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讓幫扶對象的生活好起來是有意義的事情丨水城縣...

2020-12-05 天眼新聞

我叫楊雯,生於1980年,2013年到坪寨鄉工作,現在是坪寨鄉退役軍人事務站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坪寨鄉播落村小屯組的包組人員。

回想起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感慨萬千,五味雜陳。剛到坪寨鄉工作時,這裡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對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礙。

2015年,經鄉黨委政府安排,我精準幫扶浦中團家,剛到浦中團家走訪時,一家人的生活條件使我大吃一驚,甚至我都不敢相信還有這麼困難的家庭:浦中團一家四口人,浦中團年老多病,他的妻子智殘,大兒子眼睛有問題,小兒子啞巴,一家人住在用木塊堆砌的瓦房裡,常年風吹日曬,破爛不堪,家裡沒有一樣電器,沒有一張好床,沒有一套像樣的家具,他的家簡直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

剛到他家時我甚至想過打退堂鼓,但是轉念一想:如果我走了,誰來幫扶他家?幫扶人來了是否也會選擇放棄?他們一家四口未來的生活怎麼辦?我決定留下來,決定從點滴小事做起,對他家進行幫扶。

2015年至今,工作之餘我都會到浦中團家去走訪,幫他們洗衣服、打掃衛生、洗碗,辦殘疾證、送床、送棉被、購置家具,申請殘聯補助金、臨時救助、危房改造。

楊雯入戶走訪

我手把手地教浦中團的妻子打掃衛生,教他的小兒子學洗碗,教他的大兒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他一家四口人當作親人一樣去對待,用情去感化他們一家人。

五年過去了,浦中團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通了,家具有了,住進平房了,環境衛生好了,大兒子的眼睛看得見了,小兒子會幹農活、做家務了,經濟條件慢慢好起來了……

浦中團家的廚房

印象最深的是浦中團對我說的一句話:「楊主任,太感謝黨和政府了,太感謝你了,是你的幫助讓我們一家四口的生活變好了,就算我走了,我的妻子和兩個兒子能夠自己照顧好自己,我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是啊,像我一樣把幫扶對象當作親人一樣去對待的幫扶者數不勝數。讓我的幫扶對象的生活好起來,我想這便是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運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深入一線 助推發展|貴州科學院定點幫扶水城縣推進會召開
    為奮力衝刺90天,紮實推進貴州科學院定點幫扶水城縣脫貧攻堅工作,5月8日,貴州科學院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召開定點扶貧工作推進會,總結全院扶貧工作進展,交流科技扶貧工作經驗,部署下一階段精準扶貧的重點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同前行丨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幫扶幹部...
    海星村位於安龍縣灑雨鎮政府駐地西面,距鎮中心4公裡,是全縣扶貧攻堅特困片區。我叫陳清祿,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8年9月到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陳清祿(右二)與幹部們交流進村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村委會,詳細了解我的包保戶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為此,我暗下決心,要把這裡當故鄉一樣來熱愛和付出。我把村莊圖作為電腦桌面,貼在辦公室和床頭,並一戶戶走訪,生怕漏掉一戶一人。我分類建立了村情民意臺帳,和村「兩委」一起找鎮政府、找幫扶單位,一層層上報,一件件落實。在這條扶貧路上,有著很多的故事,在此拾一以作分享。2016年,萬文海戶通過村裡開展貧困戶「再回頭」,被納進貧困戶,我成為了他家的結對幫扶人。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我的幫扶故事」心誠身沉,雖苦猶甜
    1月4日起,湖南日報·華聲在線開闢「我的幫扶故事」專欄,講述一批「幫扶人」的感人故事,敬請關注。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晗1月2日,東方剛露出一絲魚肚白,瀏陽市扶貧事務中心主任羅永志就驅車近40公裡趕往沙市鎮,與消費扶貧智能櫃廠家負責人碰面。
  • ...扶貧是一件有意義的大事丨威寧自治縣麻乍鎮扶貧工作站工作員丁王
    我叫丁王,是威寧自治縣麻乍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員,主要負責扶貧資金項目業務。在平常的工作中,我都告誡自己一定要把扶貧資金的來龍去賣掌握清楚,凡事不得馬虎。涉及扶貧項目資金的工作很繁雜,加班也是經常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擦亮青春底色丨鳳岡縣蜂巖鎮...
    我不會在手機上操作,我把錢給你,你給我交一下吧。」「要得,孃,交了我把支付截圖給你。」今年是我的結對幫扶對象連續第三年把錢給我,由我來給她家繳納合作醫療,這份信任讓我心裡暖暖的。我叫雷智超,2018年10月,我成為了鳳岡縣蜂巖鎮巡檢村的一名脫貧攻堅戰士,在這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逐漸成長、成熟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有個「約定」|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南坪...
    我叫劉修武,作為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林業站工作人員,2019年4月,我開始了南坪村和平組蔡長偉等三戶的幫扶工作。我們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記得那天,烈日當頭,和眾多同事一起,手提連心袋,開始了我的走訪之路。
  • 「扶貧故事」宋思營:讓貧困幼兒感受陽光般的溫暖
    當我與同事們一次次奔走在路上,走村入戶宣講教育扶貧政策時;當我們一一次次到幫扶幼兒家裡,進行家訪時;當我們一次次走進那清貧的小院,進行打掃時。我深感在教育扶貧中自己能做、要做的太多太多。通過教育手段讓更多的貧困家庭走向致富之路,這是「教育扶貧」的根本目標。做為一名教師對幫扶學生「扶志、扶智、扶生活」是我們教育扶貧的常態化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只為夢成真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
    我是劉幫虎,苗族,2013年11月來到六枝特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工作。2015年3月,被派駐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由於六堡村地處邊遠,老百姓發展觀念相對滯後,我經常深入貧困戶家裡交心談心,給老百姓理清發展思路,宣傳黨的惠民政策,以及精準扶貧的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及相關精神。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幫扶,就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丨興義市...
    2020年4月2日,根據安排,我到興義市南盤江鎮梅家灣村接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扶貧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除了滿腔熱情,更要有吃苦奉獻的精神。為了全面掌握情況,我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掌握村情民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跑遍9個村寨,走訪群眾230餘人,問人口、問收入、問困難,並將每戶的就業、生產、生活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在透風漏雨整改工作中,我和指揮所的同事到二手市場淘門窗送到農戶家,親自動手安裝,還幫助群眾挖廁所、接水管、裝櫥。
  • 科技扶貧路上的三顆「中」國心——記中科院女科學家扶貧故事_中國...
    科技扶貧路上的三顆「中」國心——記鍾彩虹、仲乃琴、鍾瑾的中國科學院女科學家「三『中』扶貧」故事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20 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在中國科學院眾多扶貧項目和對口幫扶地區中,有這樣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亦餘心之所向兮,雖無榮其猶未悔丨都勻市墨...
    雖然如此,卻止不住一個初入扶貧戰線菜鳥的激動心情。臨出發時候,老汪看著稚嫩的我們,叮囑我一些面對不積極配合工作農戶的入戶詢問交流技巧。那時候,懵懂的心中多出了幾分怯意和不自信。怯意是因為不知道前方會遇到什麼情況,不自信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擔好扶貧這一份責任。畢竟,扶貧並不只是說說。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董叔之間的「親情」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
    沒有你這樣認真負責的幫扶人,我很多事都不知道怎麼辦。」一次,去興義市灑金街道走訪董叔,出門時他對我說道。我叫許嫻,24歲,中共預備黨員,2018年11月到興義市魯布格鎮黨政辦工作,不到一個月,我被安排幫扶貧困戶董國才戶,就這樣開始了我的扶貧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自強不息 感恩奮進丨安順市西秀區華西辦黑石頭村...
    後來,我堅持自學了解國學智慧,懂得了活下去,悲傷也堅強,縱然渺茫仍存希望。  人生如夢不是夢,因為太真實;生活如水不是水,因為有苦澀。在生命中,許多事情在於自己,很多感受在於個人,心大路則寬,心小事則難。人生本來就不易,生命本來就不長,何必用無力改變的煩惱,作踐自己,傷害歲月。年復一年,隨著時代變遷,我享受了更好的國家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馬成龍:精準醫療幫扶 助力脫貧攻堅 構築健康安順
    【我的扶貧故事】馬成龍:精準醫療幫扶 助力脫貧攻堅 構築健康安順 2020-11-30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扶貧就是讓科學接地氣丨訪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勇
    通過中國科學院在水城縣的精準科技扶貧,相關技術和成果被廣泛推廣和應用,帶動了水城縣的扶貧產業快速發展,3年來科技支撐的部分扶貧產業直接經濟效益達到3.11億元;貧困發生率從18.9%下降至1.51%,帶動15.87萬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水城縣從扶貧困難縣變成中國科學院幫扶脫貧標杆縣,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務院扶貧辦」)考核中國科學院扶貧成效從「較好」提升至連續 2 年「好」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