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焉耆:手工芨芨草掃把「扎出」致富路

2020-12-04 網易新聞

(谷山 通訊員馬國慶 馬晶)「最近這個芨芨草掃把賣得很好,庫爾勒、焉耆很多地方的客人都過來買!」4月7日,焉耆縣七個星鎮霍拉山萬山紅手工製品合作社負責人克來木·哈力克高興地說。

霍拉山村不僅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而且有很多植物資源。山裡的野薄荷、漫山遍野的芨芨草都是致富的「天然寶庫」。

為了讓村民持續不斷地增收,焉耆縣文旅局駐七個星鎮霍拉山村訪惠聚工作隊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鼓勵村民克來木·哈力克和幾個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並吸納全村的64戶貧困戶製作芨芨草掃把,大家一起賺錢增收。

54歲的村民多力坤·託乎提就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做起了掃把。工組隊幫他買了紮鐵絲的機器,這樣五分鐘左右就能做好一把芨芨草掃把,一天多力坤可以賺200多元錢,一個月可以掙到5000-6000元。

「很多人還把我製作掃把的視頻發到了抖音,一些來旅遊的人都說就見過我呢,賺錢了又出名了,這多虧了工作隊。」多力坤·託乎提一邊做著芨芨草掃把,一邊高興的說。

秋天芨芨草成熟了,合作社動員村民收割芨芨草,農閒了大家就在自己家門前紮起芨芨草掃把。

焉耆縣七個星鎮霍拉山村第一書記、焉耆縣文旅局駐霍拉山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劉豫說:「因為霍拉山的芨芨草是實心的,品質好,所以這些芨芨草掃把很受歡迎,庫爾勒市每年都定5萬把掃把,用於城市環衛工作,他們的掃把都是訂單銷售,農民可以放心製作。」

除了芨芨草掃把,工作隊還聯繫了編筐手藝人,給村民傳授編筐技藝,讓村民製作芨芨草筐子,增加收入,現在霍拉山村從芨芨草裡走出了一條致富的道路,在一項項惠民政策的扶持下, 他們在霍拉山腳下的致富路越來越寬廣了。

相關焦點

  • 發現重慶之美丨她在菜園壩保潔21年 堅持自己手工扎掃把
    候選獎項:最美環衛工 推薦單位:重慶中渝市政環衛有限責任公司21年來,雷朝君不知用壞了多少把掃把,如今的她仍然堅持手工扎掃把,一兩個小時就能扎一把。她說,自己扎的掃把好用、順手。短髮、微胖,每天早上5點,雷朝君就準時出現在菜園壩,進行全天候保潔。在她看來,現在市民素質不斷提高,保潔壓力小了,她要「幹一行,愛一行」,把環衛事業幹一輩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掃把「扎」出新生活
    新疆日報訊(記者韓沁言報導)扎掃把也很講究,阿西木 · 託合提就有這手絕活兒。  「一層長一層短,中間還得綁一層。」在阿西木的家鄉疏附縣託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幹村,很早以前就開始種植高粱,很多村民扎得一手好掃把。
  • 墨玉「掃把村」:村民扎掃把「扎」出和田大市場
    墨玉縣阿克薩拉依鄉烏尊艾日克村第一書記想出的妙招是辦掃把廠,因為這裡靠近塔克拉瑪幹沙漠,風沙大,掃把需求市場廣闊。,女的扎高粱掃把,男的扎竹子掃把,大伙兒幹得熱火朝天。扎高粱掃把工序複雜,村民每扎一把高粱掃把收入5元,竹子掃把紮起來簡單,村民每扎一把竹子掃把收入3元。布麥熱耶姆·麥麥提明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有5口人,3.5畝耕地,地裡種的全部是核桃,一年收入大約8000元左右,顯然,僅靠種核桃無法脫貧。
  • 養蘭花、扎掃把、搞研發,環衛工個個有絕活
    昨天,「發現重慶之美——重慶市第二屆尋找最美環衛工暨重慶城市治理創新範例調查推選活動」的部分候選環衛工人,就亮出了自己的絕活。練就扎掃把的綑紮技能絕活混合編織袋和包裝袋,延長波絲掃把使用期限。扎掃把是清掃工的必備技能,來自江北區環衛所的田冬梅就是一個扎掃把能手。
  • 民樂:手工編織鋪就脫貧致富路
    民樂:手工編織鋪就脫貧致富路 20-12-03 15:51
  • 新疆發現985萬畝「抗癌之王」富硒土
    「通過目前已掌握的調查數據,新疆已發現的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五大區域,分別是烏魯木齊富硒區、石河子富硒區、伊犁盆地富硒區、阿克蘇富硒區、焉耆盆地富硒區,總面積約5151平方公裡,772萬畝,佔已發現富硒土壤達985萬畝的78.3%。」
  • 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
    點擊播放 GIF 0.0M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隨著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2016年她萌發了創辦一家縫紉合作社的想法,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老闆夢」,還可以帶動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但是,創辦合作社需要幾十臺縫紉機、場地、前期資金投入和員工僱用等諸多現實問題使她愁眉不展,好在通過幫扶幹部的溝通、協調,村委會為她免費提供創辦場地,村民們也紛紛為她出點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合作社順利成立,並投入生產。
  • 村民幾十年來靠手工扎高粱杆掃帚為生,有村民日入700元
    如今人們家裡都鋪上了地磚,掃地已經變得輕鬆,所以現在的掃帚很多都是輕便的塑料的,不過,一些以前用習慣了手工編扎的高粱杆掃帚的,和生活在農村的人依然喜歡用手工編扎的高粱杆掃帚。在重慶墊江,高安鎮某村村民幾十年來靠手工扎高粱杆掃帚為生,幾十年來從當地收購高粱杆到從外地收購高粱杆,銷路從縣內賣到縣外,只要農閒時就扎掃把,多的時候一天可以賺7、800元。
  • 在新疆能看到非洲大草原風光
    新疆面積很大,佔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山川壯麗,地廣人稀,風景多樣化,旅遊資源豐富。來到這裡,你會有出國旅遊的感覺,因為這裡能看到法國阿爾卑斯山風光、美國大峽谷風光、澳大利亞草原風光、非洲風光,蒙古國風光,甚至能看到月球及火星風光。不信?
  • 黎平茅貢鎮:特色鱘魚養殖 「鱘」出致富新路
    據養殖場負責人石運昌介紹,樟洞村地處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優質的水質資源不僅澆灌出香甜可口的稻米,也利於養殖冷水鱘魚。在駐村第一書記與村兩委的協商考察後,決定在村裡的上遊養殖中華鱘,由此「鱘」出了一條特色致富新路。
  • 鄉下一種野草,名叫地膚草,長得像個「大雞蛋」,能做成掃把
    地膚草在農村也叫做「掃帚菜」,在鄉下能體現它唯一的價值就是自然枯黃以後,能製作成掃把使用,掃把也就是掃帚,掃大街,秋收的時候掃糧食,冬天的時候掃雪使用,地膚草的生長周期非常短,從播種到發芽,僅需一周的時間,到了夏季能長到大約1.2-1.5米的高度。
  • 海鱸魚「遊」出的一條致富路
    獨挑大梁創業路賺到了錢,加之海水淡化養殖技術養殖海鱸魚的前景很好。2015年,謝桂塘便產生了回鄉發展的想法。「在外漂泊了幾年,都是為別人打工,就想回家創業。老家沒什麼特色產業,鄉親們都是依靠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果能把這門技術帶回老家,帶動大家一起發家致富那該多好!」謝桂塘說道。
  • 傳統老手藝——手工扎掃帚,正在遠去的記憶
    現在還有多少孩子見過這種民間手工扎制的掃帚。 或者,有多少人會寫「掃帚」兩個字。 隨著時代的變遷, 手工掃帚已經逐漸 被塑料掃帚、吸塵器所取代, 熟練製作掃帚的老工匠也是越來越少。 民間扎掃帚這個行當, 正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
  • 平湖廣陳這位匠人扎掃帚有一手
    扎掃帚作為一門傳統手工藝,隨著農村農業的發展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掃帚也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地位。在農開區(廣陳鎮)山塘村,走進手工扎掃帚傳承人趙衛中家中,你會看到處處都堆滿了毛竹,還有製作完成的竹掃帚、竹簸箕。趙衛中現年57歲,是遠近聞名的扎掃帚匠人。
  • 新疆開都河水量銳減 河床裸露面臨乾涸臨界點
    新疆開都河水量銳減 河床裸露面臨乾涸臨界點 因缺水,遊人在開都河中間的河沙上遊玩。 閆志江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5日電(閆志江)隨著新疆氣溫上升,北疆多條河流發生融雪性洪水,但南疆的開都河水量卻比往年同期小,出現了罕見的春季嚴重枯水現象,驟降的水量使開都河面臨乾涸的臨界水位。
  • 【中國夢·踐行者】獅頭扎作傳承之路受困 廣州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
    通訊員供圖醒獅常見製作過程卻不簡單,白雲區一群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生產扎撲寫裝,巧手做出醒目獅頭 後生怕苦,傳統手藝傳承堪憂逢年過節、宗親聚會、新店開張,只要「咚咚咚鏘」鑼鼓聲響起,廣州市民就知道,又有人舞獅了。
  • 退役軍人張鋒在海南走上農業創業路 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退役軍人張鋒走上農業創業路,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百香果園裡當「尖兵」張鋒在果園裡觀察百香果的長勢。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道路旁,張鋒的百香果園裡,一個個飽滿的百香果掛在枝條上,在陽光的照耀下顯現出誘人的光澤。  張鋒是河南人,1995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飛行學院,畢業後,進入海軍航空兵某部任司令部參謀。2001年,由於部隊整體調防,張鋒來到海南,就此在這裡紮下了根。
  • 肅南縣馬蹄鄉拓出生態畜牧業致富路
    2015年,樊得勤成立鑫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牧民一起發展養殖業,趟出了一條畜牧養殖的致富路。    近年來,該鄉探索推行「黨員帶頭示範+帶動周邊農牧戶」生產發展模式,積極鼓勵黨員學習周邊養殖大戶養殖經驗,帶頭對養殖方式進行改良。同時,實現當地土種羊由「一年一產」到「兩年三產」的生產目標。目前,全村已有90%的農牧戶進行土種羊養殖技術改良,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 繼掃把菇之後又出現了掃把茶,是掃把做得茶嗎?能喝嗎?
    掃把茶《歡天喜地七仙女》90後應該都看過,也算是90一代的回憶了,除了仙女們美豔的容貌之外,給大家印象深刻的還有那個頭髮高高聳起,拿著掃把的掃把星,讓人討厭不起來的一個反派,掃把茶是雲南普洱茶的一種,得名是因為形狀像掃把一樣,所以直接被人命名為掃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