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願為群眾好生活盡一份力丨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朝村...

2021-01-07 天眼新聞

我叫楊應剛,是望謨縣平洞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

2019年,在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的安排下,我來到納朝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成為納朝村納朝組的網格員。

剛到納朝村,我對納朝村工作一點不熟悉,只能挨家挨戶走訪入戶了解情況。

雖然我是一個網格員,但也要了解全村的貧困戶及非貧困戶的情況,了解他們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看看他們需要什麼幫助,儘量解決。

在一次走訪中,我來到西林組的包保戶王朝應家,發現他家老舊的磚瓦結構房屋房頂有垮塌現象,長期居住十分不安全,兩位老人經濟收入又不穩定,沒有其他勞動力。

於是,我將他家情況記下,然後向平洞街道辦申請危房改造項目,動員他搬出重建。

現在,他家已經住上了一棟3室一廳的安全房,屋內還設有衛生間,也再也不用擔房屋不安全。考慮到兩位老人的收入問題,在今年上半年我幫他們申請了公益性崗位,現在兩位老任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逐漸改善。

就這樣,通過不斷的走訪,我了解納朝村每戶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對照扶貧政策,利用因戶施策項目引導有意向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根據他們的意願,聯繫申請養殖項目共有14戶,資金達到252370元,這14戶的農戶有養雞的、養豬的、養鴨的。

在脫貧攻堅接近第三方評估的時候,我在這邊工作也很忙,愛人在老家忽然生病,我都抽不出時間去接來醫院,只能叫愛人的弟弟將她送到醫院,我忙完這邊工作後,去幫她辦理住院手續,等愛人手術結束後,對我說,我沒什麼大礙,這裡有弟弟照顧,你放心去工作。

在各方的支持下,雖然我不能保證每一戶貧困戶都能對我的工作百分之百滿意,但我作為一名網格員,我會也確實盡力去做了每一項工作。

現在群眾的生活一天天在變化,我也沒有辜負群眾的信任。

我相信,在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下,我們納朝村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唐波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盡力去做 直到無愧於心|望謨縣平洞街道洛郎村...
    我叫詹俊,是省發改委的一名普通職工,2018年3月15日,我來到望謨縣平洞街道辦洛郎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服務三農的新徵程。儘管來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崎嶇難行的道路,高溫炎熱的氣候,謷牙詰屈的語言還是讓我猝不及防。
  • 「我的扶貧故事」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丨望謨縣郊納鎮水秧村駐村...
    我叫王強,在3月初時組織派遣我到郊納鎮水秧村開展脫貧攻堅一線工作,短短時間,讓我得到了鍛鍊,收穫了成長。剛來時,各種各樣的文件表格、人民群眾,缺乏工作經驗的我焦頭爛額。有些懊惱,習慣了部隊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後,看著現今工作有些無從下手,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扶貧工作站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指導街道、居(社區)扶貧工作業務的職責,同時協助黨工委、辦事處對全街道扶貧工作進行綜合指導和協調服務。自擔任扶貧工作站負責人以來,我始終堅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工作態度,堅持強標準,嚴要求、對待扶貧業務精益求精。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學生李芬的故事|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劉秀祥
    我叫劉秀祥,是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從教八年,遇到了無數讓我難忘的人。但是最讓我牽掛的還是李芬和李開姐弟,每次看到他們,都會讓我的心碎了一地,好似看到曾經的我一樣。劉秀祥與學生談話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在觀察著李芬的學習及生活動態,發現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到教室,最後一個離開教室,從宿舍出來直接到教室,教室出來直接回宿舍,只有中午是教室到食堂到宿舍。我發現了驚天的秘密。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我叫羅中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開展駐村工作,2019年3月,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共同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是村醫,願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一份力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始終心繫貧困地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堅持以發展的觀點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家一戶一人,號召全國人民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不拋棄,不放棄,攜手共進如期擺脫貧困。我是宜秀區大橋街道紅光社區的村醫,我們在健康扶貧的道路上也貢獻著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每個季度,我們村醫都會親自上門去為貧困戶測量血壓,測量血糖,為他們的健康添一份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百姓的家庭醫生 力阻病根變窮根丨息烽縣石硐...
    我叫吳元明,是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衛生院黨支部書記。2018年6月,我接待了一名貧困戶大病患者,我的「家庭醫生」故事也就此拉開帷幕。該患者名叫陳根福,家住石硐鎮難衝橋大土組,於2018年6月在息烽縣人民醫院診斷為「終末期腎病」,是納入健康扶貧工作中「30種大病」的管理對象。
  • 馮光會(整理):「我的扶貧故事」我把麻山「扛」在肩上
    2015年4月,根據組織安排,貴州省望謨縣麻山鎮迎來了一位當家人——馬石勇鎮長。為了儘快融入麻山的環境,他花一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全鎮13個村,每到一個村,映入眼帘的都是「路爛、山荒、地閒」,他心情很是沉重。回到辦公室,看著辦公桌上一摞摞的臺帳,他壓力巨增。他深知,麻山這條路不光走得「苦」,這份「責」不僅難、而且重。麻山的「窮」在於「路」。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第一次到最基層工作的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去和群眾交流,溝通,這使我著實苦悶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參加群眾會後,我恍然大悟,群眾愛聽的是國家的政策、方針,而不是大道理、誇誇其談。於是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惡補了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不斷向村裡的幹部請教,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光提升業務水平還不夠,群眾對駐村幹部不買帳工作也難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2018年,立足於我們採基村的實際情況,在我和村「兩委」幹部商議決策下決定發展合作社領辦實體產業,發展林下種植當歸500餘畝,畝產3000餘斤,按照訂單價格5元1公斤計算,每畝的收益7500元,讓大部分群眾從中受益,為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和村「兩委」幹部又積極動員廣大農戶發展其它經濟農作物,種植蘋果600畝、烤菸300畝、魔芋100畝、金鐵鎖200畝、半夏50畝,高效經濟農業成為百姓脫貧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一塊磚|貴州省銅仁市沿河...
    「視頻會快到了,崔東老師,快來調試好。」……這個整天被呼來喚去的,就是我。感受到大家需要我,我幸福快樂著,毫無怨言。能為困難群眾、戰友們做點實事,能為麻竹溪人民做點好事,是我一生的榮幸!為了沿河的脫貧攻堅,我甘願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一塊磚。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幫扶,就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丨興義市...
    為了全面掌握情況,我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掌握村情民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跑遍9個村寨,走訪群眾230餘人,問人口、問收入、問困難,並將每戶的就業、生產、生活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在透風漏雨整改工作中,我和指揮所的同事到二手市場淘門窗送到農戶家,親自動手安裝,還幫助群眾挖廁所、接水管、裝櫥。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回顧這五年,我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有道不盡的「小故事」,那都是我們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從背上行囊,離開家的那天起,我就踏上扶貧徵程。扶貧道路上我做足了功課,學習了好多關於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希望能精準識別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2021-01-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