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州:牧民的當下生活令人驚嘆不已

2020-11-28 華聲在線

新華社客戶端湖南頻道9月3日電(劉非小 謝道怡)藍天、白雲、山脈、草原、戈壁與湖泊,這是預存在腦海中的青海美景元素。

8月底9月初,我們參加了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青海中心承辦的「改革開發40周年全國媒體海西行」活動。回顧在青海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所見所聞,感觸最深的卻是海西州牧民們生活的巨大變化。

「一輛皮卡和一輛轎車,是我們家家戶戶的標配」

陶爾根,在蒙語裡意為「絲綢圍繞的地方」。

8月27日, 走進德令哈市陶爾根家園時,大門口那座蒙古、藏族兩個民族的使者手捧哈達的雕像,還有一棟棟小高層樓房牆面上的吉祥圖案,人只以為是走進了一個蒙古族、藏族聚居的普通居民點。

聽了社區負責人的介紹才知道,位於德令哈市區西北2公裡處的陶爾根家園是通過實施國家遊牧民定居點工程建成的新型城鎮現代化社區,是海西州「農村(牧區)向城鎮轉變」、「農牧民向市民轉變」的典型示範。德令哈市採取「政府補貼+牧民自籌」的出資模式建牧民定居房,幫助牧民群眾一舉實現居住生活現代化。同時,高度重視後續發展,先後投資600萬元建成陶爾根家園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民族特色餐飲樓,還建有文化廣場、籃球場、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等文化設施。

十餘幢樓群的住戶們都是原蓄集鄉、尕海鎮等四個鄉鎮搬遷而來的農牧民。他們依然有家人在放牧季節住在草場放牧,休牧季回家團圓;也有人在居民區開商店做小生意,或者在城裡打工。

1939年出生的蒙古族人揚登加木措,原來是尕海鎮努爾村人,現在在陶爾根社區過著快樂的閒暇生活。他的家收拾得乾淨整齊,窗臺上擺著的一盆盆生機盎然的多肉植物,顯露著他的生活情趣。

據介紹,一般牧民的家庭都有800隻以上的羊,每年產700隻羊羔,一隻羊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生活可以說是很富足了。這個社區裡的牧民說,一臺皮卡和一臺轎車是第家每戶的標配,有些人家裡的車更多。

柏樹新村:因地質災害搬遷新址

8月27日下午,我們來到柯魯柯鎮柏樹山新村。

德令哈市柯魯柯鎮柏樹山新村今年3月剛剛建立,是原希望村及部分德令哈村農牧民合併,在新址集中居住組建的農村新型社區,常住人口526戶2104人,其中蒙古、藏、土等少數民族居民佔21%。

2012年,為切實解決因地質災害、年久失修造成的房屋居住危險及改善困難群眾生活條件,鎮黨委、鎮政府啟動柏樹山新村建設項目,新選址佔地面積800畝,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監管。同時,對公共設施的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部署,配套建設面積89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鋪設水、電、路、天然氣管道入戶,開展綠化亮化美化工作,推進集中式供水,為每戶安裝太陽能熱水設備。目前,新村一、二、三期房屋建設項目總投資8845.1萬元,共建成526套房屋,現已安置364套。房屋的建設面積最少的為65 平方米,最多的154.2平方米。

68歲的藏族書記蘇玉林,帶我們看了他家那棟154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他說,因為有政府補助,住進來只花了18萬元。以前一家5口住在土坯平房裡,冬天架爐子燒牛糞做飯,挑井水吃。現在家裡通天然氣,水、電、網絡齊全,城鄉公交每天有六趟班車,出行很方便。通過承包工程、採摘枸杞和在光伏電站打工,全家每年有十二三萬元收入。

蘇玉林說,自己家是名副其實的民族團結家庭:妻子是土族,女婿和兒媳是漢族。村裡的各族群眾非常團結友愛,誰家有事,各民族的鄰居都來幫忙。夏天大家一同去採摘枸杞;冬天農閒時,大家一起打籃球、拔河、跳社鼓等。蘇玉林感慨地說:「村民們做夢也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就過上了這麼好的生活!」

漢族村民薊玉林的院子,與蘇玉林家大同小異。他在院子裡用奇石與當地易生的花草樹木布景,別具風味。

他的皮膚色有著高原常見的棕色,如果不是看到他的身份證,我們還不知道他是個漢族人。在我們眼裡,他和蘇書記看上去像一對親兄弟。

沒看到長江源,卻看到了長江源村民眾的幸福生活

8月29日,我們到達長江源村時,才知道長江源村距這些村民的原住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尚有數百公裡的距離。

走進長江源村,便看到村口矗立著一座極具藏族特色的大門,大門兩側是藏式風格的長廊,寬闊的馬路兩邊是白色的太陽能路燈,五星紅旗隨風招展。一排排整齊劃一、藏式風格的平房讓人想起安居樂業這個平凡又生動的成語。村子裡,學校、廣場、活動室一應俱全。

長江源村原隸屬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地處長江源頭,沱沱河畔,平均海拔4700米,常年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生態脆弱,條件艱苦。

「2004年我們從長江源搬到了這裡的新家,每月還能領到生活補助,沒有啥發愁的事」,老支書更尕南傑覺得現在的生活「很舒適、很幸福」。

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鎮128戶407名牧民群眾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的號召,告別了山上的家,移民搬遷到格爾木市南郊居住。近年來,格爾木市先後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效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環境。

現在的長江源村,村容整潔,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設有長江源民族學校、村衛生室、村委會等,各項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全村農村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適齡兒童入學率也達到100%,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鎮上的衛生院就在村子裡,定期的入戶隨訪,每年針對60歲以上的老人的免費體檢。

今年70歲的村民七第的外孫在村裡上完幼兒園,直接進了村裡的小學。

在七第家的乾淨整潔小院,他告訴我們,他在政府蓋的房子旁又用多年的積蓄加蓋了一間,一家五口人其樂融融生活在寬敞明亮的新家裡,「比起山上的帳篷,現在的居住環境不知好了多少倍。」

搬下山的13年間,七第家的日子每天都發生著改變,政府不斷改善他們的住房條件,院裡統一硬化地面,屋頂和牆體加裝了保溫層,還修建院牆和院門。

長江源村原支書更尕南傑介紹說, 牧民們為了國家生態大計自願離開了草場,國家也給予了各種補償。近年來,這些補助標準大幅度提高,16周歲以下、55周歲以上的人口還有困難補助,七第家每年光草原獎補就有17萬元。此外,村民還可以擔任草場管護員或林業管護員,每月可分別獲得1800元、3000元的補助。七第的女婿就是草場管護員,月月都有收入。

2012年,包括長江源村在內的唐古拉山鎮整體脫貧,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達20943.3元,比2004年剛搬下來時的人均收入增加了近10倍。現在,一半以上的村民有小轎車,年輕人大多能講一口比較標準的普通話,不少人在外打工,已懂得如何與草場之外的各民族和睦共處,基本融入了城鎮生活。

哈西娃村:精裝修帶家具的別墅只待拎包入住

都蘭縣宗加鎮哈西娃村是一個蒙古族聚居的純牧業村,全村41戶,123人,共有草場315.76餘萬畝,可利用草場115萬畝,野生黑枸杞21萬畝,人工種植黑枸杞1713畝,網圍欄31.98萬米,各類牲畜1萬餘頭(只)。

據介紹, 都蘭縣哈西娃村過去是傳統牧業村,由於草原沙化、鹽鹼化嚴重,草原載畜能力低,加之村民居住分散、偏僻,村級道路狀況差,出行、就醫、子女入學等極不方便。同時,牧民群眾沒有定居房屋,每戶只有一頂蒙古包,生產、生活十分困難。2008年這個村的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體經濟負債20000餘元。

2008年溫國忠任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以來,帶領村民們艱苦創業,走出了一條黨建領航、立足資源、生態特色、優勢產業、多元發展的成功之路。如今,哈西娃村草原生態逐步恢復,牲畜從原來的5萬頭減少到1.4萬餘頭,村民人工種植枸杞1.41萬畝,人均收入從2008年的不足2000元達到如今的37600元。

如今的哈西娃村沒有貧困戶、五保戶。迄今為止,連續9年全村的養老、醫療費用均由村集體經濟承擔,村裡的殘疾人,以及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發放1200元生活補貼;每年還給村裡的大學發放生活補貼4000元。2015年,村集體出資近3000萬元修建了50套二層樓房,世世代代散居草原的牧民過上了定居生活。

8月30日,當我們看到哈西娃村的村民廣場時,便因它的美麗與廣闊發出了第一聲驚呼。它左邊的水泥大坪外是一座草山,右邊是外圍種著樹木的青稞田園。溫國忠說,這個廣場總面積有60畝。

第二聲驚呼,在走進他們的村會議發出。它比我所見過的一些小縣城的縣委會議室還要精緻典雅。聽說有200多個座位,而他們村裡,只有100多人。

第三聲驚呼,是走進後面的那一排聯排別墅般的村民居所後發出。都是清一色的二層樓,已經做好裝修,配置了必要的家具,只需拎包入住。家家戶戶的陽臺上,都看得到周邊的田園,以及遠處的山脈。

溫國忠說,是在江蘇省華西村的一次參觀,令他萌發了帶領村民致富的堅定信念。這些年來,他們通過開放改革,盤活土地資源,與投資企業一起開發枸杞種植等特色農旅項目,終於在9年的時間內也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茶卡鹽湖兩個月的旺季,帶給巴音村家庭賓館一年的富足

「一個村莊就是一段歷史,一個村莊自有它的故事。」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無疑是茶卡鎮巴音村實現飛速發展的「起跑線」。

巴音村1969年建村,隸屬茶卡鎮巴音鄉2社,住戶只有15戶,沒有耕地,僅靠牧業維持生活。1971年從原巴音鄉搬遷到位於茶卡鎮以東20公裡的小水橋,部分村民開荒農耕,部分繼續放牧生活。

2013年通過城鄉一體化搬遷項目,巴音村從小水橋整體搬遷到茶卡鎮區,全村群眾通過流轉土地、草場,或者在鎮區、旅遊景區打工,或者經營農家樂、牧家樂、餐飲、家庭賓館等方式增收,憑著艱苦奮鬥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逐步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富裕生活。

2017年巴音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052元,徹底摘掉了「貧困帽」,村容村貌也換上「新裝」。

巴音村人自豪地介紹說,2013年,政府實施城鄉一體化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巴音村35戶群眾從小水橋整村搬遷至茶卡鎮區巴音新村,巴音村村民的生活發生了四大顯著變化: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從「聊以果腹」到「食不厭精」,從「居有其屋」到「宜居家園」,從「泥濘小道」到「陽光大道」。

8月31日,我們走進巴音村,入目的是一座座二層別墅樓,門庭外花木環繞,房間內設施齊全,洗衣機、冰箱、空調、彩電等一應俱全。

2015年,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大力培育旅遊業,發展壯大第三產業,茶卡鹽湖成為旅遊者嚮往的「熱門打卡地」,這為巴音村群眾帶來了非常難得的致富機遇。

部分村民開始在景區擺攤經營小商品生意,部分家庭發揮住房寬敞明亮又具有本地特色,吸收外來遊客居住。從第一家第一張床位,到如今的25家450張床位,每個家庭賓館年收入5萬至15萬元不等。

據村民們說,「旺季的時候,依然是一床難求。旺季賺兩個月的錢,就夠一家人一年的生活開銷了!」

相關連結:海西州人的幸福生活,從幼兒園開始

這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內:2017年全年,海西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6.2億元、增長9.5%,增速全省第一,高出全省2.2個百分點,對全省的貢獻率25.4%,是2013年以來海西實現的最高增速。

另據資料,海西州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達甘肅,西出新疆,由於位於青海湖以西而得名。海西州州域總面積32.58萬平方公裡,佔青海省域總面積的41.7%,主體為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

改革開放40年來,海西州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被列為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之一;在工業的推動下,全州城鎮化水平已達75.1%;2016年全州人均GDP就已突破10萬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海西州已於2016年率先在全省脫貧清零。

與此同時,海西州亦率先全面實行15年免費教育,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的學生實行「兩免一補」補助政策,完善各階段學校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城鄉義務教育政策統一。建立學前教育前三年經費保障機制,免除學幼兒保育教育費,按年生均1200元補助幼兒園公用經費。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張璐]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青海牧民分紅用麻袋裝錢 「生態畜牧業」效益顯現
    青海牧民分紅用麻袋裝錢 「生態畜牧業」效益顯現 2017-12-02孫睿 攝   中新網青海天峻12月2日電 (孫睿)「通過一年的努力,今年我們合作社共分紅了65.67萬元(人民幣,下同)。」2日,來自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木裡鎮佐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理事長奎知達傑一邊用麻袋裝錢,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 什麼是「青海哈薩克」?| 地球知識局
    同時,馬步芳信仰伊斯蘭教,而其所控制的青海西部主要為蒙藏牧民的喇嘛教信仰地區,哈民正好成為了他牽制蒙藏民的手段。由此,青海哈族迎來大發展時期,生活逐漸穩定,走向正軌,畜群也在大規模增長。到80年代末,這些人有117戶518人,但由於沒有戶口、草場、耕地,這些哈族同胞只得在當地以租牧等方式生活了10多年。面對這種情況,國家在2000年4月正式開展安置返青哈族群眾工作,解決青海哈族長期流浪在格爾木周邊草原的問題。
  • 青海三江源牧民:致富先治草
    原標題:青海三江源牧民:致富先治草   新華網西寧10月7日電(記者李亞光)清晨迎著朝陽騎馬將牛羊趕至草場,是62歲的青海牧民多布旦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   從8歲起放牧,多布旦大多數時候都和牛羊待在一起,這樣簡單規律的放牧生活他過了大半輩子。多布旦熟稔牲畜的生活習性,把它們餵養得健康肥壯。
  • 青海863名牧民被困巴顏喀拉山
    據新華社青海果洛11月11日電(記者任曉剛、駱曉飛)由於近期持續降雪,地處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區的青海省瑪多等縣發生雪災。截至11月11日,瑪多縣四個牧委會的交通仍然處於中斷狀態,863名牧民被困山區。
  • 熊出沒,青海女牧民被棕熊咬死
    今日,一則「青海女牧民被棕熊咬死」的新聞登上熱搜,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再次成為議題。事件還原5月12日早7時許,青海治多縣公安局扎河鄉派出所接到報警,有人稱「扎河鄉口前村有村民被棕熊叼走」。經調查,被野生棕熊叼走的系當地某女牧民,當時一家幾口正在睡覺,棕熊潛入帳篷叼走女牧民,對其進行猛烈的啃咬和攻擊,場面暴力血腥,不忍細想。
  • 牧民捕獲棕熊送交警方後死亡並被剝皮(圖)
    ◎青海德令哈牧民表達質疑,引發環保人士和網友關注◎官方稱,熊因處置不當死於意外窒息,剝皮是為了做標本一隻棕熊死於青海德令哈市森林公安分局之手。陸續上傳到網上的屠熊照片,遭到部分環保人士的批評。棕熊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6月19日,它被發現孤獨地出現在德令哈市尕海鎮的牧場上,牧民和當地森林公安將之抓獲後交由警方「保護」,不久卻發現遭剝皮砍掌。
  • 林徽因很美的一句名言,將蓮花境界寫到了極致,令人驚嘆不已!
    民國時期四大美女之一的林徽因,也寫了關於蓮花的,個人感覺也是將蓮花的境界寫到了極致,令人驚嘆不已,她的生花妙筆寫出了蓮花的另一種無私奉獻的美,文字如下: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 青海狼群一夜咬死151隻羊,牧民損失嚴重
    青海狼群一夜咬死151隻羊,牧民損失嚴重狼群襲擊羊群,從牧民的角度,損失嚴重,值得同情,相關部門應該幫助,從生態的角度,這是壞事,說明狼群的領地被人類侵佔,需要驚醒。近日,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青海狼群一夜咬死151隻羊,現場「橫屍遍地」。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青海賦予犛牛生活場,犛牛回饋之一切。犛牛為藏民族提供了衣食住行,人們吃的犛牛肉、飲的犛牛乳、住的犛牛毛帳篷,騎乘馱運靠犛牛,穿戴犛牛織品。 總之,在藏族宗教、民族圖騰和藏族生產生活中缺少犛牛是絕對不完整的。
  • 青海:牧民變「股東」 抱團發「羊」財
    央廣網西寧5月28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日報記者羅連軍 通訊員馬青軍)平均海拔3500米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是青南牧區澤曲草原上一個乾旱少雨的純牧業村,人均草場面積不足百畝。到2010年底,人均收入僅為2512元,是澤庫縣扶貧的重點貧困村。
  • 通訊: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通訊: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中新社青海海晏3月5日電 題: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作者 羅雲鵬  3月的青海湖北岸草原,依然乍暖還寒,春寒料峭。
  • 青海女牧民被棕熊叼走咬死 警方擊斃肇事棕熊
    青海女牧民被棕熊叼走咬死 警方擊斃肇事棕熊時間:2020-05-15 12: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青海女牧民被棕熊叼走咬死 警方擊斃肇事棕熊 據青海治多公安官微消息,5月12日早上7時許,治多縣公安局扎河鄉派出所接電話報警,稱扎河鄉口前村一社阿某某一家凌晨遭棕熊潛入帳篷襲擊
  • 青海三江源區1.7萬牧民喝上放心水
    青海三江源區1.7萬牧民喝上放心水 來源:新華網 2009年09月29日09:28   新華網西寧9月29日電 (記者何偉)記者29日從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獲悉,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4年來,已取得明顯成效.在惠及民生的人畜飲水項目上,目前已使1.7萬名當地牧民喝上了放心水。
  • 青海農部分牧民住「太陽房」用「沼氣灶」
    新華網西寧7月17日電(記者王大千)記者16日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青海高海拔地區太陽能建築一體化
  • 城市與社會 | 生活在現代化壓力和動力下的內蒙古牧民
    2010年,我第一次在牧民家住過之後發現:對這一個多月生活的分析產生的調研成果多過幾年幾千公裡大量的訪談。現代農場主的生活「怪圈」那一次我住的牧民家叫敖雲畢力格,這個名字很普通,以至於我後來經常碰到重名的人。那年,他40多歲,夫妻兩個在牧場上勞動,一兒一女在城裡上學。
  • 青海無機構能檢飼料中毒 牧民171隻羊死亡成謎
    新華網西寧6月8日專電(記者 陳國洲)年初至今,青海牧民曹金山揣著厚厚的一疊調查材料,奔走於飼料經銷商和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為他家一周內死亡的171隻羊討個說法。對於一個普通青海牧民,這場災難幾乎令他傾家蕩產。  然而,171隻羊究竟因何死亡?飼料有無問題究竟能不能調查清楚?
  • ...破解河南義海屹立青海15年的成功密碼 譜寫一曲撼人心魄的...
    讓我們一一破解河南義海屹立青海15年的成功密碼。一定要在這不毛之地闖出一片新天地這個橫跨豫青兩省的「義海故事」,要從義煤北露天礦和海西州綠草山礦務局的握手講起。本世紀初,義煤原北露天礦由於資源枯竭,實施政策性關井破產。
  • 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木裡礦區的問題是生態環保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要按照會議部署要求,既要多措並舉、多方聯動,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從嚴從細從實抓好綜合整治工作;也要謀劃長遠、幹在當下,以久久為功的毅力,用心用情用力走穩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重整行裝再出發、凝心聚力再攻堅,全力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特別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地落實,高質量推進綜合整治工作,守好築牢祁連山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 青海這個小縣,比門源精緻,遊人少,打包所有的美
    大美青海,美在7月七月的青海,是一年中最美的時候,每年盛夏是去青海湖畔騎行,去門源看油菜花海的最佳時節。此時的青海,恰如一副渾然天成的油畫。一種紫花有毒,牛羊是不能吃的,當地牧民用鐵絲網將其圍起來,讓它們自生自滅,也保護著這美景。攝影/老駱駝這裡山是綠的,草是綠的,大地也是綠的,花是紅的,那一抹沁人心脾的綠,那一點罪人的紅色,仿佛是從山頂一路流到山腳下,匯聚成花海!
  • 「國慶青海」開著房車環遊青海,與藏族朋友做草原上的放牧人
    我是小小放牧人孩子們的世界友誼和快樂一樣是簡單而純粹的一家將帶孩子們走進另外一種生活加上自然崩塌殘餘、溶蝕成洞於是,我們就見到了丹霞地貌的驚世之美丹霞地貌帶給孩子們的不僅是科學的地質實踐考察還有對於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