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牧民分紅用麻袋裝錢 「生態畜牧業」效益顯現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青海牧民分紅用麻袋裝錢 「生態畜牧業」效益顯現

2017-12-02 17:40: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羨

    圖為合作社分紅現金擺放在桌子上。 孫睿 攝

  中新網青海天峻12月2日電 (孫睿)「通過一年的努力,今年我們合作社共分紅了65.67萬元(人民幣,下同)。」2日,來自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木裡鎮佐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理事長奎知達傑一邊用麻袋裝錢,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當日,由天峻縣14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跨鄉鎮聯合起來組建的縣級玉舟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聯合社進行了一年一度的分紅大會,分紅總金額達1304.4萬元,來自該縣的1400餘名牧民收到了20000元-70000元不等的現金分紅,牧民們用麻袋將錢背回家。

圖為合作社負責人給牧民分紅。 孫睿 攝

  作為中國首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的青海省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素有「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之稱,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青海省天然草地面積達5.47億畝,佔青海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4.74億畝。

  青海省農牧廳畜牧處處長王會林介紹,為實現中國草地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經濟協調發展,青海省從2008年起探索出適宜青海藏區的一系列試點方法,全面推進了青海省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目前成效突顯。從最初的7個純牧業村合作社試點,到全省883個純牧業村全覆蓋,再到現在961個村、11.5萬牧戶受益。

圖為牧民將分紅現金裝進麻袋。 孫睿 攝

  「玉舟聯合社從2014年成立以來,目前已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造10個,入社牧戶460戶,入股牲畜5.38萬頭(只),入股草場66.64萬畝。」天峻縣玉舟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彭措扎西說,2017年分紅資金達1304.6萬元,首次突破千萬元。

  來自天峻縣木裡鎮佐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達日傑今年43歲,幾年前一家人開車出遊時遭遇車禍,丈夫和孩子不幸遇難,孤身一人成為了當地鎮上的貧困戶,「由於家裡沒有草山和牛羊,只能靠打工維持生活,一年也只有5000元的生活費,後通過當地政府幫助投入2萬元現金入股合作社,進行放牧,如今一年也有4萬元的分紅,生活也變好了,『貧困帽』也摘了。」達日傑高興地對記者說。

圖為牧民將裝有分紅現金的麻袋背回家。 孫睿 攝

  青海省農牧廳廳長王玉虎表示,股份制合作社是創新組織經營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在實現生態保護的同時也實現了生態畜牧業的良性發展。

  數據統計,目前,青海省全省961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入社牧戶達到11.5萬戶,入社率達72.5%;整合牲畜1015萬頭只,牲畜集約率達67.8%;流轉草場2.56億畝,草場集約率達到66.9%,實現解放轉移勞動力超過兩萬人。(完)

相關焦點

  • 青海:牧民變「股東」 抱團發「羊」財
    央廣網西寧5月28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日報記者羅連軍 通訊員馬青軍)平均海拔3500米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是青南牧區澤曲草原上一個乾旱少雨的純牧業村,人均草場面積不足百畝。到2010年底,人均收入僅為2512元,是澤庫縣扶貧的重點貧困村。
  • 果洛:生態畜牧業連起廣袤草原與廣闊市場
    隨著國家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的果洛必須控制牲畜數量,以適應保護生態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步伐,解決好保護生態與促進牧業增效、牧民增收之間的矛盾,就成了擺在果洛幹部群眾面前的一道現實考題。」果洛人把目光投向了生態畜牧業和有機畜牧業。
  • 通訊: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通訊: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中新社青海海晏3月5日電 題: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作者 羅雲鵬  3月的青海湖北岸草原,依然乍暖還寒,春寒料峭。
  • 犛牛產業一體化開啟青藏高原高效畜牧業之路
    新華社西寧10月8日電(記者王大千)犛牛一年一產繁殖效率提高37%以上,牧民收入大幅增加;適度補飼提高天然草場利用效率,相關技術入選2016年農業部將在全國推廣的技術名錄;在犛牛肉與乳的營養特性研究中不斷推出新產品,產業鏈不斷延長……記者7日從青海高原犛牛研究開發中心了解到,經過長達13年的技術攻關,作為我國犛牛主產區的青海省已經形成「天然草地與栽培草地互補,犛牛繁殖、
  • 訪青海五三六九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金錦偉
    對此行為,金錦偉的家人和好朋友都感到困惑不解:「家裡不缺這個錢,在老家已經有自己的事業,吃不用愁,穿也不用愁,為什麼還要到荒涼偏遠的青海牧區去。」面對著周圍的質疑和不理解,金錦偉並未放棄心中最初的夢想,從浙江背井離鄉,捨棄陪伴自己二十多年的礦業,丟掉身家上億的稱號,獨自一人只身前往青海久治縣,在那裡創造他人生中的第二個奇蹟。
  • 青海湖上遊惟一國家溼地公園生態效益顯現
    記者26日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獲悉,總投資7690萬元人民幣的青海湖環湖惟一國家級溼地公園——沙柳河國家溼地公園生態效益已經顯現。沙柳河是青海湖第二大入湖河流,也是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湟魚的主要洄遊河道,溼地公園修建以來,通過此地洄遊的湟魚數量逐年增加。中新社記者 趙凜松 攝6月25日,航拍沙柳河湟魚洄遊通道。
  • 青海三江源牧民:致富先治草
    原標題:青海三江源牧民:致富先治草   新華網西寧10月7日電(記者李亞光)清晨迎著朝陽騎馬將牛羊趕至草場,是62歲的青海牧民多布旦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   從8歲起放牧,多布旦大多數時候都和牛羊待在一起,這樣簡單規律的放牧生活他過了大半輩子。多布旦熟稔牲畜的生活習性,把它們餵養得健康肥壯。
  • 青海狼群一夜咬死151隻羊,牧民損失嚴重
    青海狼群一夜咬死151隻羊,牧民損失嚴重狼群襲擊羊群,從牧民的角度,損失嚴重,值得同情,相關部門應該幫助,從生態的角度,這是壞事,說明狼群的領地被人類侵佔,需要驚醒。近日,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青海狼群一夜咬死151隻羊,現場「橫屍遍地」。
  • 貴州習水:構建「生態畜牧業+」產業體系 交出一份滿意的「綠色答卷」
    貴州省習水縣地處川黔渝結合部的樞紐地帶,發展生態畜牧業優勢明顯。如何將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兼顧統籌?近年來,習水縣委政府用自己的行動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綠色答卷」。立足畜牧業發展所需,按照「政府補貼、項目配套、企業幫扶、農戶籌集」方式,堅持訂單收購,支持農戶利用荒陂、草地種植飼草,增加收入。 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肥料利用」 習水實施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整體推進項目,按照「整體推進、種養平衡、生態循環、綜合利用」的思路,推動糞汙資源化利用。
  • 熊出沒,青海女牧民被棕熊咬死
    擴張領土、引發戰爭、過度開採、大肆破壞生態環境,導致滅的動物越來越多,人類才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今日,一則「青海女牧民被棕熊咬死」的新聞登上熱搜,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再次成為議題。事件還原5月12日早7時許,青海治多縣公安局扎河鄉派出所接到報警,有人稱「扎河鄉口前村有村民被棕熊叼走」。
  • 青海省牧民收入直線上升
    2月20日,記者從青海省農牧廳了解到,依託「四位一體」的生態畜牧業,我省生態畜牧業示範村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291元,遠遠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據了解,在生態畜牧業的發展下,我省牧民改變了過去以畜牧業為主、採集業為輔的二元收入結構,既挖掘了畜牧業生產潛力,又促進了二產、三產業穩步發展。
  • 青海863名牧民被困巴顏喀拉山
    據新華社青海果洛11月11日電(記者任曉剛、駱曉飛)由於近期持續降雪,地處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區的青海省瑪多等縣發生雪災。截至11月11日,瑪多縣四個牧委會的交通仍然處於中斷狀態,863名牧民被困山區。
  • 青海三江源區1.7萬牧民喝上放心水
    青海三江源區1.7萬牧民喝上放心水 來源:新華網 2009年09月29日09:28   新華網西寧9月29日電 (記者何偉)記者29日從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獲悉,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4年來,已取得明顯成效.在惠及民生的人畜飲水項目上,目前已使1.7萬名當地牧民喝上了放心水。
  • 青海農部分牧民住「太陽房」用「沼氣灶」
    新華網西寧7月17日電(記者王大千)記者16日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青海高海拔地區太陽能建築一體化
  • 中科院在呼倫貝爾草原上建起「生態草牧業試驗區」
    從2015年3月開始,中國科學院與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合作,在呼倫貝爾墾區建設「生態草牧業試驗區」,以期實現草地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的雙贏。   這個有著中科院22個研究所參與的大項目,其最終目標並不僅僅是改善呼倫貝爾當地的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而是希望通過統籌草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為解決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布局不合理、畜牧業發展水平低下等問題探索出路。
  • 青海高原藏羊養殖技術研究首次突破傳統養殖
    青海高原藏羊養殖技術研究首次突破傳統養殖 2014-12-09 15:34:30青海大學高原動物生產團隊學科帶頭人侯生珍9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稱。  青海牧區地處高寒地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致使該地區牧草生長期短,枯草期長達9個月,冬春枯草季節天然草場營養物質供給的匱乏,導致藏母羊繁殖性能低下、羔羊生長發育緩慢,嚴重製約著該地區畜牧業的發展。藏系羊作為中國三大原始綿羊品種之一,因毛量高、毛質優、皮質佳和肉質好等特點深受市場青睞。
  • 肅南縣馬蹄鄉拓出生態畜牧業致富路
    對我們牧民來說,接羔就是接來了福氣,幼羔的健康狀況不錯,今年羊肉價格穩中有升,收益很樂觀。」樊得勤的妻子張愛紅一邊照料著小羊羔,一邊合計著今年的收成。2015年,樊得勤成立鑫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牧民一起發展養殖業,趟出了一條畜牧養殖的致富路。
  • 甘肅肅南牧民對生態的理解漸多 異地借牧徒步百裡亦不怨
    西岔河村是一個以傳統畜牧業為主、高原農業為輔的農牧業村,是肅南縣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現有裕固、藏、漢等各族農牧民群眾154戶470人,耕地面積1942.8畝,草原面積54.5萬畝。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超載過牧等多重原因,當地草地資源退化和荒漠化,制約該縣畜牧業發展。對此,該縣採取舍飼半舍飼養殖、草原流轉、異地借牧和壓縮牲畜規模等措施實行了嚴格的禁牧、休牧、輪牧制度,把舍飼養殖、錯季銷售、以草定畜等制度作為恢復草原生態和畜牧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有效實現草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 青海海西州:牧民的當下生活令人驚嘆不已
    新華社客戶端湖南頻道9月3日電(劉非小 謝道怡)藍天、白雲、山脈、草原、戈壁與湖泊,這是預存在腦海中的青海美景元素。 8月底9月初,我們參加了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青海中心承辦的「改革開發40周年全國媒體海西行」活動。回顧在青海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所見所聞,感觸最深的卻是海西州牧民們生活的巨大變化。
  • 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