擊遺蹟
    東北網12月25日訊(記者 遲亦達)記者從哈爾濱市依蘭縣獲悉,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在依蘭縣境內證實發現了我國第二個隕石坑——依蘭隕石坑。依蘭隕石坑是一個星球撞擊遺蹟,直徑1850米,深度150米,形成在白堊紀花崗巖基巖上。
  • 揭秘|依蘭縣隕石坑有哪些獨特之處?
    今天,我們將繼續關注依蘭隕石坑,揭秘這個形成在白堊紀花崗巖基巖上的天外之吻。隨著科學鑽探的開始,依蘭隕石坑逐漸揭開神秘面紗,這個形成在白堊紀花崗巖基巖上的天外之吻也慢慢展露不為人知的一面。依蘭縣文廣旅局 工作人員 王本昆據陳鳴教授說,全世界190多個隕石坑中,唯一的隕石坑冰川遺址,獨特性,隕石坑冰川疊加的遺址。
  • 中國地科院地質專家解讀:為什麼困難重重也要進行特深科學鑽探
    前蘇聯超深孔我國科學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在呼籲開展中國大陸深部科學鑽探。進入21世紀後,國家終於批准這項工作。2000年-2007年,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CCSD),在江蘇省東海縣實施了中國第一口科學鑽探,深度達到5158米。該工程建成了亞洲第一個深部地質作用長期觀測實驗基地。2008-2015年,實施了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工程。2008年原國土資源部啟動了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Sino Probe),歷時5年,到2012年的時候,便完成了國際上規模最大、多學科聯合的地球深部探測計劃。
  • 中國第二個被發現的隕石坑—黑龍江依蘭隕石坑
    2019年12月24日,國內知名的科學期刊《科學通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鳴研究員等人的論文:依蘭隕石坑:我國東北部一個新發現的撞擊構造此文一出,雖然新聞媒體有過廣泛報導,但總體感覺大眾好像對此關注不多。
  • 中國萬米地殼鑽探設備「地殼一號」啟程赴大慶打井
    10月15日,國內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鑽機「地殼一號」從四川廣漢市啟運前往大慶油田所在的松遼盆地,將執行「松遼盆地白堊紀大陸科學鑽探」、「深部大陸科學鑽探裝備研製」等多項科學研究任務。「地殼一號」標誌著我國成為繼前蘇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 我國鑽探南海洋殼成功!獲取蘊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巖
    今天下午舉行的大洋鑽探50年報告會暨專著首發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帶來一個好消息:正在南海北部深海區進行的大洋鑽探航次取得成功,在深度近3900米的海底,已在海底以下鑽到1600多米深度,獲取了一批極富科學價值的玄武巖巖芯。
  • 中國鑽探發現南海東部次海盆3300萬年前"出生"
    目前,大洋鑽探是科學家了解海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去年1月28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並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鑽探IODP349航次從我國香港起航。32位來自11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歷經兩個月的海上研究,349航次在臺灣地區基隆港靠岸,宣告南海新一輪大洋鑽探畫上圓滿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