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0日 06:46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蒙進煌 藍豔青 編輯:陸權香
喜看「玉帶」穿山過
——忻城加快農村公路發展紀實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蒙進煌 通訊員 藍豔青
隆冬的忻城,鄉村一片生機盎然:道路猶如玉帶穿山過,村村相連、交織成網,一輛輛貨車滿載著農民豐收的喜悅往來如梭,織就一幅幅農村的繁華美景。
走水泥「玉帶」,觀鄉村美景,嘗家鄉小吃……近日,外出務工多年的小韋與都市女友回鄉,所見所聞令他感嘆:「老家如今大變樣,鄉村處處氣象新!」
打響交通攻堅戰
過去,忻城群眾吃盡「行路難」的苦。有兩個小故事可見一斑:
因為沒有公路,城關鎮黃山屯村民藍海雲育肥一頭豬,要請三四個勞動力抬著去賣。幾公裡山路走下來,運費成本「一頭豬等於去了一條腿」。
前年,外出打工的北更鄉內仁村小韋,打算把女朋友帶回家過年,可一想到家門前還有兩公裡不通車,便改變主意了,父母非常失望。
建設通鄉、通村公路!群眾渴盼的,就是縣委、縣政府要幹的。縣委書記謝大研說:「群眾奔小康,交通是保障。」幾年來,該縣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重頭工程」,立下「不落一人、不丟一隅」的軍令狀,決不讓群眾脫貧「卡」在交通上。
於是,打通斷頭路,改造破舊路,建設小康路……全縣投入3.52億元,打響農村交通攻堅戰。如今,已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43公裡,修建中型橋梁5座,每百萬平方公裡範圍內公路密度達到21.5公裡。由此,忻城縣道路交通網絡實現了從「大動脈」到「毛細血管」的全面鋪設,全縣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
上下聯動破難題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要把上百條鄉村土路變成平整的水泥路,錢從哪兒來?
為破解資金困局,該縣努力探索「小財政」支撐「大民生」的新路子。採取發動受益群眾籌集一點、財政部門補助一點、社會賢達捐贈一點、涉農項目拼湊一點的籌資方式。多元化籌資,破解了資金「瓶頸」。
前年,聽說要修建水泥路,北更鄉內仁村米梅屯沸騰了:在退休老幹部、本屯黨員帶動下,村民們按人均35個工日、500元錢,很快就籌集近12萬元修路錢。70多歲的屯長藍貴,把兒子孝敬買補品的600元錢捐了出來。
該縣還創新融資平臺,於2016年成立忻城縣農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融合發改局、扶貧辦、財政局、移民局等部門資金,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脫貧工程,提高群眾幸福感。2017年,該縣計劃建設屯級道路331條,總裡程達548.6公裡,總投資2.5億元,已完成屯級道路建設257條447.6公裡。
路暢業興村民樂
無路不富,路暢業興。暢通無阻的公路網,不僅使該縣的交通環境極大改善,農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城關鎮加海村曾因路難行、運輸成本高,土豬、黃豆、珍珠糯玉米等土特產賣不出好價錢。隨著公路的貫通,電商服務站、「智慧鄉村」平臺相繼成立,土貨出山不用出運費,自有人上門出高價收購。今年,當地農民飼養的幾千頭香豬遠銷區內外,每頭平均增收200元。
隨著農村公路的延伸,農民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全縣12個鄉鎮130個行政村、社區啟動了新農村建設,不少村民改房、改水、改廁,用上了清潔水和沼氣,在房前屋後種植花草樹木,美化生活環境。有的還買回電腦裝上寬帶,在網上學習種養技術,發布農產品信息。
路網縱橫,縣域特色產業借勢登高。依託暢通的農村公路,歐洞鄉以千畝無公害百香果基地為軸心,吸引3個私人老闆前來投資創業,打造千畝現代農業示範園。大塘鎮以鄉村旅遊為抓手,建設三寨溝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突破20萬人次,解決80多個貧困戶就業,帶動農產品銷售1169.9萬元。
一條條水泥路,仿佛一條條舞動的玉帶,裝點著忻城的鄉村大地。如今的忻城,道路寬了,村莊美了,農民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