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用雙腳丈量土地 用真心拉近距離丨錦屏縣平略鎮八...

2021-01-13 天眼新聞

2015年10月,我從大學畢業生的角色轉換到了基層幹部的角色,成為了一名幫扶網格員,逐漸開始接觸扶貧、了解扶貧。

錦屏縣平略鎮八洋村就是我幫扶的村落,在扶貧路上,我與同事們一起過五關斬六將、越過重重關卡,曾經的搶晴天戰雨天、曾經的走村串戶、曾經最難做工作的村,我們都一一克服過來了,這些經歷正是我作為一名扶貧幹部的最大收穫。

「姜妹,我家已經結束訪談了,感謝你們這段時間的付出。」2020年8月8日,遠在浙江省富陽區跟崗學習的我接到了來自幫扶戶梁鳳花的「報喜」電話。當天,正是八洋村開展脫貧攻堅普查的日子,由於外出學習,我所幫扶的9戶貧困戶政策宣傳工作均由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的夥伴們分擔,我同時通過電話,宣傳強化貧困戶對政策的知曉率。

姜月姣入戶向群眾宣傳醫療健康政策

梁鳳花戶,正是我9戶幫扶戶裡最不放心的一戶。梁鳳花戶家庭人口5人,大女兒在讀大專三年級,二兒子在讀高三,戶主楊長瑞患有糖尿病,一家人的生活開支靠梁鳳花就近務工和大兒子外出務工維持。

楊長瑞多年受疾病折磨,記憶力差、不良情緒頻繁,曾因對幫扶工作不理解,打電話向我及村「兩委」大發脾氣。為做好這戶幫扶工作,我沉下心來,堅定地告訴自己不能逃避問題,鼓勵自己用心去面對問題。

我利用夜間走訪,用自身經歷向他們表達我的感受,當晚,夜訪結束返回途中,我把內心的委屈通過哭一場的方式發洩了出來。

姜月姣在農戶家中採集信息

回到村裡,我認真思考尋找突破口,逐一梳理了該戶存在的困難和訴求,結合其困難情形,及時向上級民政部門申請了4000元臨時救助資金,並申請了就業援助崗位,臨時救助和就業援助的申請,既幫助他們緩解了因病無法外出的困難,又幫助解決了就業問題。

「姜妹,現在有沒有技術培訓?我想參加!」「姜妹,今年合醫在村裡可以交嗎?」「姜妹,聽說像我的情況可以申請失業救助嗎?」......這些都是楊長瑞戶電話諮詢政策的日常,而我也早已習慣並樂意第一時間幫助他們解答疑難。

現在,通過不怕踏光門檻的決心,我深深感受到,楊長瑞及家人已經從心底裡認可了我的幫扶工作。

姜月姣在向網格內留守老人宣傳殘疾人補助政策

「姨,你哪天回家?村裡這兩天有迎檢工作,需要你回來」「姜妹,那我明天提前回來!」,在脫貧攻堅省際交叉檢查之際,我與幫扶戶龍大妹打電話說著,當時,龍大妹正在湖南省看望女兒。

龍大妹戶因為夫妻二人年齡偏大,無法外出務工,2019年因就業不穩定被列為八洋村脫貧監測戶。為使該戶按期解除脫貧,我積極向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反映,並幫助龍大妹申請了護林員工作,年工資一萬元。2020年,該戶順利解除了監測,龍大妹也因工作積極、熱心公益,成為了村「兩委」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過去,八洋村工作難做,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刻板印象。然而,經過五年的工作,通過入戶走訪、完善村規民約、真紮實駐、召開院壩會、原籍幹部大走訪等多種方式,我親自用雙腳丈量了八洋這片土地,用心拉近了幹群距離,我對這個村多了一份熱愛。

【人物小傳】

姜月姣,錦屏縣平略鎮八洋村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用腳步丈量村子 用行動服務群眾︱榕江縣朗洞鎮平...
    我叫歐一林,自2016年2月到2018年6月,一直以駐村幹部的身份紮根基層,2019年被組織選派到榕江縣朗洞鎮平地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  駐村工作期間,我和鄉村幹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戶走訪座談,幫助群眾積極爭取項目,為貧困群眾工作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得到駐村工作隊及群眾的一致好評。
  • ...故事」用行動為貧困群眾辦好每一件事|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
    我是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站長楊勇,自2015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脫貧攻堅工作,至今已有五個年頭。主動作為,讓政策惠及每一個人。為助力脫貧攻堅,讓幹部、群眾能充分了解各項扶貧政策,作為扶貧工作站站長,我深知扶貧惠農政策如果宣傳不到位、群眾的知曉率不高,群眾就可能存在被動享受各類惠農政策,這樣就不利於貧困群眾主動致富脫貧。為及時宣傳普及扶貧惠農政策,我多次調整、更新戶外宣傳欄,組織同事利用趕集天或走村入戶開展扶貧政策宣傳活動。
  • 用雙腳丈量地球,普通人和修仙者要用多久
    如果我們用自己的雙腳繞地球一圈,用多久呢?我們普通人,每天20公裡差不多了,167*12=2004天,就是5年多,五年多,你就是用雙腳丈量過地球的第一個人類。如果給你永久的生命,不死不滅,可以在虛空行走,你會用雙腳丈量銀河系麼?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有個「約定」|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南坪...
    雜草叢生的小路、破舊開裂的土牆、昏暗斑駁的光線、衣衫襤褸的穿著、深深下陷的眼窩、飽經風霜的面容......這是我初次來到南坪村沙崗組「精準扶貧」走訪中所見到的一幕,這一幕直擊內心,忍不住心酸了。我叫劉修武,作為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林業站工作人員,2019年4月,我開始了南坪村和平組蔡長偉等三戶的幫扶工作。我們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記得那天,烈日當頭,和眾多同事一起,手提連心袋,開始了我的走訪之路。
  • 臺灣青年在大陸當視頻博主:雙腳丈量大陸 視頻搭起橋梁
    林子均(左)在大陸參加扶貧公益活動。受訪者供圖「這是一封寫給四川的家書,感謝四川給我的養分,讓如今的我有能力用雙腳丈量大陸的土地。」2021年1月初,辭舊迎新之際,來自臺灣的視頻博主林子均在「2020年度總結」中,向四川致謝。說到深情處,這位26歲的臺灣小夥紅了眼眶。
  • 用雙腳丈量比例尺的手繪師
    這條黃金水道肩負著中國古代歷代漕運的重要使命,無數的故事在運河邊發生,來杭州旅遊的人總要來看看。大運河杭州段附近的景點很多,勝利河美食街、信義坊、香積寺、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群……要想一次把這些景點逛完可不容易,查詢景點地理位置、規劃遊玩次序和交通路線,非得花大力氣才搞得定。對於方向感欠佳,只拿標誌性建築物認路的人來說,即便拿著手機定位,走冤枉路也在所難免。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在超過1250天的時間裡,他們用脫貧攻堅精神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心用情用功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真實記錄這個貧困村「一步跨越千年」的艱苦而偉大的脫貧攻堅歷程。「這樣的進取精神,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等待一個真實故事的發生。」柴紅芳說。 啟示二用鐵板「腳力」丈量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2017年5月17日,導演柴紅芳帶領攝製團隊正式進駐。當時沙瓦村還沒有通公路,雲南廣播電視臺配備好拍攝器材,藉助人背馬馱,在近6公裡的泥濘、陡峭山路上冒雨艱難前行5個多小時,終於將沉重的設備運抵沙瓦村。
  • 「我的扶貧故事」要當好「指揮員」和「戰鬥員」丨綏陽縣茅埡鎮...
    形成「黨建+產業」的壩區產業基地2個,發展了辣椒500餘畝,並帶動15名黨員、群眾種植辣椒,有效緩解了2個村土地流轉遺留矛盾問題,實現了4個村有集體經濟支撐。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不管白天黑夜,還是晴天雨天,我都帶領全鎮黨員幹部堅持奔走在脫貧攻堅一線,始終把群眾冷暖、群眾疾苦、群眾期盼放在心中,抓在手中,落實在行動中。
  • 用雙腳丈量大地 用雙眼尋礦探「寶」
    迎風沙、跨峻岭,戰嚴寒、抗缺氧,「李四光精神」一直是潘彤地質生涯的指路燈,因為熱愛,所以無畏,旁人只能聽故事、看成績,卻永遠不知道路途中的意外是怎樣的兇險,這些懷揣夢想的地質人用怎樣的熱情與執著在這條充滿汗水與血淚的路上堅定地走著。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小周」變「老周」 「空心村」變「明星村」 丨...
    穿過亞茶溝,翻過巖腳坳,一片世外桃源呈現眼前,這便是我的脫貧攻堅戰場——新美村。駐村三年多的時間裡,我見證了新美村從「空心村」變成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而我從「小周」變成村民信任的「老周」。我們村召開了2020年扶貧項目分紅大會,為全村147戶貧困戶發放分紅資金73500元,這一天,也是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幾年來工作成果展示的一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喜悅感。回顧這幾年村上的發展,我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來的幸福感。  新美村很美,但前幾年的名聲卻有點「臭」。
  • 「我的扶貧故事」帥梅:小摩託丈量扶貧路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原來是大家希望政府能夠把另外一條涉及到幾十戶農戶的道路給硬化了。此時我的心裡也是深深的無力感,因為修路需要項目,全縣那麼多村,縣裡面需要統籌兼顧,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項目申報上去。至於多久能批下來,我心裡也沒有底。我知道他們說的都是實情,也理解他們心裡的委屈。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安置點的孩子成為了好朋友|平壩區鼓樓街道...
    我是一名「90後」小女孩,也是一個平凡的基層大學生志願者。2019年6月我從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畢業後,9月便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目前在平壩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同心小區服務。    同心小區是平壩區最大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共有8個鄉鎮111戶49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此安居落戶,其中團員青年41人、14歲以下未成年人有90人。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實幹助脫貧丨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趙...
    我叫趙福友,是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也是興仁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2015年8月,我來到大普村,五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最讓我放心不下的就是大普村白水衝組劉明倫家,劉明倫老人現在70多歲了,由於二兒子因為意外事故去世了,三個孫子只能跟著爺爺一塊兒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解方程」丨平塘縣塘邊鎮新風村...
    2019年8月,剛接到通知時,我就和妻子說要去塘邊鎮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今後家裡的事情就全靠你了,媳婦沒有埋怨,但擔心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能否完成好這歷史交給的任務。我調侃道:「方程都解來了,還怕它脫貧攻堅工作」。唐祥會(左)入戶走訪我們商量著安排家裡的事情後,我滿懷熱情,進駐到塘邊鎮新風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工作之路。
  • 「我的幫扶故事」心誠身沉,雖苦猶甜
    心誠身沉,雖苦猶甜——記全省「最美扶貧人物」、瀏陽市扶貧事務中心主任羅永志編者按經多年奮戰,湖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打贏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廣大扶貧幹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志願者傾情投入的奉獻。
  • 用雙腳丈量大地 用雙眼尋礦探「寶」 ——記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一上崗就到艱苦的高寒地區工作,潘彤一點也不驚訝:「地質工作就是在實踐中進行的,找礦是要靠雙腳去尋,用手去敲,眼睛去看,遇山翻山,遇水渡水,搞地質的,吃苦是必須的,我在選擇這條路的第一天就做好了準備。」  迎風沙、跨峻岭,戰嚴寒、抗缺氧,「李四光精神」一直是潘彤地質生涯的指路燈,因為熱愛,所以無畏,旁人只能聽故事、看成績,卻永遠不知道路途中的意外是怎樣的兇險,這些懷揣夢想的地質人用怎樣的熱情與執著在這條充滿汗水與血淚的路上堅定地走著。
  • 「我的扶貧故事」在「大路」上跑出扶貧加速度︱德江縣煎茶鎮大路...
    扶貧路上,我深知扶貧更要扶志和扶智。我用踏破「鐵鞋」,三寸不爛之舌和自己的一腔熱情到縣組織部、宣傳部等相關部門共協調了項目資金2萬多元,用以修建該村村委會辦公樓廚房,幫助貧困戶修建衛生間、房屋維修等基礎設施,購進辦公設備。改善了村支兩委的工作場所,大大提升了村委會辦公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