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應剛,是望謨縣平洞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
2019年,在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的安排下,我來到納朝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成為納朝村納朝組的網格員。
剛到納朝村,我對納朝村工作一點不熟悉,只能挨家挨戶走訪入戶了解情況。
雖然我是一個網格員,但也要了解全村的貧困戶及非貧困戶的情況,了解他們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看看他們需要什麼幫助,儘量解決。
在一次走訪中,我來到西林組的包保戶王朝應家,發現他家老舊的磚瓦結構房屋房頂有垮塌現象,長期居住十分不安全,兩位老人經濟收入又不穩定,沒有其他勞動力。
於是,我將他家情況記下,然後向平洞街道辦申請危房改造項目,動員他搬出重建。
現在,他家已經住上了一棟3室一廳的安全房,屋內還設有衛生間,也再也不用擔房屋不安全。考慮到兩位老人的收入問題,在今年上半年我幫他們申請了公益性崗位,現在兩位老任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逐漸改善。
就這樣,通過不斷的走訪,我了解納朝村每戶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對照扶貧政策,利用因戶施策項目引導有意向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根據他們的意願,聯繫申請養殖項目共有14戶,資金達到252370元,這14戶的農戶有養雞的、養豬的、養鴨的。
在脫貧攻堅接近第三方評估的時候,我在這邊工作也很忙,愛人在老家忽然生病,我都抽不出時間去接來醫院,只能叫愛人的弟弟將她送到醫院,我忙完這邊工作後,去幫她辦理住院手續,等愛人手術結束後,對我說,我沒什麼大礙,這裡有弟弟照顧,你放心去工作。
在各方的支持下,雖然我不能保證每一戶貧困戶都能對我的工作百分之百滿意,但我作為一名網格員,我會也確實盡力去做了每一項工作。
現在群眾的生活一天天在變化,我也沒有辜負群眾的信任。
我相信,在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下,我們納朝村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唐波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