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鄉故宮」忻城莫氏土司衙署五十年興衰
2008年12月11日 01: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來賓十二月十日電 題:「壯鄉故宮」忻城莫氏土司衙署五十年興衰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當年我爺爺的生活,哪能跟我現在的生活相比!」「壯鄉故宮」莫氏土司衙署後人莫祖庚感嘆。
今年六十七歲的莫祖庚,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儘管由於生在莫氏土司家族,出身不好,沒有機會讀高中,但莫祖庚仍然堅持自學。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如今是當地寫對聯的好手,他那手毛筆字深得當地民眾喜愛。
「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選擇。」 莫祖庚並不為自己生在莫家而後悔。他早已將自己的命運融入莫氏土司衙署這座偉大的建築中。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莫氏土司衙署進行大維修時,莫祖庚擔當了主力。
兒時的遭遇並沒有讓莫祖庚消沉,他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如今已走向致富路。他建起了佔地二百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樓。他說;「我當年在土司衙署生活的時候,每三天才能吃一餐肉,現在我天天都能吃肉。」
莫氏土司衙署歷經風雨,這座建築早已被打上歷史的烙印。它是亞洲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築群之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莫氏土司衙署位於廣西忻城縣翠屏山北麓,由土司衙門、祠堂、三界廟等建築群組成。衙署內設有兵房、牢房、公堂練兵場等,佔地總面積約四十萬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面積四萬餘平方米。
聞著院內飄香的桂花,穿轅門,進大門,看罷兵房、牢房,緩步進入公堂。一路看來,內心激起陣陣驚濤駭浪:在那將近五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這個具有中原古典宮廷建築風格的封建衙署裡,究竟隱藏著多少爭持殘殺的陰謀與風險?爆發過多少鎮壓土民的血雨腥風?
腥風也好,血雨也罷,它被完好而幸運地保存了下來。解放前,它成了國民黨忻城黨部所在地。解放後,它又成了中共忻城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一九六0年,國家投入五萬元人民幣進行了維修。
「然而好景不長,這座偉大的建築很快就遭遇劫難。在文革中,莫氏土司衙署內具有壯族特色的圖案等珍貴文物全部被破壞。」說起這些,莫氏土司衙署文物館第三任館長樊聖林相當沉痛。
「我一九八0年進忻城文化館工作,辦公室就設在土司衙署內。我目睹了它被洗劫後的慘狀,也見證了它被修復的過程。更讓我高興的是,二000年後,每年都有三至四萬名遊客來遊覽莫氏土司衙署。館內的工作開支,基本上能實現自給。」樊聖林說道。
「看到土司衙署被開發,作為它曾經的主人,感到異常欣慰。」莫祖庚說。他依依記得當年在土司衙署捉迷藏的情景。每次回到土司衙署內親切之情油然而生。
走過滄桑的莫土司衙署,如今已成為新興旅遊熱點,遊客主要來自澳大利亞、日本、泰國及港澳臺地區。
樊聖林介紹說,土司是指元、明、清各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該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該官職的人。莫氏土司歷明、清兩朝,至第十九任土司莫繩武因「縱匪殃民,世濟其惡」,於光緒三十二年(一九0六年)四月被撤,其子孫永不準再行請襲。(完)
【編輯:唐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