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做好百姓的家庭醫生 力阻病根變窮根丨息烽縣石硐...

2021-01-07 天眼新聞

我叫吳元明,是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衛生院黨支部書記。2018年6月,我接待了一名貧困戶大病患者,我的「家庭醫生」故事也就此拉開帷幕。

該患者名叫陳根福,家住石硐鎮難衝橋大土組,於2018年6月在息烽縣人民醫院診斷為「終末期腎病」,是納入健康扶貧工作中「30種大病」的管理對象。作為石硐鎮衛生院的黨支部書記,我經常到他家進行走訪。依稀記得第一次見到陳根福時,他躺在床上不能動彈,精神萎靡,進行體格檢查時,我發現其雙下肢呈凹陷性水腫,四肢乏力,完全不能從事體力勞動。然而,他卻有些抗拒我的檢查。

吳元明走訪看望陳根福

俗話說,醫病先醫心,我索性放下手中的儀器,開始和他家裡人聊起了天。從他家裡人口中我得知,陳根福每隔一天都要到縣人民醫院血透維持自己的生命。反反覆覆治療,來回折騰,病情卻不見好轉,長此以往,陳根福對恢復健康逐漸失去了希望,整天埋怨自己給家裡人拖了後腿,不願接受治療。  了解到陳根福的「心病」後,我決定先和陳根福「交朋友」。我不斷向他宣傳講解健康扶貧政策和醫學常識,並告訴他可享受先診療後付費及公立醫院就冶大病的優惠政策,不用擔心醫療費用,連續多次的走訪談心、送糧送油,幫忙解決他的後顧之憂後,陳根福慢慢接受了檢查。   2020年,我多次去看望陳根福,他的精神比原來好多了,雙下肢的水腫也消退了許多。看到我一進門,他滿心歡喜,努力撐坐起來:「吳醫生,你又來啦!」他主動伸出手讓我測量血壓,並高興地告訴我:「在息烽縣人民醫院每一次血透只收取材料費,未收治療費,報銷後自己只承擔幾十元材料費,現在國家的政策真是好,我一定要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早日戰勝病魔。」看到他重新燃起了對生命的希望,我十分欣慰。

吳元明入戶開展義診

按照石硐鎮黨委、政府、縣衛健局健康扶貧工作的要求,我帶領衛生院全員職工及村醫,嚴格按照健康扶貧標準和現行政策,確保健康扶貧全面達標,並重點做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4類慢病患者的規範化管理,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2020年,全鎮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90戶1150人,目前已籤約967人,未籤約人數為183人,做到在家貧困人群「應籤盡籤」。共有「30種大病」患者37人,均按要求完成了健康體檢和走訪。為切實推進惠民政策,實施「先診療後付費」,我鎮衛生院2020年1月1日至今,共收治「先診療後付費」免收住院建檔立卡人群免收住院押金51人次,免收住院押金1.53萬元。

在石硐鎮工作的這幾年,我時常帶領村醫奔走在田間地頭,深入農戶開展義診和走訪慰問,為百姓送去溫暖,為健康扶貧助力,做好百姓名副其實的「家庭醫生」,力阻「病根」變「窮根」。

劉雪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娟

編輯 周睿

編審 王璐瑤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2021-01-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第一次到最基層工作的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去和群眾交流,溝通,這使我著實苦悶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參加群眾會後,我恍然大悟,群眾愛聽的是國家的政策、方針,而不是大道理、誇誇其談。於是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惡補了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不斷向村裡的幹部請教,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光提升業務水平還不夠,群眾對駐村幹部不買帳工作也難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扶貧工作站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指導街道、居(社區)扶貧工作業務的職責,同時協助黨工委、辦事處對全街道扶貧工作進行綜合指導和協調服務。自擔任扶貧工作站負責人以來,我始終堅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工作態度,堅持強標準,嚴要求、對待扶貧業務精益求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三年多,和兒子說話還要請「翻譯」丨平塘縣甲...
    可扶貧工作正處攻堅的關鍵時刻,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內心無比掙扎,腦門一熱,準備向組織匯報家庭情況,回縣城上班方便照顧家。  但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繼續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並向妻子說出我的想法。妻子說:「你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了?怎麼在這件事上猶豫?家裡需要你,可下面的群眾們更需要你。你就安安心心在村裡面工作,不要辜負組織對你的信任,照顧兒子的事,我會想辦法的。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走訪貧困戶每一次的工作開展,每到一戶人家,我都時刻不忘帶上我的民情日記本,因為只有記清楚每一戶的情況才好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2018年,立足於我們採基村的實際情況,在我和村「兩委」幹部商議決策下決定發展合作社領辦實體產業,發展林下種植當歸500餘畝,畝產3000餘斤,按照訂單價格5元1公斤計算,每畝的收益7500元,讓大部分群眾從中受益,為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和村「兩委」幹部又積極動員廣大農戶發展其它經濟農作物,種植蘋果600畝、烤菸300畝、魔芋100畝、金鐵鎖200畝、半夏50畝,高效經濟農業成為百姓脫貧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根據工作隊工作安排,我作為老駐村幹部,熟悉村情,故擔任南嶺村工作隊精準管理專班組組長,負責全村的精準管理工作。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我嚴格按照「一宣六幫」開展幫扶工作。在我的帶領下,村支兩委班子成員不斷提高發展能力,大力推進「黨員創業帶富工程」,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我還幫助支部制訂了黨員發展計劃,做好發展黨員工作,努力把農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作為一名普通網格員,我所負責的網格是南嶺村龍燈組,全組人口共43戶200人,其中貧困戶28戶143人,非貧困戶15戶57人。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吳鑫:當好扶貧幹部 造福一方百姓
    盛夏的初晨,臺江縣展坐村拂曉的黎明格外明亮,早起的扶貧幹部們已經在黨群活動室商量一天的扶貧「大計」,天空下起了大雨,但擋不住駐村幹部們依舊在村裡開展扶貧攻堅的步伐,一身灰色運動裝、頭戴苗家農夫鬥笠帽、腳下一雙黑色長筒靴的吳鑫在活動室門口正與村裡的幾名老農商討著,這7月天的雨季帶給農作物的損害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榕江縣塔石瑤族水族鄉黨相村...
    我叫羅紅兵,是榕江縣塔石瑤族水族鄉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6年4月開始到塔石瑤族水族鄉黨相村駐村,成為同步小康的成員以及第八村民小組的網格員。我用了4個月的時間,足跡遍布全村14個自然寨,通過不斷的走訪,快速掌握了村情。
  •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讓智與志並駕齊驅,斬斷扶貧窮根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讓智與志並駕齊驅,斬斷扶貧窮根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申論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國考申論範文,國考申論備考,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力場」創世周報
    創造,這勢必是個好玩又充滿未知的過程,所以希望你們能來和我一起參與,一起經歷。「力場」的周報不同於之前的EOS周報,我會以更加個性化,更加輕鬆的方式,和你們一起分享在「力場」成長的過程中,我遇到的奇人,看到的異事,以及從中間獲得的經驗和認知。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只為夢成真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
    我是劉幫虎,苗族,2013年11月來到六枝特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工作。2015年3月,被派駐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由於六堡村地處邊遠,老百姓發展觀念相對滯後,我經常深入貧困戶家裡交心談心,給老百姓理清發展思路,宣傳黨的惠民政策,以及精準扶貧的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及相關精神。
  • 「我的扶貧故事」讓幫扶對象的生活好起來是有意義的事情丨水城縣...
    我叫楊雯,生於1980年,2013年到坪寨鄉工作,現在是坪寨鄉退役軍人事務站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坪寨鄉播落村小屯組的包組人員。回想起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感慨萬千,五味雜陳。剛到坪寨鄉工作時,這裡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對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礙。