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瓦大眼睛……」近段時間,不少細心的鐘山區保華鎮奢旮村村民發現,每天,村民劉世先家總會傳出孩子清朗的讀書聲。 有好奇的村民拉著劉世先問:「你家兩個姑娘讀書認真哦!哪個教她們?」看著村民羨慕的表情,劉世先驕傲地回答:「是娃兒些的姑姑。」 劉世先所說的「娃兒們的姑姑」就是我。我叫曾莉,是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的一名教師。給劉世先當「家庭教師」,是我這幾年的使命和擔當。 劉世先家與我的「奇緣」,得從2017年說起。
這一年,作為貧困戶的劉世先家,成為了我的幫扶對象。從懵懂青澀的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在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與貧困戶的相互「幫扶」見證了曾莉的成長,角色的轉變也見證了曾莉與劉世先家不解的師生情。 轉眼間,我與劉世先家結對幫扶已近四年。回憶起初到劉世先家走訪時:一家人居住在一座老瓦房內,因為年久失修,昏暗的屋內四處漏風,屋內最值錢的家電就是一臺電視機了,可以用「家徒四壁」幾個字來形容他們家了。 劉世先的丈夫生病前,兩人一年到頭在外地的廠裡或工地上辛苦勞作,三個孩子的相繼出生,給一家帶來無比的喜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
2017年時,劉世先的丈夫馬永相生病了,家裡的頂梁柱倒下了,一下子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難,並且還欠了很大一筆債務,家庭變得一貧如洗。巨大的生活壓力,讓馬永相不堪重負,整日借酒消愁,也讓劉世先愁眉不展。 我的到來,讓劉世先找到了傾訴的對象。我主動融入,摒棄「過客」思想,通過與劉世先的交流,我了解了他們一家的情況,也讓她的心情十分沉重。 如何幫助他們一家儘快脫離貧困?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馬永相對於上門來的幫扶幹部並不買帳。在長久的貧困中,他對於生活已經少了很多期待,每天「浸泡」在酒罈子裡。
為此,我當好「老師」,對症下藥,結合現實「因材施教」。我上門拉家常、和劉四鮮談孩子。漸漸地,劉世先一家也漸漸習慣了我的存在,也喜歡上了這個上門的幫扶幹部,從開始的「曾老師」變成了「小妹」、「姑姑」。 來得多了,我和馬永相自然熟絡起來。 我總是鼓勵馬永相夫妻倆要樹立信心,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到。我時常關注各類招工信息,不時地提供給馬永相,讓其參考;了解扶貧政策,及時幫他們家爭取;她們家的困難和需求,也及時向上級部門反映。 馬永相把一切看在眼裡,對我這位傾心幫扶的「小妹妹」也開始認可起來,也讓他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立志要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
不久後,馬永相重拾行李,踏上了外出務工的列車,留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劉世先也沒有閒著,她在村裡的學校食堂找了一份工作,負責做飯。閒餘之際,還在周邊打點零工,一家人踏上了自力更生、勤勞奮鬥的脫貧之路。 劉世先一家的變化,讓我興奮不已,但她的幫扶之路並未止步。我仍不時地與劉世先聯繫,向她講解扶貧政策,了解一家人的狀況,工作閒暇之餘,也時不時地到劉世先家走「親戚」,給孩子帶玩具或學習用具……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這個看似「無可救藥」家庭竟悄然地發生了變化。老人和孩子臉上的笑容多了,所欠的債務還清了,家裡的也有了存款。 2018年,劉世先家獲得了3.5萬元的危房改造補助,夫妻倆在距離老屋不遠處修建了新房。這一年,他們家脫貧「摘帽」了。
2019年,劉世先一家搬進了兩層樓房裡,房前屋後打掃得乾乾淨淨;寬敞明亮的客廳裡充滿了家庭的溫馨,擺放著氣派的大沙發;美觀實用的廚房裡,鍋碗瓢盆、柴米油鹽等各項生活用品擺放井井有條,屋內環境乾淨清爽。 孩子們也有了自己的書桌,用劉世先的話說:「自己沒有好好的上學讀書,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補償,將克服一切困難也要讓孩子好好上學讀書。」 如今,在劉世先夫妻倆的精心經營下,一家人日子越過越紅火,越奔越有勁了,全家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家人正在致富的康莊大道上邁步前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勇勇
編輯 屠琪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