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縣都宜忻遊擊隊革命根據地,位於忻城縣馬泗鄉長流屯,209省道旁,距離忻城縣城24公裡,是忻城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重要的根據地之一,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長流屯是中共上忻工委最早開闢的根據地,是工委領導下的遊擊隊的大本營。
土司古城·浪漫忻城,近年來忻城縣黨校在這裡成立了現場教學基地,基地主要由都宜忻遊擊隊紀念館、忻城縣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黨建長廊、法制長廊以及都宜忻革命山道等組成,是集教育培訓、生態、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2015年9月,忻城縣人民政府撥款近30萬元對都宜忻遊擊隊革命山道實施修復,山道全長約5公裡,主要由石板鋪成,沿途灌木叢生,主要由儲糧洞、哨前所、練兵場、3000畝原始松樹林及老虎巖等重要景點,掩映在高山峻岭中。原始松樹林是境內最集中、最原始的成片生態森林,蘊藏著許多珍稀國家級保護動植物資源。這裡全年氣候溫和,冬暖夏涼,是天然的綠色大氧吧。
革命山道存在於工委的秘密活動時期,即1947年3月至1949年5月,是周廷揚、吳師光、莫江白等工委領導人往返兩地的通道。工委機關從忻城中學遷移至宜山葉園後,山道變為連接加仁根據地、宜山永定根據地、都安夷江根據地的重要通道。同時山道也是安全應急通道,國民政府都宜忻三縣聯防隊三次突襲長流屯,工委領導人及外來黨員幹部均通過山道安全撤離,使敵人的陰謀一次次落空。
雖然時間不長,但意義重大,它見證了中共都(廣西南寧市上林縣)宜(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忻(廣西來賓市忻城縣)工委領導下的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終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
1941年6月,廣西學生軍解散,中共地下黨員莫加星受組織安排,回到家鄉馬泗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他創辦「大眾讀書室」和開辦文化補習班,對當地進步教師和農村進步青年進行革命思想教育。
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馬泗、加仁等地首先建立抗日遊擊隊,莫加星等共產黨員聯合忻城各抗日力量,成立「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抗日別動隊第二支隊」和「柳慶區第一抗日遊擊司令部」,先後在伏擊伊藤分隊、三寨激戰、鬼子坳阻擊戰等戰役中擊斃伊藤,重擊日軍,並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大大提高了抗日隊伍的戰鬥力。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2月至1947年7月,周廷揚等同志繼續深入馬泗鄉,開辦文化補習班和文化夜校,秘密傳播革命道理,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組織和發動群眾開展反「三徵」鬥爭,培養革命骨幹,在冷水屯建立革命據點。
1948年3月,莫江白在馬泗成立中共馬泗支部(後改為加馬支部),這是加馬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莫江白同志通過領導馬泗地區的反「三徵」鬥爭,號召群眾買槍,借槍,處決了幾個罪大惡極的敵探,逐步把反「三徵」鬥爭引導到武裝鬥爭的高度上來。
1948年5月,莫江白等同志在馬泗冷水屯陸續建立「鳳凰山革命鬥爭委員會」和加馬武工隊,這是加馬地區第一支由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
1949年3月,加馬武工隊在加仁鄉拉料屯擴編為鳳凰山遊擊隊。4月26日,鳳凰山遊擊隊圍攻拉寨村,打傷反動村長劉貴寶,沒收其家產,打響了加馬地區公開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1949年5月在馬泗果達村,鳳凰山遊擊隊與桂西北人民解放軍第五團(簡稱第五團)合編為新的第五團,人民政權建設陸續開展。
1949年10月,桂西北人民解放軍第五團擴編為都宜忻人民解放總隊。
忻城縣馬泗鄉民眾積極支持黨領導的革命鬥爭,踴躍參軍參戰,捐獻武器和糧食,讓革命之火迅速燎原,為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使馬泗成為一片紅色土地。
本文綜合整理自忻城發布、今壹視界、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