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盡力去做 直到無愧於心|望謨縣平洞街道洛郎村...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詹俊,是省發改委的一名普通職工,2018年3月15日,我來到望謨縣平洞街道辦洛郎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服務三農的新徵程。

儘管來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崎嶇難行的道路,高溫炎熱的氣候,謷牙詰屈的語言還是讓我猝不及防。然而最讓我擔憂的卻不是生產生活條件艱苦,而是語言不通和進屋必喝三巡酒的風俗。

沒有溝通交流,就無法取得群眾的認可和信任。一進村,我就請起我的「專職翻譯」楊支書進組入戶遍訪群眾。經過一段時間,大夥也慢慢的就喜歡上了我這個外鄉人。

通過三個月的調查了解,我感到要想改變洛郎村貧窮落後的面貌,讓貧困群眾過上富裕的生活,僅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實現的,一定要把有知識、有眼界、有能力,年富力強的年輕人吸納進兩委班子,把他們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形成攻堅合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於是我把培養後備幹部,發展黨員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

同時,我充分發揮「三會一課」、「兩學一做」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引導村委幹部,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發展意識,把「要我富」變成「我要富」,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重大事項公開透明。

通過一年多的建設發展,我深深感受到洛郎村黨支部戰鬥能力顯著增強。

走訪中我發現一些歷史遺留原因,洛郎村部分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貧困群眾行路難、上學難、吃水難、灌溉難、看病難等問題都有待改善和解決。

剛來洛郎村時,全村的通組路還沒有修完,從村委到最遠的賢胡組,路程就有28公裡,路況不好開車也要近1個小時,彎多坡陡,曲折蜿蜒,還會有石頭從山頂滾落,下雨就會造成泥石流,右邊就是萬丈深淵,感覺每一次下組都是一次冒險;

過耐組群眾的房子修建在20多度的斜坡山,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急需整組搬遷。賢胡組的通組路、串戶路還沒修完,安全飲水問題也沒得到徹底解決,我將這些問題納入到年度工作計劃中;

於是貴陽和望謨的往返就成了我經常幹的事,通過不斷協調,我爭取到中央預算及省內預算建設項目資金3000萬元,用於洛郎村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戶區改造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一縣一業」建設項目資金1000萬元,用於板慄核心區改造升級;爭取太陽能路燈500盞,用於通組路照明;爭取上級資金101萬元,用於洛郎組四級公路改造擴建;爭取上級資金100萬,用於村活動室規範化建設。

基礎有了,我就想老百姓咋個增收呢?

我得出結論:產業發展很重要。

於是我就同村兩委班子、畢業大學生、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一同商議、學習,並結合洛郎村實際寫一份產業發展報告,產業發展思路在大家的腦海中慢慢的清晰起來。

通過多次召集村「兩委」班子、黨員代表和致富能人召開會議,研究如何盤活村集體經濟,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使貧困群眾利益最大化,最終選擇了共商、共識、共建、共享、共擔的「五共」發展模式,建立村兩委+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全村推動「三變」改革,激發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

目前,通過成立勤工增收農村專業合作社,我們村發展有板慄、通草、澳洲堅果種植項目和養蜂項目,積極推廣林下立體經濟發展。如今每一項產業都實現了老百姓穩定增收,帶動了貧困戶穩定脫貧。

洛郎村越來越好,我卻對女兒越來越「不好了」。離上次回家已經有三個多月了,女兒原本考上了貴陽一所不錯的公立中學,卻因為我的關係選擇去了一所私立中學就讀,我也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到孩子了;

我的父母也總是報喜不報憂,為了不讓我操心,給工作帶來影響,母親搬到了親戚家住,父親一個人留在遵義。

在這個時候,我虧欠了家人,但是我無愧於洛郎村的村民,我相信我的父母和孩子會為我感到驕傲和自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唐波  (整理)

編輯彭芝莉 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願為群眾好生活盡一份力丨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朝村...
    我叫楊應剛,是望謨縣平洞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在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的安排下,我來到納朝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成為納朝村納朝組的網格員。 剛到納朝村,我對納朝村工作一點不熟悉,只能挨家挨戶走訪入戶了解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學生李芬的故事|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劉秀祥
    我叫劉秀祥,是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從教八年,遇到了無數讓我難忘的人。但是最讓我牽掛的還是李芬和李開姐弟,每次看到他們,都會讓我的心碎了一地,好似看到曾經的我一樣。我去找了她同宿舍的同學,才知道李芬一天就是一頓飯,同學們接濟她,她也不要,因為她也知道同學們經濟都不是太寬裕。幾番了解下,我才知道她家裡媽媽和叔叔智力障礙,爺爺年邁,弟弟在讀小學,唯有父親一人掙錢養家,三畝薄田,食不果腹。了解後的我心特別的痛,那種被針扎的感覺,似乎看到曾經的自己。
  • 「我的扶貧故事」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丨望謨縣郊納鎮水秧村駐村...
    我叫王強,在3月初時組織派遣我到郊納鎮水秧村開展脫貧攻堅一線工作,短短時間,讓我得到了鍛鍊,收穫了成長。剛來時,各種各樣的文件表格、人民群眾,缺乏工作經驗的我焦頭爛額。有些懊惱,習慣了部隊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後,看著現今工作有些無從下手,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扶貧工作站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指導街道、居(社區)扶貧工作業務的職責,同時協助黨工委、辦事處對全街道扶貧工作進行綜合指導和協調服務。自擔任扶貧工作站負責人以來,我始終堅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工作態度,堅持強標準,嚴要求、對待扶貧業務精益求精。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我叫羅中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開展駐村工作,2019年3月,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共同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安置點的孩子成為了好朋友|平壩區鼓樓街道...
    我是一名「90後」小女孩,也是一個平凡的基層大學生志願者。2019年6月我從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畢業後,9月便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目前在平壩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同心小區服務。    同心小區是平壩區最大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共有8個鄉鎮111戶49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此安居落戶,其中團員青年41人、14歲以下未成年人有90人。
  • 馮光會(整理):「我的扶貧故事」我把麻山「扛」在肩上
    2015年4月,根據組織安排,貴州省望謨縣麻山鎮迎來了一位當家人——馬石勇鎮長。為了儘快融入麻山的環境,他花一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全鎮13個村,每到一個村,映入眼帘的都是「路爛、山荒、地閒」,他心情很是沉重。回到辦公室,看著辦公桌上一摞摞的臺帳,他壓力巨增。他深知,麻山這條路不光走得「苦」,這份「責」不僅難、而且重。麻山的「窮」在於「路」。
  • 「我的扶貧故事」帥梅:小摩託丈量扶貧路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原來是大家希望政府能夠把另外一條涉及到幾十戶農戶的道路給硬化了。此時我的心裡也是深深的無力感,因為修路需要項目,全縣那麼多村,縣裡面需要統籌兼顧,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項目申報上去。至於多久能批下來,我心裡也沒有底。我知道他們說的都是實情,也理解他們心裡的委屈。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 「扶貧故事」播撒科學的種子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知乎故事 | 我有一個「最弱超能力」
    當時的他還沒意識到這是個超能力,直到後來上了小學,嚴肅負責的老師敲講臺:「黎濤啊!你看書幹什麼,書上沒有我講的內容!看我!」坐在第一排的黎濤抬頭看向老師,老師嘣地放了個屁,全班都笑出了聲,只有黎濤沒笑,因為他反應過來,這可能是個超能力。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董叔之間的「親情」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
    沒有你這樣認真負責的幫扶人,我很多事都不知道怎麼辦。」一次,去興義市灑金街道走訪董叔,出門時他對我說道。我叫許嫻,24歲,中共預備黨員,2018年11月到興義市魯布格鎮黨政辦工作,不到一個月,我被安排幫扶貧困戶董國才戶,就這樣開始了我的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艾瑪·克萊恩:「我們被迫去考慮男人在想什麼。」
    她說,這些故事她寫了十多年,但當她把它們編輯在一起時,她意識到這本書的整體主題是「某個男性人物的晚年」。此書以《你能和一個將軍做什麼?》為開頭故事,一個過去極度暴力的父親,由於年齡增長帶來改變,忍受著來自他的成年子女的不尊重。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