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詹俊,是省發改委的一名普通職工,2018年3月15日,我來到望謨縣平洞街道辦洛郎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服務三農的新徵程。
儘管來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崎嶇難行的道路,高溫炎熱的氣候,謷牙詰屈的語言還是讓我猝不及防。然而最讓我擔憂的卻不是生產生活條件艱苦,而是語言不通和進屋必喝三巡酒的風俗。
沒有溝通交流,就無法取得群眾的認可和信任。一進村,我就請起我的「專職翻譯」楊支書進組入戶遍訪群眾。經過一段時間,大夥也慢慢的就喜歡上了我這個外鄉人。
通過三個月的調查了解,我感到要想改變洛郎村貧窮落後的面貌,讓貧困群眾過上富裕的生活,僅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實現的,一定要把有知識、有眼界、有能力,年富力強的年輕人吸納進兩委班子,把他們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形成攻堅合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於是我把培養後備幹部,發展黨員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
同時,我充分發揮「三會一課」、「兩學一做」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引導村委幹部,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發展意識,把「要我富」變成「我要富」,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重大事項公開透明。
通過一年多的建設發展,我深深感受到洛郎村黨支部戰鬥能力顯著增強。
走訪中我發現一些歷史遺留原因,洛郎村部分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貧困群眾行路難、上學難、吃水難、灌溉難、看病難等問題都有待改善和解決。
剛來洛郎村時,全村的通組路還沒有修完,從村委到最遠的賢胡組,路程就有28公裡,路況不好開車也要近1個小時,彎多坡陡,曲折蜿蜒,還會有石頭從山頂滾落,下雨就會造成泥石流,右邊就是萬丈深淵,感覺每一次下組都是一次冒險;
過耐組群眾的房子修建在20多度的斜坡山,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急需整組搬遷。賢胡組的通組路、串戶路還沒修完,安全飲水問題也沒得到徹底解決,我將這些問題納入到年度工作計劃中;
於是貴陽和望謨的往返就成了我經常幹的事,通過不斷協調,我爭取到中央預算及省內預算建設項目資金3000萬元,用於洛郎村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戶區改造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一縣一業」建設項目資金1000萬元,用於板慄核心區改造升級;爭取太陽能路燈500盞,用於通組路照明;爭取上級資金101萬元,用於洛郎組四級公路改造擴建;爭取上級資金100萬,用於村活動室規範化建設。
基礎有了,我就想老百姓咋個增收呢?
我得出結論:產業發展很重要。
於是我就同村兩委班子、畢業大學生、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一同商議、學習,並結合洛郎村實際寫一份產業發展報告,產業發展思路在大家的腦海中慢慢的清晰起來。
通過多次召集村「兩委」班子、黨員代表和致富能人召開會議,研究如何盤活村集體經濟,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使貧困群眾利益最大化,最終選擇了共商、共識、共建、共享、共擔的「五共」發展模式,建立村兩委+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全村推動「三變」改革,激發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
目前,通過成立勤工增收農村專業合作社,我們村發展有板慄、通草、澳洲堅果種植項目和養蜂項目,積極推廣林下立體經濟發展。如今每一項產業都實現了老百姓穩定增收,帶動了貧困戶穩定脫貧。
洛郎村越來越好,我卻對女兒越來越「不好了」。離上次回家已經有三個多月了,女兒原本考上了貴陽一所不錯的公立中學,卻因為我的關係選擇去了一所私立中學就讀,我也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到孩子了;
我的父母也總是報喜不報憂,為了不讓我操心,給工作帶來影響,母親搬到了親戚家住,父親一個人留在遵義。
在這個時候,我虧欠了家人,但是我無愧於洛郎村的村民,我相信我的父母和孩子會為我感到驕傲和自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唐波 (整理)
編輯彭芝莉 劉義
編審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