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2020-12-04 天眼新聞

我叫毛庭武,是黃平縣紙房鄉墮坪村的一個普通村民。5年前一直在外務工,一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2015年我返鄉創業,成了紙房鄉墮坪村一位養蜂人,我通過養蜂脫貧了,但是我最大的願望還是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大力發展養蜂業,共同增收致富。

還記得5年前,我家的日子著實過得捉襟見肘,家裡原本就有四個孩子,哥哥意外離世後,嫂子又不告而辭,留下一個無依無靠的兒子同我們一起生活,加上父母和妻子,一家就有9口人,五個孩子都要上學,開支很大,因此,早在2015年初,我家就被識別為貧困戶。

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這樣一個家庭,我和妻子不得不外出打工。

然而,在外打工並非遍地是黃金,我同妻子每個月的工資勉勉強強夠一家人的開支,根本存不了錢,有時連過年回家的路費錢也難以湊齊,為節省開支,我和妻子經常是兩三年回一次家,甚至連家裡房子到處漏雨,我也拿不出錢來維修。

毛庭武查看蜜蜂產蜜情況

生活的重重壓力,壓得我們夫妻倆喘不過氣來,想著家中年近八旬的父母、想著5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想到家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多次同妻子商量,決定回家鄉發展養蜂產業。

我之所以一開始就咬定要回家鄉養蜂,這與我祖輩與蜜蜂結緣有關,我父親17歲開始養蜂,養了60年的蜜蜂。而我就跟著父親養蜂,耳濡目染,也學了不少養蜂的技術,於是我操起父親的老本行,大力發展養蜂產業。

發展養蜂,對我來說是輕車熟路的,由於有技術和經驗,僅一年下來,我家就成功脫貧了,可以說蜜蜂是帶領我家脫貧致富的「吉祥寶」。

擺滿蜂箱的養蜂場

今年已是我養蜂的第6個年頭,這6年來,我們夫妻倆起早貪黑,披星戴月,連吃住都在山上。辛勤的付出,自然會有豐厚的回報,現在我家不但建起了一棟三層小洋樓,還有房有車有存款,一家人日子過得甜甜蜜蜜,我的養蜂產業也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養蜂規模由原來100多箱擴大到現在的600箱。不過我並沒有因此而滿足,我還有更溫暖的想法,就是要帶村裡生活困難的群眾也過上好日子。

目前我已從600箱蜜蜂中也拿出一些蜂箱免費送給6戶貧困戶自己養,賺得的錢都揣進他們自己的腰包。

我是依託養蜂產業拔掉窮根的,走上致富之路的。今年國家出資48萬元,幫助我修路並擴大養蜂規模,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創辦了黃平縣毛庭武養蜂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員有48戶農戶,覆蓋137人,預計今年年產值將超過100餘萬元。

毛庭武和妻子

蜜蜂對環境的要求很高,要山好水好花好,完全是靠自然生態說話,靠自然生態掙錢。我們紙房一年四季花不停地開,蜜就會不停地採,這完全得益於紙房這塊綠色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就是我們的『飯碗』,大家都應該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這樣我們的綠水青山才能真正變成 「金山銀山」,變成我們取之不盡的共同財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第一書記潘學忠
    我叫潘學忠,是黃平縣稅務局派駐紙房鄉天馬村的第一書記,今年57歲,現離退休只有3年……  2017年3月,我主動請纓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之地,剛駐村報導時就被這裡崎嶇的山路刺痛了雙眼,當真正走進天馬村,才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
  • 「我的脫貧故事」看著我家的變化,我喜在眼裡暖在心裡丨黃平縣一碗...
    我叫張明付,是黃平縣一碗水鄉長龍灣村村民,村民們都稱呼我「張老伯」,家裡有七口人,隨著我們兩老口的年紀越來越大,做不了農活,沒有經濟來源,生活較為困難,政府了解到我家的實際情況後,不僅給我家兩個子女推薦就業,讓他們有穩定崗位,現在他們一個已外出打工多年,一個在家做點農活照顧老人,農忙空閒時打點零工
  •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村民裴金昌 2020-12-3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
    2019年把我戶列入擬脫貧對象,當時我不肯脫貧。幫扶幹部龍顧文入我龍家良戶核實脫貧標準「不是我把你家搞成脫貧的,是你家確實達到脫貧條件了,通過小組提名評議你家符合2019年脫貧條件,才把你家列入擬脫貧戶的」當時龍隊長給我解釋道。
  • 「講扶貧故事」秦家莊:小蜜蜂釀出「甜日子」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秦家莊鄉創新發展思路,充分依託境內獨特的資源優勢,通過「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引導貧困群眾及弱勢勞動力發展中蜂養殖產業,走出了一條「甜蜜」的致富道路。2001年,劉勇國在一場意外事故中,腰部以下受到重創,失去了勞動力,成為了一名殘疾人,家裡的生活也一天不如一天。2017年,在鄉村兩級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協調幫助下,縣蜂業協會為劉勇國捐贈了21箱中蜂。經過3年時間的發展,劉勇國不僅逐漸掌握了養殖技術,也提升了生活的信心和致富的決心。
  • 寧夏原州區:甜蜜生活與甜蜜事業
    寧夏原州區:甜蜜生活與甜蜜事業  俗話說的好,靠山吃山。聽說六盤山裡住著一群養蜂人,憑藉雙手勤勞致富,還帶動了許多父老鄉親。我們決定,去一探究竟,看看這甜蜜的生活,甜蜜的事業。  來到寧夏固原市張易鎮陳溝村,這是一個背靠大山的村莊。沿著村裡的柏油路往山邊開,進山以後就只剩一條順著小溪縱深而進的土路。
  • 「山中青年」「蜂二代」的甜蜜事業
    邱凱發明的六邊形的寵物蜂箱(央廣網發 陳金露 攝)2018年,邱凱買了兩臺新卡車開始設計養蜂車,把開車養蜂這件事做出了新文章。「普通的養蜂車上,風會很大,蜜蜂不容易進入蜂箱,蜂農每到一地,都要把蜂箱挑下挑上,很不方便。我自己設計,在養蜂車上安裝了偏風板,有效解決了這個難題。蜂農開車到一個地方後,只要根據風向調整好車頭就可以了,非常方便。」他介紹道。
  • 【脫貧攻堅在路上】90後養蜂青年的自主脫貧甜蜜夢
    【脫貧攻堅在路上】90後養蜂青年的自主脫貧甜蜜夢 2019-04-02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為民幹事丨六枝特區中寨鄉紅光村黨支部...
    我叫胡嬋,今年41歲,中共黨員,是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中寨鄉紅光村黨支部書記。我是中寨鄉唯一的女支書,因為在脫貧攻堅期間不顧生產休息,月子中主動去統籌全村脫貧攻堅工作,被大家稱為「巾幗」模範,對此我真感到慚愧和不安,一是我哪能稱得上是巾幗模範,只是在其位就必須得以身作則、盡心盡力做事罷了。二是擔心辜負厚望,完成不好組織上交給我的光榮任務。
  • 「我的脫貧故事」做一隻領頭「羊」 帶著大家一起脫貧丨務川自治縣...
    2014年,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被納入貧困戶,但一年以後我就摘掉了這個稱呼,我要領好這個頭,做好一個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不僅自己要脫貧,還要讓周圍的村民都脫貧,我心裡才踏實。我是1974年入伍,在雲南當了3年義務兵,1977年4月退伍回家。回到巖腳組當了幾年生產隊的小組長後,被群眾推選為鹿坪村黨支部副書記,一幹就是5年。
  • 萊西祖孫三代養蜂人 160餘畝養殖區釀造「甜蜜事業」
    >大山深處釀「甜蜜」 「十裡大青山,萬畝槐花林。」養蜂人王志新雖然年齡不大,但已經是萊西市有名的「養蜂達人」。王志新告訴記者,他們祖孫三代養蜂,從爺爺輩開始,一家人養蜂歷史有七八十年了。「你要過去,必須戴上這個。」王志新拿出一個頭罩遞給記者。戴上後,周圍的紗網垂下來,將人的臉和脖子遮起來,可以防止蜜蜂蜇傷。王志新和父親王建和帶著記者走近蜂箱,揭開蓋子終於露出蜂箱。
  • 左慶峰:「蜜蜂書記」帶領村民過甜蜜日子
    為了提高遍訪效率,同時確保貧困戶在家,根據貧困戶的生活與耕作規律他選擇早上、中午和晚上三個時間段開展遍訪工作。為了儘快記住每一戶貧困戶的住址,他會寫下自己的遍訪路線,並在遍訪路線上標出貧困戶的具體位置。村裡外出打工的都是年輕人,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居多,這給溝通和交流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但是會說「本地話」的優勢,為他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但省去了語言溝通上的障礙,而且也讓他更容易融入古蓮村這個大集體。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解方程」丨平塘縣塘邊鎮新風村...
    2019年8月,剛接到通知時,我就和妻子說要去塘邊鎮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今後家裡的事情就全靠你了,媳婦沒有埋怨,但擔心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能否完成好這歷史交給的任務。我調侃道:「方程都解來了,還怕它脫貧攻堅工作」。唐祥會(左)入戶走訪我們商量著安排家裡的事情後,我滿懷熱情,進駐到塘邊鎮新風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工作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丨馬興梅:挪出窮窩窩 過上好日子
    村裡山多地少,我們靠種地很難維持生計,為了生活和方便孩子上學,我帶著全家人到鎮上租房居住,靠做點小生意維持全家人生活。由於文化低、見識少,在鎮上做生意一年下來,除了房租,基本只能維持全家人溫飽,隨著孩子長大,上學的費用增加,加上房租的逐年上漲,無法繼續在鎮上生存,無奈之下,只好打算再搬回原地居住。
  • 「我的脫貧故事」清鎮市流長鄉王院村月亮衝組村民王興付:只要有...
    我叫王興付,是清鎮市流長鄉王院村月亮衝組村民,一家4口人。以前,我們夫妻倆靠種地維持生計,一年辛辛苦苦攢的一萬多元錢,既要供女兒讀書,又要給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兒子治病,日子過得異常艱苦。2014年,通過村評議、鄉審核,我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黔西紅板村:房靚寨美業多 群眾生活比蜜還甜
    房靚寨美業多 群眾生活比蜜還甜  秋天的黔西,秋高氣爽,城郊鄉村,野花遍地,瓜果飄香
  • 「作品欣賞」濃濃蜜蜂情——樊福才的養蜂致富路 董金堂
    最顯眼的農產品展位上,有來自養蜂聖地清水河縣養蜂能手樊福才夫妻二人,正在展示他們的優質蜂產品。這是長期堅持自主創業,產業脫貧,勤勞致富的真實再現。挑戰貧困揚起事業風帆1984年,因母親常年生病,家裡缺少勞力。十五歲的樊福才,初中還沒上完就輟學回家務農,操持家務。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貧啦丨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村民黃阿幹
    我叫黃阿幹,今年52歲,是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人,家中4口人。我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小學二年級,妻子四級肢體殘疾,父親年邁體弱多病,小孩在秧壩中心小學上學。2014年家庭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讓幫扶對象的生活好起來是有意義的事情丨水城縣...
    我叫楊雯,生於1980年,2013年到坪寨鄉工作,現在是坪寨鄉退役軍人事務站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坪寨鄉播落村小屯組的包組人員。回想起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感慨萬千,五味雜陳。剛到坪寨鄉工作時,這裡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對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礙。
  • 「我的脫貧故事」「土專家」的脫貧之戰丨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村民...
    女兒說她雖然很想繼續念書,但更不忍心看到我們為了他們把身體拖垮……當時妻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我心裡像有一棵刺一樣梗著難受,提著小鋤頭便進了山。  後來,大女兒打工寄來的錢,總算是讓其他3個孩子的學費有了著落,我每天到山裡找些野生天麻、草藥等去賣,一家人勉強維持生計。2013年,另外三個孩子相繼上了初中,村裡看我家實在困難,便把我家推薦成了精準貧困戶。  這對於自尊心很強的我來說,成了第二道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