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幫扶,就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丨興義市...

2020-12-04 天眼新聞

2020年4月2日,根據安排,我到興義市南盤江鎮梅家灣村接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

駐村扶貧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除了滿腔熱情,更要有吃苦奉獻的精神。

為了全面掌握情況,我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掌握村情民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跑遍9個村寨,走訪群眾230餘人,問人口、問收入、問困難,並將每戶的就業、生產、生活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在透風漏雨整改工作中,我和指揮所的同事到二手市場淘門窗送到農戶家,親自動手安裝,還幫助群眾挖廁所、接水管、裝櫥。

幫助李乜金戶安裝門窗

幫助梁正超戶過度安置挖廁所

5月上旬,村合作社與公司聯合種植的西瓜成熟了,在水果批發市場設置的銷售點銷量有限,眼看又大又紅的西瓜因為滯銷要爛在地裡,我萬分著急。我趕往市委宣傳部尋求幫助,在市委宣傳部領導的幫助下,將西瓜滯銷的信息通過電視、微信等媒體宣傳,瓜商和訂單接踵而至。一個月時間,60萬斤的西瓜銷售完成,為當地26戶群眾增收16萬元。

今年10月,長時間陰雨天氣,成熟的莊稼眼看就要爛在地裡,我組織指揮所的同志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搶收莊稼,我的手磨出血泡,臂膀茅草割出道道血痕,每天收工回來,雖然累得筋疲力盡,但我感到很開心。

低保戶韋昌豔,父母離異,跟年邁的外婆一起生活。韋昌豔每天上下學都靠外婆劃單舢接送,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我及時幫她協調去安章小學讀書事宜並帶她報名入學。

搬遷戶宋正會小腿骨折,我和村支書買水果去看望她,並隔三差五到她家了解生活狀況,得知她家3年前賣桉樹的錢至今都沒有到手,我們幫她出主意並協助她通過司法途徑追討欠款。宋正會經過3個多月休養逐漸恢復,我們根據她的身體情況為她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她感動地說:「我以為搬遷到城裡面來了,你們村裡面就不管了,想不到你們經常來關心我,就像我的家人一樣親。」

向群眾宣傳相關普惠政策

善良的村民,質樸的話語,感恩的心態,令人感動。脫貧攻堅是一項民心工程,扶貧工作是一項良心工作,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人物小傳】

張先朕,原興義市生態移民局(市扶貧辦)工作人員,2020年4月2日,赴興義市南盤江鎮梅家灣村接任第一書記,開展幫扶工作至今。

通訊員 王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譚支樂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董叔之間的「親情」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
    沒有你這樣認真負責的幫扶人,我很多事都不知道怎麼辦。」一次,去興義市灑金街道走訪董叔,出門時他對我說道。我叫許嫻,24歲,中共預備黨員,2018年11月到興義市魯布格鎮黨政辦工作,不到一個月,我被安排幫扶貧困戶董國才戶,就這樣開始了我的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是駐村工作成就了我丨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駐村...
    我叫李明洲,是一個剛參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新人,當領導告知我被抽調到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時,我的心裡是很恐慌的,對於眼前的工作不得而知。剛到村裡面的時候,對於村情實際一無所知,我被安排到四組擔任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第一次到最基層工作的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去和群眾交流,溝通,這使我著實苦悶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參加群眾會後,我恍然大悟,群眾愛聽的是國家的政策、方針,而不是大道理、誇誇其談。於是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惡補了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不斷向村裡的幹部請教,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光提升業務水平還不夠,群眾對駐村幹部不買帳工作也難開展。
  • ...工作既要用「心」又要用「新」丨興義市敬南鎮攏岸村幫扶幹部沈曄
    我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很想儘快幫好他家,不負組織重託,不負群眾期盼。然而,心急吃不到熱豆腐。剛開始與何正奎戶進行共商時,我提的意見和幫扶措施沒有得到他的認可,反而產生了牴觸情緒,幫扶成效不明顯。我反覆思考,是我過於直言不諱,不顧及他們的感受。我趕緊轉變工作方式。為了拉進距離,我回單位尋求幫助,請來了單位的幾個老大姐,一同去他家,跟他拉家常,擺歷史交心。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同前行丨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幫扶幹部...
    海星村位於安龍縣灑雨鎮政府駐地西面,距鎮中心4公裡,是全縣扶貧攻堅特困片區。我叫陳清祿,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8年9月到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陳清祿(右二)與幹部們交流進村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村委會,詳細了解我的包保戶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有個「約定」|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南坪...
    我叫劉修武,作為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林業站工作人員,2019年4月,我開始了南坪村和平組蔡長偉等三戶的幫扶工作。我們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記得那天,烈日當頭,和眾多同事一起,手提連心袋,開始了我的走訪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根據工作隊工作安排,我作為老駐村幹部,熟悉村情,故擔任南嶺村工作隊精準管理專班組組長,負責全村的精準管理工作。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我嚴格按照「一宣六幫」開展幫扶工作。駐村以來,我充分運用村裡的宣傳欄、採取村民會議、宣講報告、張貼標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廣大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大和省州縣有關會議精神,宣傳黨和國家在脫貧攻堅時期的各項惠農政策,宣傳社會公德、公民道德、村規民約、文明新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裡的發展,需要一個強大的基層組織來帶動。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只為夢成真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
    由於六堡村地處邊遠,老百姓發展觀念相對滯後,我經常深入貧困戶家裡交心談心,給老百姓理清發展思路,宣傳黨的惠民政策,以及精準扶貧的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及相關精神。2015年,我和扶貧工作隊一班人跑縣裡有關部門多方協調,給六堡村申報了40000元的少數民族發展基金,為村裡的地戲班購置了臉譜、服飾、鼓、鑼、鈸等道具。同時爭取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資金6萬元建成了藍球場一個。  2015年11月11日,我和相知相戀的女孩楊敏結婚。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回顧這五年,我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有道不盡的「小故事」,那都是我們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從背上行囊,離開家的那天起,我就踏上扶貧徵程。扶貧道路上我做足了功課,學習了好多關於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希望能精準識別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用雙腳丈量土地 用真心拉近距離丨錦屏縣平略鎮八...
    2015年10月,我從大學畢業生的角色轉換到了基層幹部的角色,成為了一名幫扶網格員,逐漸開始接觸扶貧、了解扶貧。錦屏縣平略鎮八洋村就是我幫扶的村落,在扶貧路上,我與同事們一起過五關斬六將、越過重重關卡,曾經的搶晴天戰雨天、曾經的走村串戶、曾經最難做工作的村,我們都一一克服過來了,這些經歷正是我作為一名扶貧幹部的最大收穫。「姜妹,我家已經結束訪談了,感謝你們這段時間的付出。」2020年8月8日,遠在浙江省富陽區跟崗學習的我接到了來自幫扶戶梁鳳花的「報喜」電話。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事 就是我的事丨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拉術村第...
    我叫龍昭集,是榕江縣運管局的工作人員,作為局裡年輕幹部,我主動請纓到村裡開展駐村工作。於2019年6月,背上行囊,離開剛剛結婚的妻子和年邁的父母,來到了水尾鄉拉術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拉術村村民們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因為交通阻塞,群眾出行不便,一些老人一輩子從未走出大山。  到村後,我對村裡的貧困群眾進行了挨家挨戶走訪,和他們嘮家常,了解貧困戶的家庭生產生活情況。誰家養了幾頭豬、誰家有幾頭牛,我都要摸得一清二楚。經過3個月的走訪,拉術村基本情況我已全部了解,為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奠定紮實的基礎。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故事」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事當家事丨普定縣猴場鄉水落洞村...
    楊金偉一家6口人,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幹不了農活,但都享受低保政策,楊金偉退伍後沒有外出,而是與妻子在家務農,收入微薄,女兒還在上學,房子破舊,但他總說自己什麼政策都沒有享受,總是嚷嚷著不公平,完全不支持村委工作……沒有幫扶經驗的我心中充滿了疑惑,按理說楊金偉戶應享受的政策一樣沒落下,楊金偉還是一名退伍老兵,思想覺悟應該高於普通群眾,但楊金偉認為「不公平、不合理」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擦亮青春底色丨鳳岡縣蜂巖鎮...
    我不會在手機上操作,我把錢給你,你給我交一下吧。」「要得,孃,交了我把支付截圖給你。」今年是我的結對幫扶對象連續第三年把錢給我,由我來給她家繳納合作醫療,這份信任讓我心裡暖暖的。我叫雷智超,2018年10月,我成為了鳳岡縣蜂巖鎮巡檢村的一名脫貧攻堅戰士,在這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逐漸成長、成熟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下決心啃下扶貧「硬骨頭」|開陽縣金鐘鎮茅坡村駐...
    雖然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進村路泥濘不堪,村民房屋破舊,路上垃圾、家畜糞便隨處可見。看到這些場景,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 走訪貧困戶經過調研,我首先梳理出茅坡村交通不暢、群眾生活水平落後等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 「我的幫扶故事」心誠身沉,雖苦猶甜
    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幹,幫助無數貧困群眾改變了命運。1月4日起,湖南日報·華聲在線開闢「我的幫扶故事」專欄,講述一批「幫扶人」的感人故事,敬請關注。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晗1月2日,東方剛露出一絲魚肚白,瀏陽市扶貧事務中心主任羅永志就驅車近40公裡趕往沙市鎮,與消費扶貧智能櫃廠家負責人碰面。
  • 「我的扶貧故事」讓幫扶對象的生活好起來是有意義的事情丨水城縣...
    我叫楊雯,生於1980年,2013年到坪寨鄉工作,現在是坪寨鄉退役軍人事務站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坪寨鄉播落村小屯組的包組人員。回想起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感慨萬千,五味雜陳。剛到坪寨鄉工作時,這裡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對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