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蘭隕石坑」是如何發現的?

2020-11-29 哈爾濱新聞網

依蘭隕石坑衛星圖片。陳鳴提供

  12月24日,一個重大發現正式公布: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公布了最新科研成果——在哈爾濱市依蘭縣境內新發現一個隕石坑。依蘭隕石坑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從此我國該類型地質構造增添了一個重要的新成員。

  消息公布後,引發強烈關注。尤其對於哈爾濱市民來說,這更是一份驚喜:「中國第二個隕石坑,就在哈爾濱,就在咱家門口!」

  但驚喜之餘,圍繞著依蘭隕石坑市民也有諸多疑問。為此,記者採訪了依蘭隕石坑的主要發現人、科研團隊牽頭人——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

  依蘭隕石坑何時形成?

  白堊紀結束後,一顆小行星從天而降

  「隕石坑,顧名思義,就是隕石砸出來的坑。」陳銘的開場白通俗易懂。

  他介紹,隕石坑的科學定義是指行星、衛星、小行星或其他天體表面通過隕石撞擊而形成的環形凹坑。依蘭隕石坑就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形成的一個環形凹陷。位於三江平原西部邊緣、小興安嶺餘脈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帶,地理坐標為:北緯46°23′03″,東經129°18′40″。隕石坑的直徑為1850米,深度為150米。

  這顆小行星到底什麼時候撞擊的地球?換句話說,依蘭隕石坑有多大年齡?面對這個問題,陳銘回答很嚴謹。他告訴記者,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依蘭隕石坑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到白堊紀時期形成花崗巖基巖上而形成的。而白堊紀結束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所以目前只可以確定依蘭隕石坑形成時間小於6500萬年。具體的形成時間,需要今後進行後續科學研究才能作出科學準確的判定。

  坑裡的隕石去哪兒了?

  大部分在撞擊中氣化,小部分早已風化

  「砸出依蘭隕石坑後,這顆小行星去哪兒了?」很多市民有這樣的疑問。陳銘說,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說說這顆小行星本身。

  「別看這顆小行星撞擊出直徑為1850米、深度為150米的隕石坑,其實這顆小行星本身並不算太大,根據我們的估算,它的直徑大約在50—100米之間。」陳銘介紹,別看這顆小行星的「個頭」不算大,但是它的能量可不小,它當時撞擊地球的速度大約在15—25公裡/秒。這比子彈的飛行速度還要快上許多倍,所以這顆與地球親密接觸的小行星,大部分都已經在撞擊中氣化了。即使有一小部分在撞擊後飛散在隕石坑附近,在漫長的歲月裡也會風化。「所以,有人問我能不能在依蘭隕石坑附近發現隕石碎片,我只能做個比喻,這絕不亞於大海撈針。」

  如何發現依蘭隕石坑?

  科研工作10年前啟動,多次考察找到關鍵證據

  2009年,在岫巖縣城東北方向蘇子溝鎮羅圈溝裡村,岫巖隕石坑被發現,它也被稱為中國第一隕石坑。之後的10年間,中國境內再無被科學界證實的隕石坑被發現,直到發現依蘭隕石坑的消息正式公布,因此依蘭隕石坑成為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

  「這兩個隕石坑都是我們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的。」說到這裡,陳鳴言語裡透著驕傲。

  科研人員做了哪些工作,才發現了依蘭隕石坑?「其實早在10年前,我們團隊對依蘭隕石坑的科研工作就已經啟動了。」陳銘說。

  「依蘭隕石坑的發現,絕不像很多人臆想的那樣,就是坐在電腦前看看衛星雲圖就可以發現的,這是一項涉及多學科、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陳鳴介紹,隕石坑發現的認定在科學界有著嚴格標準,在發現岫巖隕石坑後,他牽頭的科研團隊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依蘭隕石坑的發現認定上。尤其是今年6月19日、7月17日陳銘先後兩次來依蘭縣實地考察調研,經過一系列科學研究,終於找到了隕石撞擊起源的關鍵證據。「我們在隕石坑內充填的花崗巖角礫中,找到了礦物衝擊變質的證據,這項證據的發現,為依蘭隕石坑的撞擊起源提供了有力證明。」

  「科學的樂趣是成功,但成功來源于堅持。科學是做出來的,基礎研究是沒有預見性的。」在陳鳴看來,只要找準一個科學方向不斷前行,就可能取得成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個人不可能把幾把椅子坐熱。」他認為,踏踏實實幹事,對科學始終存有遠見,才能把控好自己的「航向」。

  「光有執著也不夠,目前國內隕石坑領域的科研團隊並不少,科研水平較高的就有10餘個。」陳銘說,能夠在依蘭隕石坑的認定工作上取得一些成果,也有一些運氣成分在其中。

  依蘭隕石坑有何意義?

  為行星科學和地質學研究提供「天然隕石坑實驗室」

  據相關統計,世界上被科學證實的隕石坑有190餘個。比較知名的有美國亞利桑那隕石坑、墨西哥尤卡坦隕石坑、俄羅斯通古斯隕石坑等。陳銘介紹,我國隕石坑研究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以前在國際隕石坑分布版圖上,中國一直是空白。直到2009年,岫巖隕石坑的發現,讓中國在隕石坑的版圖上有了一席之地。如今,依蘭隕石坑的發現,無疑讓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從此我國該類型地質構造增添了一個重要的新成員。

  「隕石坑對研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質歷史上與星球碰撞有關的重大環境變遷和災變事件、地球深部物質行為以及礦產資源等均具有重要意義。」據陳鳴介紹,中國陸地面積佔全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十五分之一,因此中國隕石坑研究對推動世界行星科學與地質科學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依蘭隕石坑的發現,為我國行星科學和地質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珍貴的「天然隕石坑實驗室」。按照計劃,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已聘請遼寧省冶金地質四零四隊有限責任公司2020年3月份實地鑽井勘探,進一步完善相關科學資料。依蘭縣將全力配合鑽探工作,做好後續的規劃、開發、保護工作。

  除了科研意義之外,依蘭隕石坑還具有重大的科普意義。「比如德國的裡斯隕石坑,面積之大幾乎看不出坑形。但是遊人卻是不論季節,絡繹不絕。我甚至見到很多日本人、韓國人。我當時就想,假若中國有,亞洲人又何必跑到歐洲去看呢?」陳銘說。

  陳銘認為,隕石坑和冰川遺蹟均屬於受民眾關注度較高的科普知識和地質景觀,未來在依蘭隕石坑上,可以建設一個特色科普教育基地或博物館,也可以建設地質公園進行旅遊開發。

  「隕石坑能把人類和太空的距離拉近,依蘭隕石坑甚至可以作為一個國際影響力的地標,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發揮長期影響。」陳銘說。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二個被發現的隕石坑—黑龍江依蘭隕石坑
    2019年12月24日,國內知名的科學期刊《科學通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鳴研究員等人的論文:依蘭隕石坑:我國東北部一個新發現的撞擊構造此文一出,雖然新聞媒體有過廣泛報導,但總體感覺大眾好像對此關注不多。
  • 在黑龍江依蘭發現我國第二個隕石坑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課題組最近在我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一個新隕石坑,即依蘭隕石坑。12月24日,相關研究在線發表於《科學通報》。據悉,依蘭隕石坑是一個星球撞擊遺蹟,它的發現為我國該類型地質構造增添了一個重要的新成員。
  • 科學網—在黑龍江依蘭發現我國第二個隕石坑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 依蘭隕石坑鑽探發現強烈撞擊證據
    近日,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歷時80天結束,此次發現了強烈撞擊的核心證據。據了解,依蘭隕石坑鑽探首先遇到湖相沉積層,然後穿越撞擊產生的角礫巖層達到基巖,這是原定要達到的鑽探目標,與預測的數據基本吻合。據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介紹,在撞擊坑的底部提取到了強烈撞擊的一些物理證據,撞擊高溫高壓導致巖石發生劇烈變化的一些資料,這是撞擊的直接證據,確定這個隕石坑與地表發現的證據完全吻合。在鑽探過程中,鑽探隊提取了一套樣品帶回去進行分析,隕石坑的歷史、撞擊的準確時間都可以通過實驗室分析獲得數據,在今後幾個月裡可以獲得比較系統的資料。
  • 中國科學家在黑龍江新發現一個星球撞擊遺蹟依蘭隕石坑
    中新網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的《科學通報》最新一期刊發封面文章稱,中國科學家近期在黑龍江省中部依蘭縣發現一個新的星球撞擊遺蹟隕石坑——依蘭隕石坑。這是繼遼寧的岫巖隕石坑之後,在中國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
  • 黑龍江依蘭隕石坑鑽探發現強烈撞擊證據
    近日,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歷時80天結束,此次發現了強烈撞擊的核心證據。據了解,依蘭隕石坑鑽探首先遇到湖相沉積層,然後穿越撞擊產生的角礫巖層達到基巖,這是原定要達到的鑽探目標,與預測的數據基本吻合。據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介紹,在撞擊坑的底部提取到了強烈撞擊的一些物理證據,撞擊高溫高壓導致巖石發生劇烈變化的一些資料,這是撞擊的直接證據,確定這個隕石坑與地表發現的證據完全吻合。
  • ...新聞網】中國科學家在黑龍江新發現一個星球撞擊遺蹟依蘭隕石坑
    ——依蘭隕石坑。這是繼遼寧的岫巖隕石坑之後,在中國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  這一星球撞擊遺蹟重要發現的科研成果封面文章,由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鳴研究員課題組完成,共同作者包括陳鳴、謝先德、肖萬生、譚大勇。他們介紹,依蘭隕石坑是一個直徑1850米的碗形凹坑,平均深度為150米,展現為一座圓弧形的環形山。隕石坑坐落在花崗巖體上,坑緣和坑底顯示巨厚的角礫狀花崗巖堆積。
  • 黑龍江依蘭發現隕石坑,三大意義引關注
    黑龍江依蘭發現隕石坑,三大意義引關注  Alex Hu • 2020-04-07 12:16:32 來源:前瞻網 E
  • 「短評」依蘭隕石坑,中國第二例確認的隕石坑,意義重大
    據中新網北京4月6日報導,中國科學家近期在黑龍江省中部依蘭縣發現一個新的星球撞擊遺蹟隕石坑——依蘭隕石坑。這是繼遼寧的岫巖隕石坑之後,在中國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我國新發現的依蘭隕石坑隕石坑的科研價值造成恐龍滅絕的隕石坑重力異常圖科學家還想了解隕石如何影響地殼的形成,解答歷史上什麼時候隕石的頻率降低
  • 依蘭發現我國第二個隕石坑,第一個是誰?它們在哪裡?長啥樣
    近幾日,科研人員在黑龍江依蘭縣發現了一個隕石坑。依蘭隕石坑在小興安嶺餘脈上,和依蘭縣城隔江相望。隕石坑是流星撞擊地球留下的遺蹟,也是人類和太空對話的窗口,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旅遊價值。依蘭隕石坑發現能為黑龍江旅遊帶來一個新熱點。
  • 依蘭隕石坑完成初步鑽探任務 隕石坑遺址將建設國家冰川地質公園
            全球唯一一處隕石坑冰川遺址、我國第二個隕石坑從5月6日開始進行科學鑽探【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發現了撞擊的直接證據,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這裡就是一個隕石坑了!】        依蘭隕石坑鑽探告罄,歷時80天的鑽探過程取得的喜人成果讓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明很是振奮。
  • 關於「依蘭隕石坑」的那些事,都在...
    為此,記者採訪了依蘭隕石坑的主要發現人、科研團隊牽頭人——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即使有一小部分在撞擊後飛散在隕石坑附近,在漫長的歲月裡也會風化。「所以,有人問我能不能在依蘭隕石坑附近發現隕石碎片,我只能做個比喻,這絕不亞於大海撈針。」 如何發現依蘭隕石坑?
  • 揭秘依蘭隕石坑 | 星球碰撞很常見,為何被研究人員發現的隕石坑卻不到200個?
    「星球撞擊遺蹟」,「全球唯一一處隕石坑冰川遺址」、「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這些名稱讓依蘭隕石坑逐漸走進人們視野,被大家所熟知。昔日百姓口中的「圈山」,如今看來充滿了神秘色彩,這其中存在哪些新奇的事,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是一個簡單碗型隕石坑。大部分坑緣保存狀態良好,三分之一的坑緣被強烈侵蝕。這個隕石坑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 依蘭發現這處神秘所在,中科院「出手了」……
    2019年12月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公布,該所在哈市依蘭縣發現了一個新的隕石坑,該隕石坑被命名為「依蘭隕石坑」。為進一步解秘依蘭隕石坑的形成和演化,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開始勘查。
  • 依蘭發現隕石坑,網友紛紛打開衛星地圖,一口氣在韓國找到五個
    依蘭發現了隕石坑,一下子上了熱搜,網友們紛紛打開衛星地圖尋找依蘭隕石坑的位置。找到依蘭隕石坑後,大家還閒不住,四處尋找隕石坑,希望能有新發現。在中國苦苦搜尋沒有結果,眾人紛紛把目光投向韓國,畢竟有傳聞說我們有的韓國都有,我們沒有的韓國也有嘛。
  • 哈爾濱發現新隕石坑,中科院「出手」了……
    5月6日在依蘭縣,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組織專業隊伍啟動鑽機,對「依蘭隕石坑」進行科學勘查一「探」究竟。2019年12月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公布,該所在哈市依蘭縣發現了一個新的隕石坑,該隕石坑被命名為「依蘭隕石坑」。
  • 依蘭隕石坑鑽探工作一波三折,歷時近仨月,科學鑽探終於圓滿完成
    依蘭隕石坑科學鑽探,從5月6日開始到7月26日,歷時80天,鑽探隊克服了重重困難,圓滿完成鑽探工作。>2019年12月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明研究員發現依蘭存在全國第二個隕石坑。,研究隕石撞擊後地質發生哪些變化,提取高溫高壓撞擊下物質變化信息,5月6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對依蘭隕石坑進行科學鑽探,探巖取樣開展地質勘察,進一步探索依蘭隕石坑的秘密。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大型隕石坑 或形成於白堊紀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印度媒體消息,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一個直徑1850米、深度150米的新的隕石坑——依蘭隕石坑。該隕石坑位於三江平原西部邊緣、小興安嶺餘脈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帶。
  • 依蘭發現大面積早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此次發現的僅有趾跡的鳥腳類恐龍足跡。  繼24日依蘭隕石坑被發現的消息公布後,25日,科研人員宣布在哈爾濱市又發現了一處史前遺蹟——早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具體地點還是在依蘭。  由化石愛好者最早發現,恐龍足跡一共70枚  這批來自史前的巨大腳印是怎麼發現的?事情要從2018年夏天說起,當時化石愛好者朱利在依蘭縣達連河鎮紅星村路邊新修開的剖面上發現了雙殼類化石和龜化石,其旁邊有一些有著明顯規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科考團隊隨後來到現場,確認這些印記為足跡化石。
  • 依蘭真被小行星撞過一下
    鑽探隊從隕石坑底部提取到巖石樣本。自5月6日起,歷經80天連續工作後,依蘭隕石坑科學鑽探工作傳來捷報,鑽探隊克服諸多困難,圓滿完成了對依蘭隕石坑的科學鑽探工作。通過此次鑽探,不僅發現了隕石撞擊的直接證據,隕石坑的歷史、撞擊的準確時間,也將在未來實驗室分析後獲得更精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