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雯,生於1980年,2013年到坪寨鄉工作,現在是坪寨鄉退役軍人事務站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坪寨鄉播落村小屯組的包組人員。
回想起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感慨萬千,五味雜陳。剛到坪寨鄉工作時,這裡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對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礙。
2015年,經鄉黨委政府安排,我精準幫扶浦中團家,剛到浦中團家走訪時,一家人的生活條件使我大吃一驚,甚至我都不敢相信還有這麼困難的家庭:浦中團一家四口人,浦中團年老多病,他的妻子智殘,大兒子眼睛有問題,小兒子啞巴,一家人住在用木塊堆砌的瓦房裡,常年風吹日曬,破爛不堪,家裡沒有一樣電器,沒有一張好床,沒有一套像樣的家具,他的家簡直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
剛到他家時我甚至想過打退堂鼓,但是轉念一想:如果我走了,誰來幫扶他家?幫扶人來了是否也會選擇放棄?他們一家四口未來的生活怎麼辦?我決定留下來,決定從點滴小事做起,對他家進行幫扶。
2015年至今,工作之餘我都會到浦中團家去走訪,幫他們洗衣服、打掃衛生、洗碗,辦殘疾證、送床、送棉被、購置家具,申請殘聯補助金、臨時救助、危房改造。
楊雯入戶走訪
我手把手地教浦中團的妻子打掃衛生,教他的小兒子學洗碗,教他的大兒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他一家四口人當作親人一樣去對待,用情去感化他們一家人。
五年過去了,浦中團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通了,家具有了,住進平房了,環境衛生好了,大兒子的眼睛看得見了,小兒子會幹農活、做家務了,經濟條件慢慢好起來了……
浦中團家的廚房
印象最深的是浦中團對我說的一句話:「楊主任,太感謝黨和政府了,太感謝你了,是你的幫助讓我們一家四口的生活變好了,就算我走了,我的妻子和兩個兒子能夠自己照顧好自己,我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是啊,像我一樣把幫扶對象當作親人一樣去對待的幫扶者數不勝數。讓我的幫扶對象的生活好起來,我想這便是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運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