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黃河情】黃土高原披綠裝 沿黃公路串起生態景觀致富路

2021-01-08 未來網

  未來網宜川9月20日電(記者 謝青)沿黃公路被稱之為中國的「1號公路」,它是一條沿著黃河西岸串聯陝西省4市12縣50多景點,全長800餘公裡的高顏值公路。

  「早年間沿黃公路周邊鄉鎮都是荒山荒坡,生態環境不好,也阻礙了經濟發展。」宜川縣林業局副局長郝雲峰告訴未來網記者,沿黃公路的開通將周邊鄉鎮經濟串聯起來,形成一條致富路、旅遊路,所以荒山荒坡的綠化也是宜川近年來生態環境工作的重點之一,要將沿黃公路打造成一條生態景觀路。

  現如今,荒山荒坡早已舊貌換新顏。每到夏季,駕車行駛在沿黃公路上,滿眼看到的都是青山蔥鬱,黃土高原真正披上了綠裝。

俯瞰沿黃公路

  黃河壺口瀑布景區公路沿線全面綠化

  沿黃公路北起榆林府谷縣,南至渭南華山,與9條高速公路、13條國、省幹線公路和80條縣鄉公路相連接,全長828.5公裡,串起了西嶽華山、壺口瀑布、洽川溼地、司馬遷祠、等50餘處名勝古蹟景點。

  在沿黃公路上,最著名的一個景點就是黃河壺口瀑布。「晉陝峽谷和沿黃鄉鎮荒山荒坡是宜川縣的綠化重點,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億元,完成綠化面積8.5萬畝。」據郝雲峰介紹,沿黃公路縣川口以北區域,尤其是黃河壺口瀑布景區周邊山體和通往景區公路沿線得到了全面綠化,其中採用「石坑客土大苗」造林面積達到2.3萬畝,大面積石質山地得到綠化。

  隨著沿黃觀光路的建成,宜川縣把綠化重點從北部向縣川口至韓城交界處直觀坡面轉移。據記者了解,宜川縣規劃從2019年開始,投資2.96億元,5至8年內完成剩餘綠化面積5萬畝,其中2019年完成與韓城交界處石坑客土造林1200畝。

  「沿黃公路的開通直接受益人口達220多萬人。」郝雲峰告訴記者,2020年完成沿黃觀光路路側空地綠化後,剩餘面積將利用亞行貸款「絲路沿線生態保護與治理」項目資金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逐步完成,實現沿黃公路全線直觀坡面全部綠化。

椿樹峁造林示範點(未來網記者 謝青攝)

  退耕還林打造宜川生態風景線

  如今沿黃公路綠化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回憶起早起宜川縣在生態治理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實踐,郝雲峰說,為了退耕還林,宜川縣沒少下功夫、投資金。

  據郝雲峰介紹,從2012年全省晉陝峽谷綠化啟動儀式舉辦以來,宜川每年拿出地方財政收入的20%作為晉陝峽谷綠化資金,並且連續多年實施晉陝峽谷重點區域綠化工程,累計投入的資金已經有2億元。

  其中,椿樹峁造林示範點總面積295畝,是宜川縣2014年三北防護林工程的一部分,也是晉陝峽谷造林綠化的一個縮影。記者站在椿樹峁造林示範點俯瞰,青山中三北防護林大字映襯其中。

  但是早年間因為晉陝峽谷具有山勢陡峭、土層淺薄、土壤貧瘠、氣候乾旱、風力較大、兔害嚴重等特點,大部分面積屬於較難利用的石質山地,造林難度、後期管護都十分不易。

  所以如何在貧瘠的晉陝峽谷中播撒綠色的種子,當地群眾通過探索實驗,總結出一套較為成熟的技術,突破了晉陝峽谷石質山地造林的技術瓶頸,走出一條相對成功的造林治理之路。

椿樹峁造林示範點(未來網記者 謝青攝)

  「首先我們解決了諸多栽種問題,比如用砌壘石坑解決山勢陡峭無法挖坑的問題,用客土回填解決土層淺薄的問題等。」郝雲峰還提到,用栽植大苗解決兔害嚴重的問題,用深栽培土解決風力較大的問題,用保水劑和澆灌解決氣候乾旱的問題,用填草施肥解決土壤貧瘠的問題,用生根粉溶液澆灌解決成活率問題,由此克服各種不利因素,提高造林成活率。

  同時因為苗木較大、運輸成本高、修路不便等不利因素,宜川縣組織駝隊或者架設索道的方式運輸苗木,降低苗木運輸成本,再通過統一規劃、統一施工、統一管護降低管理成本。

  由此,椿樹峁造林示範點全部採用「砌壘石坑、客土回填、栽植大苗」的方式實施,共栽植1.5米側柏18000餘株,總投資138萬元,其中三北工程投資8.85萬元,縣財政投資129.15萬元,畝均投資4680元。

  據了解,通過多年的持續努力,壺口景區周圍及通往景區主要公路沿線直觀坡面得到全面綠化,綠化覆蓋率從2012年的26%達到目前的56%,野雞、野兔等野生動物數量大幅增長,野豬、狍子等野生動物再現,旅遊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黃河沿岸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

  陝西延安東南部的宜川縣,黃河流過此地孕育出天下奇觀壺口瀑布。但即使黃河就在腳邊,也曾面臨極度缺水的情況。如今,在多年的生態環境改造下,晉陝峽谷的荒山禿嶺已經披上綠裝。郝雲峰說,「未來宜川縣林業局還將堅持多樹種合理搭配,做好綠化工作的同時還要保持沿線道路兩側和路面環境衛生整潔,保持公路整體美觀,讓宜川變得更加宜居宜遊。」

相關焦點

  • 他們要給黃土高原變變顏色!
    中國四大高原中,青藏、雲貴、內蒙古三座高原的大美風光數不勝數,唯有黃土高原,似乎多年來廣泛散播的沒有美名,卻只有洋洋灑灑的風沙和黃土。黃土高原上的土(舟可/攝)說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人們對它的一貫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是進一步詮釋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這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遙在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裡對黃土高原的一段描述。這也是三、四十年前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人口超過1億人,長期以來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的脆弱,導致農作物不易生長,農民辛苦勞作,收成卻很少,生活長期處於低下水平,如何解決這一困擾黃土高原區域發展的問題,成為了一道世界性難題。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北京中山公園裡,有一個社稷壇,壇上裝飾著五色土,由青、 黃、白、赤、黑五種顏色的土壤鑲嵌而成。這是我們祖先對我國土壤分布的粗略分類。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
  • 三北工程建設30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效顯著
    國家重點工程三北工程建設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設成果,其中一個突出成果是,30年始終不懈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億噸。    三北工程自1978年上馬以來,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為一項主要任務。
  • 行走黃河最動人曲線 自駕晉陝大峽谷攻略
    在中國地圖上可以看到黃河自青藏高原而出,九曲迴轉,在內蒙託克託縣與山西偏關縣之間突然來了一個90度的大轉折,原本由西向東奔流的河水調頭向南,一路呼嘯,勢不可擋。經過千萬年的衝刷,在黃土高原上拉開了一道巨大深邃的峽谷,這就是黃河晉陝大峽谷。這條峽谷從山西偏關縣老牛灣起,到與陝西接壤的山西河津市禹門口止,共長七百餘公裡,將中華腹地的肥原沃野——黃土高原一分為二。
  • 山西永濟打造沿黃融合發展示範循環圈——做好「沿黃」綠色文章
    (資料圖片)立足「黃河沿岸、三晉門戶、文明之源、生態富地」的生態建設定位,近年來,山西省永濟市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地理優勢、文化積澱,以產業為支撐,文化為靈魂,旅遊為載體,打造沿黃融合發展示範循環圈,推動優良生態、美麗城鄉、全域旅遊互促共進。「不是海,卻比海更美」,這是很多到過山西省永濟市伍姓湖的遊客對它的評價。
  • 行走黃河最動人曲線 自駕晉陝大峽谷攻略(全文)
    經過千萬年的衝刷,在黃土高原上拉開了一道巨大深邃的峽谷,這就是黃河晉陝大峽谷。這條峽谷從山西偏關縣老牛灣起,到與陝西接壤的山西河津市禹門口止,共長七百餘公裡,將中華腹地的肥原沃野——黃土高原一分為二。█ 景點介紹:黃河晉陝大峽谷(簡稱晉陝大峽谷)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連續峽谷,深切於黃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100米以上,河床最窄處如壺口僅30至50米,有著黃河峽谷的典型風貌,真正的「黃」河是也在這裡成就。九曲十八彎在這裡完美演繹,她是一段濃縮的黃河。
  • 黃河什麼時候變黃的?
    黃河最早並非叫黃河,而是叫「河」,因為夠大,「河」便是它獨有的稱呼,古代「四瀆」---「江河淮濟」中的「河」便是現在的黃河。我們都知道黃河經過黃土高原時,每年裹挾十數億噸泥沙東流,以至於河水混濁而顯黃色。形容黃河水混濁的俗語有不少,如「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等。
  • 黃河水是如何變黃的?有沒有可能讓黃河水變得清澈?
    黃河全程5464公裡,並不是全程都渾濁,在上遊青藏高原段很清澈,清水段持續到了1901公裡處。黃河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大河家鎮開始變黃,黃土高原地貌是產生泥沙,使黃河從源頭開始變得渾濁的原因,這裡常年降雨量不足,植物難以生長,無法有效阻止水土流失。
  •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新景觀 泉城新名片 「山、河、湖、泉、城」新...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
  • 2003水利「亮點」工程黃土高原區淤地壩專題調研報告
    全文如下: 加快淤地壩建設是治黃減沙、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促進農民致富一舉多得的好措施 -黃土高原區淤地壩專題調研報告 如何從根本上治黃減沙、鞏固和擴大黃土高原地區退耕還林成果,確保八年補助期結束後甚至更長時間內農民的吃糧和花錢,真正實現山川秀美和可持續發展,這是基層廣大幹部群眾普遍擔心的一個問題。
  • 暢遊中國版羚羊谷、波浪谷,沿線景點豐富,遊客還不是很多
    我是魚總愛旅行,今天說說陝北一條適合旅遊的線路在陝西北邊,基本處於黃土高原之上,看似一片黃土,卻也有著一些很有特色的、全國獨一無二的旅遊景點。這些景點,有人文景觀,有自然風光,都圍繞在陝西境內的「沿黃公路」周邊。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 白銀市白銀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掃描
    近年來,白銀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構建金溝河生態示範帶、沿黃休閒旅遊經濟帶,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融合共進,「美麗鄉村」疊加「美麗經濟」,綠色發展提升「綠色價值」,為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實現小康注入了無限生機和活力。
  •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科學家邵明安 攝影:李晉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晉): 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常年乾旱,水土流失嚴重。為了攻克黃土高原的土壤物理難題,一位中國科學家紮根於此36年,最終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基礎理論成果,有望將綠水青山帶給這片黃土地。在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外,科研人員正在修剪著鬱鬱蔥蔥的試驗田。多年以前,這裡是「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荒涼景象。現在,青山綠水悄然出現在了黃土高原,一位中國科學家付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
  • 為什麼是黃河?
    圖/視覺中國簡陋的生產工具破壞著黃土高原的原始植被,頻繁的人類活動加劇了水土的流失,泥沙的沉積導致「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險情迭出」。大大小小的決口一點點衝擊著固有河道。位於甘肅白銀的黃河石林,是黃土高原孕育出的壯麗景色。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這些說明,1000多年前,天水、甘谷以北地區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就是在距今100年前後這裡的自然生態環境也還是較和諧的。  至於隴東黃土高原,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不僅子午嶺是「緒木叢贊,群獸隱伏,綿亙八百裡」的大林區,而且隴山和涇河南山都是「群巒環繞,煙樹蒼茫」。
  • 綠滿灘區幸福來 ——平原示範區保護與治理黃河灘區綜述
    本報記者劉軍旗通訊員杜娟李一川   黃河,起雪山之巔,穿黃土高原,入中原大地,浩蕩東瀉入海,在河南留下了2116平方公裡黃河灘區。這片孕育生機的「腰下裙擺」,本該是綠意盎然,但一個時期以來,曾被不該出現的顏色汙染了。
  • 黃河的顏色
    源頭之水本是冰川雪水,流經紅壤區域便呈紅色;流經黃土高原,便又現土黃;流水減緩,泥沙沉積,越是植被茂盛,水質則越清;黃河水哺育兩岸,春韭綠、青苗長。現在,黃河三角洲平均每年都以2~3公裡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新的灘地。新淤出的灘地上,很快就會長滿一種名叫「翅鹼蓬」的植物,當地人稱為「黃須菜」。這種草本植物到了晚秋,籽和枝葉變為紫紅,使新增的黃河灘地上,形成了一片片獨特的「紅地毯」景觀。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近年來,黨中央提出建設「生態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黃土高原作為重要的能源與重化工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如何對其進行治理,再現秀美山川,已成為一個迫切的研究課題。那麼,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深厚的「黃土」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中又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