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記者從山東省交通運輸廳獲悉,「十三五」以來,全省新改建農村公路近7萬公裡,路網規模達到25.2萬公裡,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000億元。全部鄉鎮、建制村實現通瀝青(水泥)路,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實現通客車,農村公交化改造率達到91.1%。
近年來,山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好農村路」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農村公路發展作為交通惠民、讓農民群眾共享交通改革發展成果的實際舉措,高標準謀劃、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全省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全面改善,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了有力保障,創樹了山東「新農村幸福路」優質品牌。
據了解,為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山東省強化頂層設計,持續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搭建起農村公路工作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通過不斷強化政策引導和制度供給,系統規範了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全面提升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水平和通行能力。
為切實發揮交通先行官作用,針對農村公路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山東深入開展「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和全省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程,推動農村公路建設轉型升級。「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主要實施路網提檔升級、自然村莊通達、路面狀況改善、運輸服務提升「四大工程」。自2018年起,山東省堅持提檔升級,全面提升農村公路發展速度、網絡規模和管理服務水平,提升改造「窄路基路面」「暢返不暢」「油返砂」路段,逐步消除路網中「斷頭路」「瓶頸路」。堅持統籌推進,將「四好農村路」建設與精準扶貧、「第一書記」扶貧、黃河灘區遷建等工作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大貧困區域資金扶持力度,加快黃河灘區遷建臨時撤離道路、陸島交通碼頭建設,充分發揮交通扶貧脫貧攻堅基礎支撐作用。
截至11月底,我省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共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4.3萬公裡,較原計劃增加0.9萬公裡,完成投資近700億元。新建改造通村公路2.6萬公裡,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7萬公裡,完成危橋改造工程完成2230座,客運站點建設完成4.3萬個。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程也取得實效,截至11月底,全省已有6.4萬個行政村實現農村通戶道路硬化,佔行政村總數的93%。
山東還積極實現「三個融合」,將自然生態、產業發展、傳統文化等元素融入農村公路規劃、設計、建設全過程,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推動「公路+生態」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景觀,優化道路線形走向,道路建設主動融入沿線山體、河流等自然景觀,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梯次推進、共同打造,突出層次感、立體感,借景不造景,還原鄉村自然美、生態美,營造公路與環境、生態、景觀相統一。五蓮縣改變傳統的硬化方式,大力推行就地取材,利用原石、花崗巖尾料等板材鋪設門前巷,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態。
推動「公路+產業」融合發展。發揮交通先行官作用,通過全面提升農村交通基礎設施水平,激活農村發展資源,帶動特色種養業、農村電商等特色產業發展,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沂南縣建成以現代農業採摘園為代表的沿河農業觀光園區35個,3萬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在淘寶、京東等第三方電商平臺上線泉潤、聖福記等品牌產品100多種。
推動「公路+文化」融合發展。道路建設與沿線鄉村歷史、人文、休閒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利用鄉村各地特色景觀,打造特色驛站,建設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景觀小品,將傳統、現代、鄉村文化有機融合,展現鄉村獨特文化韻味。鄒城市將農村公路與古文化、古村落、古街道相融合,建設「三線九山」精品線路,將孟子文化、紅色文化和鄉村文化融為一體,打造出了「美麗儒風農村路」。
在有效提升農村公路管護效能方面,我省探索建立管養、投資、考核、宣傳四項工作機制,推動農村公路建設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地。建立多層級管養機制。形成了「省、市兩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行業監管,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鄉鎮和村委會積極參與」的五級管理體制。目前,全省16市均設有農村公路管理的專門或兼職機構;所有縣(市、區)、鄉(鎮)均設有農村公路管理專兼職機構或部門,其中92%以上的縣(市、區)設立了專門機構、95%以上的鄉(鎮)明確了責任部門。
建立多渠道投資機制。堅持交通事權和支出責任相統一,建立了以省級獎補為引導、以市縣投入為主體、以社會資本參與為補充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全省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期間,省級財政每年安排獎補資金50億元。市、縣級政府每年將政府土地出讓金收益的2%至3%、整合使用的涉農資金和「一事一議」資金統籌用於農村公路建設養護。同時,通過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利用道路冠名權、路側資源開發權、綠化權等市場化方式,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投資長效機制。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常青 實習生 劉文倩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