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方鍵,從2018年8月開始擔任遵義市綏陽縣茅埡鎮黨委書記。
茅埡鎮位於遵義市綏陽縣城中部,距綏陽縣城20公裡,地處芙蓉江上遊,毗鄰寬闊水國家級原始森林,全鎮轄7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272個村民組,共7740戶3400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027戶3394人,森林覆蓋率55.35%。 來到茅埡鎮,我走訪調研後發現,該鎮農業結構調整進度緩慢,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農民文化程度不高、生產技能不強等問題嚴重製約著經濟發展,多數農民靠天吃飯。 如何才能走出一條產業發展之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突破現狀的機會又在哪裡?
黨建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把方向、謀大局、聚人心、促發展的主心骨作用,我堅持把支部建在產業上,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組織保證,使黨建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同頻共振。 我們累計投入資金40餘萬元,對村級黨組織陣地進行優化、改善,合理設置了村黨支部19個、黨小組40個,下派黨建第一書記1人,派出鎮級駐村工作幹部3人,成立產業聯合黨委1個、產業黨支部1個,成立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7個。形成「黨建+產業」的壩區產業基地2個,發展了辣椒500餘畝,並帶動15名黨員、群眾種植辣椒,有效緩解了2個村土地流轉遺留矛盾問題,實現了4個村有集體經濟支撐。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領導幹部要當好「指揮員」和「戰鬥員」,廣大領導幹部不論在哪個崗位、擔任什麼職務,都要勇於擔當、攻堅克難。不管白天黑夜,還是晴天雨天,我都帶領全鎮黨員幹部堅持奔走在脫貧攻堅一線,始終把群眾冷暖、群眾疾苦、群眾期盼放在心中,抓在手中,落實在行動中。 2019年以來,我們實施「組組通」公路、「一事一議」進寨路、撤改組公路共140餘公裡,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以及補短板項目4個,覆蓋群眾1511人;實現產業帶動402戶建檔立卡戶穩定脫貧;完成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105戶405人搬遷入住;爭取資金1236.47萬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住房補短板、老舊房屋整治1463戶,惠及建檔立卡對象552戶。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我鎮持續關心貧困學生學業生活情況,全力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全鎮697名貧困學生享受到教育扶貧政策全覆蓋。同時,我們始終關心貧困戶,讓他們真正享受到黨和政府的各類扶貧政策,針對貧困戶環境衛生差、勞動力不足、政策理解不夠等問題,我們開展常態化走訪,深入群眾家中,宣傳政策、講解政策,幫助他們整治環境衛生,帶動他們搞好人居環境。 群眾的生產、生活、就業等問題,更是脫貧攻堅的頭等大事。 我堅持做到身先士卒,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大走訪、大排查,全方位了解困難群眾的情況,聽取群眾的意願和意見,幫助貧困戶解決就業問題、產業發展及住房問題。秉持用腳步丈量產業脫貧之路的理念,帶頭跑項目資金,走田間地頭,學先進經驗,助力脫貧攻堅。2020年以來,按照綏陽縣「32215」產業布局,我們頂住壓力,敢於擔當,千方百計貸款、籌資,本著既解決遺留問題又推動產業發展的原則,以新江、茅埡壩區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種植辣椒1515畝、大蔥80畝、烤菸520畝、「稻+」390畝、蔬菜220畝。
如今,茅埡鎮先後獲得「國家級衛生鄉鎮」「全省文明鄉鎮」「最美黔北鄉鎮」「推薦旅遊目的地」等榮譽。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清零。 不忘初心跟黨走,平凡之中見赤誠。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以永恆的激情踐行共產黨員的使命,譜寫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滿意答卷。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國歡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