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要當好「指揮員」和「戰鬥員」丨綏陽縣茅埡鎮...

2020-12-04 天眼新聞

我叫方鍵,從2018年8月開始擔任遵義市綏陽縣茅埡鎮黨委書記。

茅埡鎮位於遵義市綏陽縣城中部,距綏陽縣城20公裡,地處芙蓉江上遊,毗鄰寬闊水國家級原始森林,全鎮轄7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272個村民組,共7740戶3400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027戶3394人,森林覆蓋率55.35%。  來到茅埡鎮,我走訪調研後發現,該鎮農業結構調整進度緩慢,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農民文化程度不高、生產技能不強等問題嚴重製約著經濟發展,多數農民靠天吃飯。   如何才能走出一條產業發展之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突破現狀的機會又在哪裡?

黨建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把方向、謀大局、聚人心、促發展的主心骨作用,我堅持把支部建在產業上,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組織保證,使黨建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同頻共振。   我們累計投入資金40餘萬元,對村級黨組織陣地進行優化、改善,合理設置了村黨支部19個、黨小組40個,下派黨建第一書記1人,派出鎮級駐村工作幹部3人,成立產業聯合黨委1個、產業黨支部1個,成立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7個。形成「黨建+產業」的壩區產業基地2個,發展了辣椒500餘畝,並帶動15名黨員、群眾種植辣椒,有效緩解了2個村土地流轉遺留矛盾問題,實現了4個村有集體經濟支撐。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領導幹部要當好「指揮員」和「戰鬥員」,廣大領導幹部不論在哪個崗位、擔任什麼職務,都要勇於擔當、攻堅克難。不管白天黑夜,還是晴天雨天,我都帶領全鎮黨員幹部堅持奔走在脫貧攻堅一線,始終把群眾冷暖、群眾疾苦、群眾期盼放在心中,抓在手中,落實在行動中。   2019年以來,我們實施「組組通」公路、「一事一議」進寨路、撤改組公路共140餘公裡,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以及補短板項目4個,覆蓋群眾1511人;實現產業帶動402戶建檔立卡戶穩定脫貧;完成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105戶405人搬遷入住;爭取資金1236.47萬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住房補短板、老舊房屋整治1463戶,惠及建檔立卡對象552戶。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我鎮持續關心貧困學生學業生活情況,全力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全鎮697名貧困學生享受到教育扶貧政策全覆蓋。同時,我們始終關心貧困戶,讓他們真正享受到黨和政府的各類扶貧政策,針對貧困戶環境衛生差、勞動力不足、政策理解不夠等問題,我們開展常態化走訪,深入群眾家中,宣傳政策、講解政策,幫助他們整治環境衛生,帶動他們搞好人居環境。  群眾的生產、生活、就業等問題,更是脫貧攻堅的頭等大事。   我堅持做到身先士卒,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大走訪、大排查,全方位了解困難群眾的情況,聽取群眾的意願和意見,幫助貧困戶解決就業問題、產業發展及住房問題。秉持用腳步丈量產業脫貧之路的理念,帶頭跑項目資金,走田間地頭,學先進經驗,助力脫貧攻堅。2020年以來,按照綏陽縣「32215」產業布局,我們頂住壓力,敢於擔當,千方百計貸款、籌資,本著既解決遺留問題又推動產業發展的原則,以新江、茅埡壩區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種植辣椒1515畝、大蔥80畝、烤菸520畝、「稻+」390畝、蔬菜220畝。

如今,茅埡鎮先後獲得「國家級衛生鄉鎮」「全省文明鄉鎮」「最美黔北鄉鎮」「推薦旅遊目的地」等榮譽。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清零。  不忘初心跟黨走,平凡之中見赤誠。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以永恆的激情踐行共產黨員的使命,譜寫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滿意答卷。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國歡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公路暢通,百業興旺丨綏陽縣黃楊鎮公路建設指揮部...
    我叫方義翔,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黃楊人,也是一名在黃楊紮下了根的鄉鎮幹部。從2007年開始,我便擔任綏陽縣黃楊鎮公路建設指揮部的負責人,開始負責黃楊鎮水電路建設中的公路修建,成為一名築路人。山高坡陡,水陸相間是黃楊的基本地形地貌。這樣的地形地貌給黃楊的公路修建增加了不少的難度。同樣一段裡程的公路,使得我們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才有可能完成。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輕小說《戰鬥員派遣中!》TV動畫化確定
    原作者曉棗(曉夏目)的另一部作品《戰鬥員派遣中!》宣布TV動畫化確定。 《戰鬥員派遣中!》 故事簡介 眼見徵服世界的目標即將實現,為了擴大版圖,「秘密結社如月」將戰鬥員六號作為先遣部隊派遣至新侵略地,但他的各種行動卻讓幹部們傷透腦筋。 先是將侵略地的祭祀活動關鍵字更改為「小雞○慶典」,還做出一連串人渣發言。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群眾,對鮓魚村有了更一步的認識。這個一類貧困村的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待在村裡的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鄰裡關係不和、矛盾糾紛不斷,人送外號叫「爛鮓魚」。意識到「軟體」「硬體」都是硬骨頭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肖旭(左三)和駐村幹部幫村裡缺勞動力的家庭插秧但是既然來了,就只能硬著頭皮幹。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三年多,和兒子說話還要請「翻譯」丨平塘縣甲...
    好久不回家,一回家就聽到兒子的聲音 ,我既興奮又傷心。傷心的是這個小傢伙天天囔囔要跟爸爸打電話,幾月不見,來家竟然受到如此「待遇」,竟然用一口的廣西話跟我說,有時候還得要媽媽翻譯;興奮的是,幾月不見,兒子竟然會說話了!不僅聽懂本地話,還會一口的外地方言,真是厲害了。有時候想起兒子、回顧從事的脫貧攻堅工作,總讓我幸福滿滿。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與貧困戶手拉手,心連心丨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龔永慧,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基層幹部。2016年10月,因為工作需要,我成為了天印村包組團隊的一名包組幹部。天印風景宜人,茶香飄散在空氣中,沁人心脾。第一次趕往天印村半坡組與貧困戶見面,是雨天,組長洪加美告訴我,只要一下雨,去半坡組就只能走路爬山,隨後,我們在小賣部買了雨鞋,立刻出發了。「咦,是龔妹和劉主任啊,冷沒哦?快點進屋烤火。」「沒事的,伯媽,我們來看你們哈,天冷了,拿點厚被子和厚衣服來,快來試試合身沒。」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扶貧工作站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指導街道、居(社區)扶貧工作業務的職責,同時協助黨工委、辦事處對全街道扶貧工作進行綜合指導和協調服務。自擔任扶貧工作站負責人以來,我始終堅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工作態度,堅持強標準,嚴要求、對待扶貧業務精益求精。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師生「奇緣」|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教師曾莉
    劉世先所說的「娃兒們的姑姑」就是我。我叫曾莉,是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的一名教師。給劉世先當「家庭教師」,是我這幾年的使命和擔當。   劉世先家與我的「奇緣」,得從2017年說起。這一年,作為貧困戶的劉世先家,成為了我的幫扶對象。從懵懂青澀的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在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與貧困戶的相互「幫扶」見證了曾莉的成長,角色的轉變也見證了曾莉與劉世先家不解的師生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有個「約定」|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南坪...
    雜草叢生的小路、破舊開裂的土牆、昏暗斑駁的光線、衣衫襤褸的穿著、深深下陷的眼窩、飽經風霜的面容......這是我初次來到南坪村沙崗組「精準扶貧」走訪中所見到的一幕,這一幕直擊內心,忍不住心酸了。我叫劉修武,作為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林業站工作人員,2019年4月,我開始了南坪村和平組蔡長偉等三戶的幫扶工作。我們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記得那天,烈日當頭,和眾多同事一起,手提連心袋,開始了我的走訪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百姓的家庭醫生 力阻病根變窮根丨息烽縣石硐...
    我叫吳元明,是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衛生院黨支部書記。2018年6月,我接待了一名貧困戶大病患者,我的「家庭醫生」故事也就此拉開帷幕。該患者名叫陳根福,家住石硐鎮難衝橋大土組,於2018年6月在息烽縣人民醫院診斷為「終末期腎病」,是納入健康扶貧工作中「30種大病」的管理對象。
  • 巾幗風採:儲文娟 心繫貧困戶 當好扶貧人
    巾幗風採:儲文娟 心繫貧困戶 當好扶貧人 2021-01-07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同前行丨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幫扶幹部...
    海星村位於安龍縣灑雨鎮政府駐地西面,距鎮中心4公裡,是全縣扶貧攻堅特困片區。我叫陳清祿,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8年9月到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陳清祿(右二)與幹部們交流進村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村委會,詳細了解我的包保戶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幫扶,就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丨興義市...
    2020年4月2日,根據安排,我到興義市南盤江鎮梅家灣村接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扶貧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除了滿腔熱情,更要有吃苦奉獻的精神。為了全面掌握情況,我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掌握村情民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跑遍9個村寨,走訪群眾230餘人,問人口、問收入、問困難,並將每戶的就業、生產、生活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在透風漏雨整改工作中,我和指揮所的同事到二手市場淘門窗送到農戶家,親自動手安裝,還幫助群眾挖廁所、接水管、裝櫥。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丨普安縣羅漢鎮...
    2020年4月,我投身到貴州省普安縣羅漢鎮羅漢社區任網格員一職。工作重、任務緊,說幹就幹,一大早,單位領導送我到駐村地點活動室後,我稍加整備行李,通過社區幹部聯繫到自己包保組的龍組長,約他陪同我熟悉當地的基本情況。和他約好以後,我就出發了。還沒有到達寨子,我就在路上遇到了龍組長。他騎著一個小摩託車,很著急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