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探隊從隕石坑底部提取到巖石樣本。
自5月6日起,歷經80天連續工作後,依蘭隕石坑科學鑽探工作傳來捷報,鑽探隊克服諸多困難,圓滿完成了對依蘭隕石坑的科學鑽探工作。通過此次鑽探,不僅發現了隕石撞擊的直接證據,隕石坑的歷史、撞擊的準確時間,也將在未來實驗室分析後獲得更精準數據。
鑽探啟動
撩開依蘭隕石坑「神秘面紗」
2019年12月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公布,該所在我市依蘭縣發現了一個新的隕石坑,該隕石坑被命名為「依蘭隕石坑」。
據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介紹,依蘭隕石坑是一個形成在地球造山帶(地殼強烈活動區)的隕石坑,直徑1850米、深度150米,初步判斷隕石坑形成在白堊紀花崗巖基巖上。「依蘭隕石坑是小行星撞擊地表形成的,撞擊的能量相當於500至800個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造成非常高的溫度和壓力」。
為科學、嚴謹證明隕石坑撞擊的時期,研究隕石撞擊後地質發生了哪些變化,提取高溫高壓撞擊下物質變化信息,5月6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對依蘭隕石坑進行科學鑽探,探巖取樣開展地質勘察,進一步撩開依蘭隕石坑「神秘面紗」。
困難重重
80天完成鑽探史上罕有
想揮動科學的「翅膀」,穿越時空、探求真相,絕非一件易事。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從啟動伊始到圓滿完成,鑽探隊克服了重重困難。
為實現科學鑽探目標,整個鑽探過程充滿著未知變數和困難。陳鳴介紹:「這種鑽探在國內鑽探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國際隕石坑鑽探史上也是罕有的。」
「按照我們最初預計,45天就可以完成鑽探,但實際情況不是我們預計的那樣,1個月過去,我們才完成了鑽探總工作量的15%。」陳鳴回憶,最大的困難來自地質的複雜性。「鑽探一開始,我們就遇到了鑽探隊員最不想看到、最頭疼的情況,那就是隕石坑底部的巖石非常鬆散,在鬆散的沙層和礫石層裡面進行鑽探,如果達到一定深度,很容易造成坍塌,使整個鑽探工作『癱瘓』。」
再困難也要完成,越複雜越要謹慎。自5月6日開始,鑽探隊員們邊鑽探邊研判,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鑽探工作,終於歷時80天完成了科學鑽探預期目標。
收穫頗豐
發現隕石撞擊直接證據
收穫欣喜緊隨著辛勤付出,經過科學鑽探,依蘭隕石坑的「前世今生」越來越清晰。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發現了隕石撞擊的直接證據。經過鑽探,我們在撞擊坑的底部提取到了強烈撞擊留下的一些物理證據,撞擊高溫高壓導致巖石發生劇烈變化的一些系統資料,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鑽探要達到的目標。」陳鳴介紹,依蘭隕石坑科學鑽探首先遇到湖相沉積層,然後穿越撞擊產生的角礫巖層達到基巖,這就是原定要達到的鑽探科學目標,與預測的數據基本吻合。
在鑽探過程中,鑽探隊還提取了一套樣品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隕石坑的歷史、撞擊的準確時間,都可以通過實驗室分析獲得更精準的數據。
今後,如何做好依蘭隕石坑後續的規劃、開發、保護工作,陳鳴也給出了具體的建議。他表示,可以依託依蘭隕石坑,打造建設行星科學研究基地和撞擊物質變化的高溫高壓研究基地。依託隕石坑,依蘭縣也正在對旅遊產業和科普產業的建設和開發進行科學謀劃。不久的將來,依蘭隕石坑將煥發出更大的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哈爾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