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學生李芬的故事|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劉秀祥

2020-12-06 天眼新聞

我叫劉秀祥,是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

從教八年,遇到了無數讓我難忘的人。但是最讓我牽掛的還是李芬和李開姐弟,每次看到他們,都會讓我的心碎了一地,好似看到曾經的我一樣。

2013年,我們的緣分來了,我擔任班主任,李芬就是班上一個不起眼的妹妹,那時我20多歲,就是一個兄長,我們班50多個學生,家庭條件都不是很理想,學習成績更是不理想。

那時李芬很羞澀,也很少說話,很自卑。一段時間,發現她精神狀態非常糟糕,甚至無數次來找我,說不想讀書了,要外出打工,覺得讀書沒有意思。

當時我很生氣,還狠狠的罵了她一頓,好好的怎麼不讀書了呢?不知道是不是我罵重了,李芬欲言又止,擦乾眼淚離開了。

劉秀祥與學生談話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在觀察著李芬的學習及生活動態,發現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到教室,最後一個離開教室,從宿舍出來直接到教室,教室出來直接回宿舍,只有中午是教室到食堂到宿舍。

我發現了驚天的秘密。

我去找了她同宿舍的同學,才知道李芬一天就是一頓飯,同學們接濟她,她也不要,因為她也知道同學們經濟都不是太寬裕。

幾番了解下,我才知道她家裡媽媽和叔叔智力障礙,爺爺年邁,弟弟在讀小學,唯有父親一人掙錢養家,三畝薄田,食不果腹。了解後的我心特別的痛,那種被針扎的感覺,似乎看到曾經的自己。

那時,我經濟也很困難,收入很低,租房住,還有個別同學家庭不好找到我,我都給以解決了,有一些是找朋友幫助的。

劉秀祥走訪學生

我心想,李芬的情況必須得解決,而那時又沒有要資助的朋友,李芬又是自尊很強的人,但是必須立刻解決,不能讓她受苦了,後來我就每月給她生活費,騙她說是外面的好心人資助的,剛開始她還懷疑過,我就說要不你寫信給資助人吧,我給你轉交,後來我拿到了無數封信,為了不讓她懷疑,我就以資助人的口吻給她回信,鼓勵她好好學習。

李芬慢慢的變得陽光起來了,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從那之後,堅定了我內心的信念,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內心和家庭,絕不讓孩子的自尊把孩子推上絕路,這也是後來每到周末和假期我都會走村串寨進行家訪的原因。

2014年,李芬弟弟小學畢業,我們一起把她弟弟接到了縣城,就在縣城上初中,吃穿用度都想辦法解決,2017年李芬弟弟初中畢業,考到了我工作的高中,我安排好一切。

2016年,李芬考上了本科大學,成為他們村第一個本科大學生,在她的帶領下,後來村裡也陸續走出了幾個大學生。但李芬的資助在2016年3月就斷了,我就四處尋找資助,籌集錢去上了大學,隨著脫貧攻堅進行,她家的處境也慢慢變好,媽媽在專門醫療機構治療,爺爺叔叔有補助,也搬遷到了興義。

與學生合影

李芬弟弟也很努力,今年也考上了本科大學,有國家助學金和貴州省教育扶貧資助金及社會的助學金,很好的保障姐弟倆的學習及家庭的生活。

李芬今年大四了,在實習了,姐弟倆總算走過了一段無數人無法越過的坎。現在每個假期回來都要來家裡看望,與同學們一起來享受我這個「老班」的廚藝。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唐波整理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睡豬圈、撿破爛的劉秀祥,成了副校長:讀書,真是窮孩子的好出路
    孩子最好的出路,還是上學讀書,劉秀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實了這點。劉秀祥不平凡的人生劉秀祥是一個非常令人心疼的男孩,小小年紀的他,經歷了父親離世、哥哥出走、姐姐走失一系列的變故,非常的可憐。因為這些變故,劉秀祥的媽媽承受不住打擊,瘋了,而此時,劉秀祥才上小學四年級……雖然生活是不公的,但是劉秀祥卻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讀書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讓媽媽過上好生活。於是,他寧願住豬圈、撿破爛,也要努力的求學、考大學,為了能照顧生病的媽媽,他甚至一直將媽媽帶在身邊。
  • 12年前,那位背著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去上學的劉秀祥,如今怎樣了
    他就是劉秀祥,他家在貴州一個邊遠的貧困山村。這裡的人們在當年十分的貧窮,而劉秀祥家更為不幸的是,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而母親因此受到了打擊,患上了精神疾病,生活就此無法自理,這無疑給了這個家庭沉重打擊。劉秀祥當時家裡並不只有父母,他的上邊還有哥哥和姐姐。可他的哥哥姐姐最終都因這樣貧困的生活而離開,到現在都沒有任何消息。四歲的劉秀祥只能被迫挑起生活的重擔,他跟母親相依為命。
  • 「我的扶貧故事」願為群眾好生活盡一份力丨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朝村...
    我叫楊應剛,是望謨縣平洞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在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的安排下,我來到納朝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成為納朝村納朝組的網格員。 剛到納朝村,我對納朝村工作一點不熟悉,只能挨家挨戶走訪入戶了解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丨望謨縣郊納鎮水秧村駐村...
    我叫王強,在3月初時組織派遣我到郊納鎮水秧村開展脫貧攻堅一線工作,短短時間,讓我得到了鍛鍊,收穫了成長。剛來時,各種各樣的文件表格、人民群眾,缺乏工作經驗的我焦頭爛額。有些懊惱,習慣了部隊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後,看著現今工作有些無從下手,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孫東:山海相連情系經開 「精準」支教心系學生
    【我的扶貧故事】孫東:山海相連情系經開 「精準」支教心系學生 2020-11-27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盡力去做 直到無愧於心|望謨縣平洞街道洛郎村...
    我叫詹俊,是省發改委的一名普通職工,2018年3月15日,我來到望謨縣平洞街道辦洛郎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服務三農的新徵程。儘管來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崎嶇難行的道路,高溫炎熱的氣候,謷牙詰屈的語言還是讓我猝不及防。
  • 「扶貧故事」播撒科學的種子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馮光會(整理):「我的扶貧故事」我把麻山「扛」在肩上
    2015年4月,根據組織安排,貴州省望謨縣麻山鎮迎來了一位當家人——馬石勇鎮長。為了儘快融入麻山的環境,他花一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全鎮13個村,每到一個村,映入眼帘的都是「路爛、山荒、地閒」,他心情很是沉重。回到辦公室,看著辦公桌上一摞摞的臺帳,他壓力巨增。他深知,麻山這條路不光走得「苦」,這份「責」不僅難、而且重。麻山的「窮」在於「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為此,我暗下決心,要把這裡當故鄉一樣來熱愛和付出。我把村莊圖作為電腦桌面,貼在辦公室和床頭,並一戶戶走訪,生怕漏掉一戶一人。我分類建立了村情民意臺帳,和村「兩委」一起找鎮政府、找幫扶單位,一層層上報,一件件落實。在這條扶貧路上,有著很多的故事,在此拾一以作分享。2016年,萬文海戶通過村裡開展貧困戶「再回頭」,被納進貧困戶,我成為了他家的結對幫扶人。
  • 知乎故事 | 我有一個「最弱超能力」
    校霸問:「黎濤,為什麼你從來不拿正眼看我?你是不是看不起我?」黎濤不想惹事,只好偏過臉搖頭:「我不敢。」  「小子,你看著我,給我道歉!不然我們的拳頭不長眼睛。」校霸憤怒了。公園長凳,你儂我儂。黎濤看著月亮,女朋友看著他。女朋友問黎濤:「我漂亮嗎?」黎濤點頭:「漂亮。」女朋友有些生氣:「你為什麼從來不仔細看我?你再這樣,咱們就分手吧。」黎濤無奈地看向女朋友的雙眼。只聽「噗——」這個聲音很長,很長。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有個「約定」|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南坪...
    雜草叢生的小路、破舊開裂的土牆、昏暗斑駁的光線、衣衫襤褸的穿著、深深下陷的眼窩、飽經風霜的面容......這是我初次來到南坪村沙崗組「精準扶貧」走訪中所見到的一幕,這一幕直擊內心,忍不住心酸了。我叫劉修武,作為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林業站工作人員,2019年4月,我開始了南坪村和平組蔡長偉等三戶的幫扶工作。我們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記得那天,烈日當頭,和眾多同事一起,手提連心袋,開始了我的走訪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師生「奇緣」|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教師曾莉
    劉世先所說的「娃兒們的姑姑」就是我。我叫曾莉,是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的一名教師。給劉世先當「家庭教師」,是我這幾年的使命和擔當。   劉世先家與我的「奇緣」,得從2017年說起。這一年,作為貧困戶的劉世先家,成為了我的幫扶對象。從懵懂青澀的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在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與貧困戶的相互「幫扶」見證了曾莉的成長,角色的轉變也見證了曾莉與劉世先家不解的師生情。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安置點的孩子成為了好朋友|平壩區鼓樓街道...
    我是一名「90後」小女孩,也是一個平凡的基層大學生志願者。2019年6月我從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畢業後,9月便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目前在平壩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同心小區服務。    同心小區是平壩區最大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共有8個鄉鎮111戶49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此安居落戶,其中團員青年41人、14歲以下未成年人有90人。
  • 戴博士和700萬人的一場化學反應|百家故事
    對於高中生來說,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答案,「帶火星的木條一進氧氣會復燃」——因為每個人都曾在試卷上把這個標準答案寫過好多遍。木條燃燒的瞬間,學生們「哇」了起來。這個反應讓戴偉很驚訝。他在英國長大。兒時,他就買了各種儀器和藥品在廚房做實驗,父親為了支持他,特意把花園裡的小棚子騰出來當他的實驗室。在英國的高中,通常班裡只有十多個學生。坐在實驗室裡,學生們經常有機會自己動手做實驗。
  • 「扶貧故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歡欣鼓舞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