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站長楊勇,自2015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脫貧攻堅工作,至今已有五個年頭。
主動作為,讓政策惠及每一個人。為助力脫貧攻堅,讓幹部、群眾能充分了解各項扶貧政策,作為扶貧工作站站長,我深知扶貧惠農政策如果宣傳不到位、群眾的知曉率不高,群眾就可能存在被動享受各類惠農政策,這樣就不利於貧困群眾主動致富脫貧。
為及時宣傳普及扶貧惠農政策,我多次調整、更新戶外宣傳欄,組織同事利用趕集天或走村入戶開展扶貧政策宣傳活動。有一次我聽說貧困戶龍本丹希望得到一本關於扶貧政策之類的書,然後我親自將一本全縣統一印製的《政策明白卡》送到他家,交到他的手中,他一直握著我的手深切的說,「小楊,我聽說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但就是不知道怎麼申請,也不知道這個政策我們符不符合條件,你這書就是我最希望得到的,太謝謝你了。」目前龍本丹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到縣城安置點,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耐心解答、化解群眾每一個疑惑。針對群眾來訪,我都熱心接待,耐心解答每一個群眾所問,儘量不讓群眾多走一個門、多走一截路。
記得2016年貧困人口回頭看工作中,開始核實建檔立卡中不符合條件的「四有人員」,清理掉因信息不真而混入建檔立卡的小康戶,部分不符合建檔立卡貧困戶條件的群眾到鄉諮詢、申訴,我都熱心的接待每一個來訪群眾,並把最新貧困人口識別政策給群眾看、給群眾解答,那段時間經常因接待群眾而錯過午飯時間。甚至在下村途中,本來才七、八分鐘的路程,我卻走了差不多1個小時,一路上每遇到群眾諮詢扶貧、低保等問題,我都耐心解答,確保群眾清楚後才去辦自己的事,沒有因為下村而隨意回答群眾。
在2019年動態調整中,皆陽村龍某某被村小組提名脫貧,通過「四看法」和收入調查,該戶達到脫貧標準,在籤字認可時,該戶擔心脫貧後不再享受扶貧政策,拒絕在脫貧核查材料上簽字,核查小組多次上門找該戶籤字,都一直未能成功,我得知其情況後,主動跟核實小組入戶給群眾做政策解答,通過解答,該戶答應籤字脫貧,並說「主任,通過你的解答、以及通過「四看法」和收入調查,我知道我家達到脫貧條件,之前就是擔心脫貧後,三個子女不再享受教育扶貧政策,所以我才一直不願籤字,不過請主任你放心,通過你的解答,我相信脫貧不脫政策,既然我家達到脫貧條件,現在我要從被動脫貧改成主動申請脫貧。
細心做事、不讓一個貧困人口信息錯誤和漏登。作為一名扶貧幹部,為及時掌握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我自己有一本問題記錄臺帳,針對結對幫扶幹部、群眾反映的問題,我都一一記錄在案,第一時間安排結對幫扶幹部或者自己做進一步核實,待核實結束後逐一回復或者修改相關信息,這本問題臺帳在實際工作中解決了部分疑似漏評、錯評、錯登等問題。
記得在一次貧困人口動態調整中,村級誤將格溪村吳某某按照嫁出人口作自然減少,但實際吳玉香還在上大學,導致她當年未能申請教育扶貧資助,針對這件事,我多次叫村幹部作好登記的同時,我自己也做了登記,在接下來的動態調整中,我第一時間叫駐村幹部對吳某某信息進行再次核實,並按回退貧困人口上報審核,最終吳某某回退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繼續享受後期的教育扶貧政策。
從進入扶貧工作站那一天起,我便全心全意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把脫貧攻堅工作中每一件關於群眾的事都當成大事來辦,從不敷衍了事,深知「幹好群眾的事,就是幹好自己的事,不讓群眾寒心、不讓自己沒有美好回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吳玉富
編審 姜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