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路,是一個地方脫貧致富的基礎。一個水電路都不通的地方,脫貧致富根本就無從談起。 我叫方義翔,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黃楊人,也是一名在黃楊紮下了根的鄉鎮幹部。從2007年開始,我便擔任綏陽縣黃楊鎮公路建設指揮部的負責人,開始負責黃楊鎮水電路建設中的公路修建,成為一名築路人。
山高坡陡,水陸相間是黃楊的基本地形地貌。這樣的地形地貌給黃楊的公路修建增加了不少的難度。同樣一段裡程的公路,使得我們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才有可能完成。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聯通清溪村河壩組與坎上組的那條過河路。
一條清溪河,把清溪村坎上組和河壩組分隔開來。河壩組的村民們被攔在了河對面。村民要想出村、出鎮就必須跨過河,經過坎上組才能往外走。而在2018年以前,那條河的河面是無橋無路的。村民們無論是出行還是運送物資都只能趟河而過。夏天,水流湍急;冬天,冰冷刺骨。過路危險不便不說,運輸物資的費用更是成倍增加,加重了村民們的經濟負擔。
萬明海是清溪村河壩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重病需要定期到醫院治療,家裡的住房屬於危房需要拆除重建。因為路不通,他家的這兩項需求要想實現都變得異常困難。於是,打通這條路,不僅是像萬明海這樣的河壩組村民們的願望,也是黃楊鎮黨委政府和清溪村委會還有我們公路建設指揮部的共同願望。
為此,黃楊鎮黨委政府委派我多次向上級爭取項目修橋通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在2016年獲得了上級的項目支持。經過論證,用建滾水壩的方式來聯通河兩岸比建橋更經濟適用。拿到項目支持後,我們便馬不停蹄地開始推進項目建設,召開群眾會協調土地、聯繫施工隊等等。
最終,在我們公路建設指揮部與清溪村村委會及駐村工作隊的密切配合下,於2018年底完成滾水壩修建,聯通了河兩岸。2019年6月底完成全路段5.76公裡路面硬化。徹底打通了這條斷頭路。路通,則一通百通。路通之前,河對岸9戶像萬明海一樣的貧困戶的老舊住房整治成為難題,上級匹配的整治資金有限,材料二次轉運無形中增加了整治成本。路通之後,材料運輸不再是問題,河對岸的9戶貧困戶的老舊住房整治得以順利實施。
現在,萬明海出門看病不再是難題,他家的住房拆除重建也在幫扶幹部綏陽縣人民法院院長張隆敏及駐村工作隊和清溪村委會的幫助下通過老舊住房整治項目得以完成。這條路成為清溪村甚至是我們黃楊鎮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加速器。路通之後,貨物的運輸不再是問題。加之清溪河獨特的水資源優勢,一家預估年產值1200萬元的中華鱘養殖基地成功落戶該地。這條路也成為了清溪村甚至黃楊鎮產業發展的助推器。這條路只是黃楊鎮近年來建成的無數條公路中的一條,是我們鎮大力搶抓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黃楊鎮黨委政府將公路、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多種渠道爭取項目、籌資資金,調集人力物力來推進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截止目前,黃楊鎮共完成各類公路修建85條,總裡程達348公裡,全鎮六村一居149個村民組,除了少數幾個實施整體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民組外,全部實現了組組通公路。而這一切,我都是參與者、親歷者、見證者。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國歡
編輯 潘樹濤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