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依蘭縣,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組織專業隊伍啟動鑽機,對「依蘭隕石坑」進行科學勘查一「探」究竟。
2019年12月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公布,該所在哈市依蘭縣發現了一個新的隕石坑,該隕石坑被命名為「依蘭隕石坑」。為進一步解秘依蘭隕石坑的形成和演化,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開始勘查。
隕石坑是小行星撞擊地表而成
據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介紹,「依蘭隕石坑」是一個形成在地球造山帶(地殼強烈活動區)的隕石坑,直徑1850米,深度150米,初步判斷隕石坑形成在白堊紀花崗巖基巖上。
依蘭隕石坑是小行星撞擊地表形成的,撞擊的能量相當於500個至800個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造成非常高的溫度和壓力。
「依蘭隕石坑」的發現具有極高科學價值,它將為地球深部物質探索,提供很多信息和線索。同時,研究揭示,「依蘭隕石坑」南部坑緣的方向性大規模缺失與距今大約1萬年前末次冰河時期發生的冰川作用有關。因此,對「依蘭隕石坑」的相關研究成果,也為東北地區存在冰川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將對隕石坑進行深度450米鑽探
此次,為完成對「依蘭隕石坑」的科學勘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特邀具有豐富鑽探經驗的遼寧省冶金地質四零四隊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科學鑽探。
「預計鑽探深度為450米,鑽探時間一個半月。」陳鳴介紹,通過科學鑽探和深入勘查,可以進一步確定隕石坑撞擊的準確時間,研究隕石坑的深部地質構造,並了解隕石撞擊後地質演化歷史。
適合建設特色科普基地或博物館
今後如何做好「依蘭隕石坑」後續的規劃、開發、保護工作,陳鳴也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陳鳴介紹,從「依蘭隕石坑」的成因上和形貌上看,它和地外星球很多表面上的環形構造、環形坑是一樣的。因此依託「依蘭隕石坑」,可以建設行星科學研究基地和撞擊物質變化的高溫高壓研究基地。同時,隕石坑遺蹟均屬於受民眾關注度較高的科普知識和地質景觀,也可以在此開發打造一個特色科普教育基地或博物館。
(來源:哈爾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