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10:18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章雪瑤
打造74公裡公路旅遊精品環和10公裡環筆架山「船幫裡」最美漁村環,帶動全域旅遊和產業發展;蛇寧線建成通車,改善蛇蟠島對外交通條件,打通三門與寧海的快速通道;全面完成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造,新增農客公交85輛;建設村級物流服務點250個……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新的起點,回首「十三五」,三門縣「四好農村路」建設成績斐然。
2018年,該縣全面啟動「四好農村路」建設,三年來,新建改建211公裡農村公路。路通了,城鄉美景串聯成線,美麗鄉村展現勃勃生機;路通了,特色生鮮飛向全國各地,還漂洋過海遠銷海外;路通了,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創業夢,走上致富路……
串美景、興產業 建設幸福「小康路」
10年前的橫渡鎮巖下潘村,還是個一窮二白、鮮為人知的「空心村」。2013年以來,該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打造「潘家小鎮」品牌,蝶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然而由於交通條件的局限性,村莊發展觸碰到了天花板。
亭流線是通往巖下潘村的主要通道,全長約35公裡。為打破交通制約鄉村發展的局面,三年來,三門投資1.3億對該條農村公路全線進行路面拓寬、白改黑、綠化景觀打造等提升改造,並新建了多功能公路驛站,成功將亭流線打造成了一條精品旅遊公路。
如今,車行至亭流線,兩側峰巒疊翠,溪水淙淙,蜿蜒的村道將特色美景與鄉野風光串聯起來,一路前行,一路風景,「美出了新高度」。
亭流線的改造提升盤活了巖下潘村的旅遊資源,也打通了富民之路。目前,「潘家小鎮」年客流量從以前的25萬人次增加到70萬人次,全村共有50戶村民經營民宿、農家樂,帶動600餘人就業,民宿經營戶平均收入高達27萬元。
「沒開這個民宿之前我在寧波打工,自從公路修好了,來潘家小鎮的客人也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旺季的時候一個月有好幾萬,相當於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的收入。」村民魯小麗說。
三年間,三門打造了74公裡「六橫線-亭流線-獅白線-石嶺線」四色公路旅遊精品環,串聯起沿途景點,為亭旁、橫渡、健跳、沙柳、海潤五個鄉鎮街道的旅遊、海鮮、手工藝品等產業發展提供了交通綠色通道。
在「公路旅遊精品環」的帶動下,不少農民就地辦起了民宿,發展鄉村旅遊,年收入最高可達幾十萬元,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一路通,則百業興。三門縣「四好農村路」的建設不僅給當地鄉村旅遊裂變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當地特色產業——小海鮮產業興旺注入了新活力。
「十三五」期間,該縣巧乘「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春風,不斷健全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和配送網絡體系,構建「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農村交通運輸網絡。
縱橫交錯的農村物流網延伸至各個養殖塘,三門的小海鮮也因此走出江浙滬,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及海外市場。截至目前,全縣160個漁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超300多萬元,漁戶平均收入近40萬元,實現家家致富、村村殷實。
精管理、勤養護 探索高效「品質路」
「四好農村路」,既要建得好,科學、高效地管養也很關鍵。近年來,隨著通達順暢的農村公路網絡逐步完善,三門在注重擴大有效供給的同時,更加注重實效,統籌推進,多項公路管理養護舉措接連落地。
2020年12月14日傍晚,三門縣農村公路智慧管養平臺接到一條預警信息——「溫度低於零度,獅白線梘頭路面積雪嚴重」。該縣交通部門迅速響應,根據平臺內提供的溫度預警、視頻監控和車流量統計等數據,精準選擇封道點位,並在第一時間聯合縣交警大隊對獅白線、亭流線兩條道路的相關路段進行封道,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
作為該縣高水平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創新舉措,「農村公路智慧管養平臺」藉助五網合一、電子地圖、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突破傳統人工管養模式,運用人工智慧模塊分析農村公路在不同的車流量、人流量、溫度、雨量等要素,提前安排、配置養護人員,指導養護管理工作,最大化實現養護資源的有效利用。
「開展1+X聯創共建」,以黨建示範路為引擎,創新公路黨建聯盟,推進黨員護路工作;推行「1號路長制」,縣委書記、縣長任縣級總路長,鄉鎮書記、鄉鎮長任鄉鎮總路長,村書記任村級路長;實現五級路長全覆蓋,組建縣、鄉、村、巡查、警務「五級」路長596名……近年來,三門不斷壓實責任、加強管理,讓境內1000多公裡的農村公路實現了「路路有人管」。
此外,針對沿海地區颱風暴雨多、農村公路災毀多發的特點,該縣還推行「農村公路財產保險+服務」模式,實行保險智慧服務,利用天氣預警、出行提醒、危險即時反饋、危險邊坡智能防控等手段,提高事前預防能力,減低交通安全事故發生。
抓運營、促服務 打造均衡「民生路」
「以前『有路無車』,我們去趟縣城都不容易。自從有了『微公交』,出行就方便多了。」三門縣橫渡鎮巖下村村民小潘對家門口的變化讚嘆不已。
去年5月,該縣在全省率先推出「微公交」服務。「我縣部分農村道路不符合公交班線運行條件,導致部分農村公交難以覆蓋。」該縣交通發展集團經營管理部負責人方學省透露,作為公交班線有效的補充方式,「微公交」實行不固定線路、按需下單等個性化出行方式,廣大農村居民只需通過微信公眾號下單即可享受公共運輸便利。
而這只是該縣近年來不斷完善交通運營服務的縮影。建設和管養是基礎,更好的運營、滿足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才是建設「四好農村路」的最終目的。
「十三五」期間,該縣始終堅持城鄉客運服務均等化,緊抓農村公路運營,讓農村村民共享交通運輸發展成果。
全面完成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造,新增農客公交85輛,統一安裝衛星定位裝置;建成港灣式停靠站190個;引導物流資源整合,建成普通公路驛站11個,開啟集公路驛站、共享汽車站、旅遊休憩等功能於一體的運營新模式……一個個成果的背後,是三門縣政府持續強化的制度供給和資金保障。
為了補齊資金和農村公路基礎薄弱等短板,該縣遵循「潔齊平綠」最簡單樸素的美麗公路建設思路,把「小投入大效益」理念引入「四好農村路」建設實踐,發揮建設資金的最大化利用,最小成本打造美麗鄉村路。2018年以來,累計投資10億元用於「四好農村路」建設,全面推進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發展。
「路通了,村口也有了公車停靠站,我們農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舒心了。」健跳鎮大塘村村民葉大伯說。
路暢人勤日子有奔頭。回望「十三五」,三門以「有限空間」謀「無限發展」,向全縣44萬名群眾交出了「四好農村路」建設的精彩答卷;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江海蓬勃奔流,三門將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的理念,齊心協力共繪美好新藍圖。
16106771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